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

师彬,王吉荣 主编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师彬,王吉荣 主编  

页数:

624  

前言

  前言  脊柱相关的疾病发生率很高,疾病发生以后又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解除这些病痛,不但是脊柱病患者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参阅大量有关理论著作,集数十年之临床工作经验,编写了本书。本书融汇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诊疗经验和临床治疗技术,把中西医药学知识结合起来,综合统一,融会贯通,将传统中医学对颈肩腰腿痛生理病理的宏观认识与现代病理学有关脊柱病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利用现代科学检测手段和中西医学诊断方法,发挥西医对疾病定性、定位诊断的长处,重视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对疾病进行多方位诊断,同时又按照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结合“证”的现代研究成果中的一些微观指标,作出相应的新的辨证诊断,使在辨病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中医辨证的优势,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由于我们有“西学中”的经历,在临床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现代临床医师如果运用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治疗方法,借助中西医结合的新经验和新成果,在医疗实践中就会更有效地进行临床思维,分析病情和解决问题。反之,许多脊源性疾病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方法治疗虽各具优势,但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往往能提高疗效,更有效地促使临床脊源性疾病治疗学的不断发展。  中西医结合需要解决临床中的共性问题,即遵循传统辨证论治方法,融人现代循证医学观点,并与高精尖的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完成临床学科的学术规范及技术标准规范,以中西医学的相对优势为切人点,攻克脊源性疾病的某些难题。本书在追求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对脊源性疾病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采取辨证论治、专方专药相结合的方法增强用药的针对性,以使其更加实用。  本书是多位长期专门从事颈肩腰腿痛、骨病、骨伤及针推的医务工作者,在百忙之中挤时间完成的。由于我们编写经验不足,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或这样那样的不足,敬乞读者不吝指正,以使之日臻完善。    编者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脊柱及其相关疾病非手术治疗的工具书,全书共12章。第1、2章介绍脊柱的应用解剖以及脊源性疾病发病原因与病理;第3章从中西医角度介绍脊源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第4章为非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第5~8章突出介绍了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三部推拿正脊疗法,针灸、拔罐、针刀、牵引等器具疗法,物理康复疗法,中西药物疗法等:第9-12章分别为颈椎、胸椎、腰椎、骶髂部及其相关疾病治疗各论,重点介绍临床常见的脊柱病及其相关疾病,详细论述了每个病症的病因病理、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思路,强调中西医结合治疗,主要介绍了手法、针灸、穴位注射、针刀、牵引、物理康复及口服或外用中西药物等治疗方法。本书还汲取了当代部分医家的成功经验及现代中西医结合的最新成果。书中的解剖、生理、病理、治疗手法的插图和典型病案,颇具参考价值。 本书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临床实用和辨证施治的特点,可供中西医骨伤科、针灸推拿科、疼痛科、康复科临床医师参考,也可供中西医药院校医学生学习、参阅。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脊柱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脊柱的骨骼构成与功能 第二节 脊柱的神经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脊柱的肌肉解剖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脊髓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第二章 脊源性疾病发病原因与病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流行病学 第三节 发病原因 第四节 病理改变 第五节 发病机制第三章 脊源性疾病临床诊断 第一节 病史采集 第二节 体格检查 第三节 压痛点与肌力检查 第四节 神经系统检查 第五节 X线检查 第六节 CT检查 第七节 磁共振成像检查第四章 非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非手术治疗历史溯源 第二节 中医经络通达理论 第三节 中医筋骨归位理论 第四节 生物全息反射理论 第五节 脊柱力学平衡理论 第六节 软组织外科学理论第五章 脊源性疾病三部推拿疗法 第一节 推拿疗法作用原理 第二节 推拿疗法现代研究 第三节 推拿治疗原则与治法 第四节 推拿临床须知 第五节 推拿意外的预防与处理 第六节 常用脊柱推拿手法 第七节 颈椎疾病三部手技疗法 第八节 胸椎疾病三部手技疗法 第九节 腰椎疾病三部手技疗法 第十节 骶髂部疾病三部手技疗法第六章 脊源性疾病常用器具疗法 第一节 针灸疗法 第二节 拔罐疗法 第三节 注射疗法 第四节 针刀疗法 第五节 钩针疗法 第六节 牵引疗法 第七节 熏蒸疗法 第八节 运动疗法第七章 脊源性疾病物理康复疗法 第一节 物理疗法的作用机制与治疗作用 第二节 低频电疗法 第三节 中频电疗法 第四节 高频电疗法 第五节 红外线疗法 第六节 紫外线疗法 第七节 激光疗法 第八节 超激光照射疗法 第九节 石蜡疗法 第十节 磁疗法第八章 脊源性疾病中西药物治疗 第一节 临床常用中药 第二节 临床常用中药方剂 第三节 临床选用有效验方 第四节 临床常用中成药 第五节 非甾体类抗炎药 第六节 阿片类镇痛药 第七节 辅助镇痛药 第八节 糖皮质激素 第九节 局部麻醉药 第十节 维生素第九章 颈椎及其相关疾病治疗各论 第一节 颈部软组织劳损 第二节 落枕 第三节 前斜角肌综合征 第四节 颈椎病 第五节 颈椎小关节紊乱 第六节 寰枢椎半脱位 第七节 颈椎间盘突出症 第八节 退变性颈椎失稳 第九节 颈椎相关类内科病证 第十节 颈椎相关类眼耳鼻喉病证第十章 胸椎及其相关疾病治疗各论 第一节 项背部肌筋膜炎 第二节 胸椎骨软骨病 第三节 胸椎小关节紊乱 第四节 胸椎间盘突出症 第五节 胸椎压缩性骨折 第六节 胸椎相关类内科疾病第十一章 腰椎及其相关疾病治疗各论 第一节 腰部软组织损伤 第二节 腰背肌筋膜炎 第三节 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 第四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五节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第六节 腰椎间盘源性腰痛 第七节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第八节 腰椎弓峡部崩裂与脊椎滑移症 第九节 急性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 第十节 腰骶椎相关类内科病证第十二章 骶髂部及其相关疾病治疗各论 第一节 骶髂筋膜脂肪疝 第二节 骶髂关节损伤 第三节 梨状肌综合征 第四节 腰骶移行椎 第五节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 第六节 弹响髋 第七节 尾痛症 第八节 强直性脊柱炎 第九节 骶髂关节松弛症 第十节 腰骶椎相关类妇科病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脊柱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脊柱上端借枕骨承托头颅;在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保护胸腔内脏器;上肢借肋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下段脊柱及骨盆与其前面相连的腹壁肌肉共同构成腹腔及盆腔,容纳并保护其中的内脏器官。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脊柱作为人体的中轴,一方面负荷身体的重力,参与保护躯干体腔内的五脏六腑等器官组织,另一方面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调节着脏腑的生理功能,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脊柱的骨骼构成与功能  脊柱由7块颈椎、12块胸椎、5块腰椎、5块骶椎、3~4块尾椎构成。由于成年后骶、尾各椎骨相互融合成1块骶骨或1块尾骨,因此脊柱也可以说成由26块脊椎骨组成(图1—1)。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不仅能负荷重力,缓冲震荡,而且参与组成胸、腹、盆腔,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同时也保护胸腹腔及盆腔中的脏器。  典型的脊柱椎骨包括椎体和椎弓两个部分。椎体在前,是椎骨的负重部分;椎体由上至下负重逐渐增加,椎体的体积也逐渐增大。椎体呈圆柱状,主要由骨松质构成,表面覆有薄层骨密质。椎体后方呈弓状的部分叫椎弓。椎体和椎弓之间共同围成的孔叫椎孔,各个椎体的椎孔相连就形成椎管,其中容纳脊髓及其被膜,在脊椎骨骨折或脱位时可损伤脊髓。椎弓与椎体相连的部分较窄,称为椎弓根,其上下方各有1个椎上切迹和椎下切迹。相邻椎弓根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孔内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根向后的扁平部分称为椎弓板,两侧的椎弓板在后部中线处融合构成了椎管后壁的主要部分。每个椎弓上有7个突起,即4个关节突、2个横突和1个棘突。关节突位于椎弓根和椎板相连处,相邻的上、下关节突构成椎间关节。横突自椎弓根和椎弓板会合处向两侧突出,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有很多肌肉附着在其上。胸椎的横突尚通过肋横突关节与肋骨相连。棘突自左、右椎弓板会合处向后突出,彼此借棘间韧带和棘上韧带相连,棘突也是肌肉的附着点,肌肉过度收缩或脊柱极度后伸可导致棘突骨折。


编辑推荐

  《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是一本专门介绍脊柱相关疾病非手术治疗的工具书。《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融汇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治疗原理和临床治疗技术,把中西医药学知识结合起来,解决临床中的共性问题,既遵循传统辨证论治方法,融人现代循证医学观点,又与高精尖的现代诊疗技术相结合,完成临床学科的学术规范和技术标准规范,以中西医学的相对优势为切入点,攻克脊源性疾病的某些难题。《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在追求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对脊源性疾病采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脊源性疾病非手术治疗 PDF格式下载



发过来书一看就放了很久,四个书角都磨损了,书背上还有被勒坏的一道,要是现场买的话绝对不要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