第一图书网

午夜之门

徐则臣 山东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作者:

徐则臣  

页数:

330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个人的乌托邦  徐则臣  我莫名其妙地迷恋过很多词,“乌托邦”是其中最重要的几个之一。在我喜欢上这个词之后很久,都没能把它和我的写作扯上关系,但现在,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如果我的写作的对面不矗立这样一个巨大的词,结果将会怎样。我说过:  “它像我文字经营的一面镜子,或者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的写作本身。它是我所有努力的启示、目标、过程和结果,是我一个人的乌托邦。”  此乌托邦当然不是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但它至少具备了其中的两个特质:一是作为意欲实现的想象之物;二是顽固的理想主义色彩。  在我这个悲观主义者看来,莫尔的“乌托邦”当然是无法实现的,这基本上不需要证明;但在我这个理想主义者看来,一个通过写作建构的乌托邦是大有希望的,至少当它针对我的写作时,我逐渐看见了它的有形或者无形,它的存在或者虚无。这像一段矛盾的绕口令,就像我是悲观的理想主义者一样,自己跟自己打架。我想说的是,乌托邦于我,通过冲突和尴尬之后,必会和谐地诞生,其实它正在诞生。就像我的大脑里展开无论多么残酷的内战,最后我总能把自己收拾好。  顽固的理想主义,是我能够坚持写下去的根本动力之一。我希望能看见一个个理想主义者在我笔下,沿着他们自己的理想之路向前冲,冲得义无反顾无所畏惧理所当然。可最后他们常常又以失败告终,找不到路,或者在即将找到时桥坍路断;那是我的悲观在作祟,我总无法让那些理想主义者胜利抵达终点。也许在我看来,终点是虚构的,永远不能存在的。既如此,为什么还让他们向前冲?我也说不清,唯一的解释是,我理想主义的恶癖总能及时地抬头和复辟。所以,只能弄出一群西绪福斯,让他们把石头推上去滚下来,滚下来再推上去,再推再滚再滚再推。我不知道他们是否在做无用功,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终究也在做无用功。  可是现在——我在表达这个想法时充满了理直气壮的转折——我觉得那个写作的乌托邦于我是真切存在的,即使只是一个虚无的想象之物。我在按自己的想法去写,每写出一点,我都看见我的乌托邦又加了一块砖,添了一片瓦,里面又多了一把椅子和半杯水。我的所有写作除了在补充内部的容量,同时也在扩大外部的建筑。它的内部和外部一起在变。于是我继续说:  “有一天我发现,在我所有写作的前头蹲着一个东西,像一座城堡,或者一个城市,其中万象纷扰,因为遥远,看上去含混又漫漶。这些年它一直在,只是随着我写作的持续和深入,逐渐变得庞大和明确,它不再形如城堡或者城市,而是一个世界,或者世界一样的东西。可世界是什么样子?说不好。所以我无法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  这个乌托邦容纳了我所表达出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触摸到的,以及由此导致的想象和虚构;包括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囊括了我的理想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西绪福斯;还有我将要表达和永远也表达不出来的属于我的东西。  ——“归根结底,以我的方式冲那个文学的乌托邦去,接近的同时建造,建造的同时确立出自己。”它是我一个人的乌托邦。包括这个《午夜之门》。

内容概要

  《午夜之门》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路径,复现了一个时代的巨大演进,写出了家庭伦理、旧式家庭、战争、爱情等诸多因素与个人成长的内在关联,以及主人公的曲折而滞重的精神成长史。小说骨骼清奇,形式上回归古典,意蕴上趋于现代,作者丰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与精进的叙事艺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中的历史应是带有个人精神体温的历史。

作者简介

1978年生,江苏东海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在《人民文学》、《当代》、《山花》、《钟山》、《大家》、《天涯》、《上海文学》、《莽原》、《百花洲》、《美文》等刊物发表作品60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短篇小说选刊版》、《散文选刊》等刊物转载并被收入多种文学选本。第一部长篇小说《河水向西》历时两年刚刚写作修改完毕。另有学术论文及文学评论十余篇,部分刊于核心期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第四届“春天文学奖”。

书籍目录

一个人的乌托邦第一部 石码头第二部 紫米第三部 午夜之门第四部 水边书


编辑推荐

  《午夜之门》是徐则臣的最新长篇力作,以个体的视角切入历史,通过一个少年的成长,对一个大时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于家庭伦理、旧式家族、战争、爱等重要文学命题皆有独特的发现和表述,既是一个少年对历史的漫游和历险,也是他的曲折沉重的情感和精神成长史。小说骨骼清奇,形式上回归古典,意蕴上趋于现代,作者丰厚的学识和深刻的思考与精进的叙事艺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共同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中的历史应是带有个人精神体温的历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午夜之门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