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话三十六计

蔡风书 农村读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作者:

蔡风书  

页数:

195  

内容概要

《三十六计》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众说不一。我认为,这是我国古代一本专门论述军事欺骗的兵书。此书从首计“瞒天过海”到末计“走为上”,都讲的是关于军事欺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该书以《周易》的某些观点为理论依据,以军事应用为写作目的,对军事欺骗艺术作了分门别类、深入浅出、形象简练的论述,堪称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军事欺骗谋略艺术的集成之作。我国古代一些兵书中虽都有论述军事欺骗的内容, 《孙子兵法》是论述这一方面内容的鼻祖,但不是专门论述军事欺骗的著作,最早专门论述军事欺骗的兵书,则应是《三十六计》。该书在论述军事欺骗的方法、军事欺骗的哲理等方面,深化、具体化了《孙子兵法》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新的发展,对在现代高技术战争条件下如何进行军事欺骗,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三十六计》认为,军事欺骗虽然“变化万端,恢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但亦有“一定之规”,即其中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种规律集中体现在“数”“术”相有和“阴阳燮理”两个方面。 该书在《总说》中提出了“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的观点。这里的“数”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术”则是进行军事欺骗的权谋。两者之中,第一位的是掌握军事斗争的规律,因为只有掌握了军事斗争的规律,才可能真正掌握军事欺骗的谋略。读者可以发现,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每一计中一般都是先讲军事欺骗之谋,后引《周易》之言。前者(术)是对后者(数)的具体运用;后者则是对前者哲学基础的揭示。如此,每一计都做到了“数术”相有,即每一计都是既讲军事欺骗之术,又论军事欺骗的规律;既讲对策,又讲基本理论,以使人能在“变化万端”之中灵活运用或识破军事欺骗之术而不拘泥于一法。此书的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使兵法与哲理融为一体,相互为用,而且在编撰体例上,也较其他兵书有创新之处。 着力揭示“阴阳”这对最重要的军事学范畴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军事欺骗中的指导作用,是此书的又一重要特点。作者认为,“阴阳燮(xi è音谢)理”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一条基本规律。为此,书中对数术、常变、共分、损益、刚柔、实诳、动静、擒纵、主客、痴癫、死生等范畴的含义及其在军事欺骗中的运用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如作者对物极必反的规律及其在军事欺骗中的应用就有独到的认识,因此在首计“瞒天过海”中提出“备周则意殆,常见则不疑”,认为,天极难瞒,故可瞒;海最难过,故可过,这就是“太阳”、“太阴”可以互相转化的道理。人们正可利用物极则反这一转化规律成功地实施军事欺骗。 由于此书着力揭示军事欺骗方法的哲学底蕴及其内在规律,该书具有哲理性很强的特点,这就使此书具有了较为广泛的指导作用。其哲理不但可以应用于战法、战术层面的欺骗,也可用于战略层面的欺骗;不仅古代战争可以应用,现代高技术战争也可应用;不仅施骗者可以应用,而且识骗者也可应用。正由于此,所以,不但军事领域必须应用,非军事领域对其中的有些哲理也可借鉴。如本书关于“阴阳燮理”、“数” “术”相有、“物极则反”等观点,不但适用于军事斗争,而且在经济、政治等非军事领域也同样适用。谁违背了这些规律,谁就会碰钉子,使自己的事业蒙受损失。

作者简介

于汝波,生于1945年3月。河北盐山县人。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969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外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兵学理论研究。出版《大思维——解读中国古典战略》、《孙子学文献提要》(主编)、《孙子兵法解说》(主编)、《中国经典兵书》(主编)等著作20余种,发表论文70余篇。作品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项奖励。

书籍目录

引言总说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二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附:《三十六计》正文及按语

章节摘录

书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而“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研究和运用“声东击西”之计,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对敌使用此计,达到我之攻击目的;二是怎样判断敌对我是否采用了此计,实现我之防御意图。无论是攻还是守,都要努力使自己保持优势和主动。 此计的正文是这样的:“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其中“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源之于《易·萃》卦。正文大意是:敌人心志昏乱,拿不定主意,就像沼泽地里的乱草一样,形不成统一有力的指挥,而且没有戒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攻取他。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的哲学依据。 从实践上看,对敌使用“声东击西”之计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造成了“敌志乱萃”的条件。而要使敌心志昏乱,就要善于隐蔽自己的意图,示假隐真,迷惑对方,用连环式的多个欺骗行动使敌人产生错误判断。这样的条件一旦形成,“声东击西”之计就有了成功的把握。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联合舰队进行的诺曼底登陆作战就是一有力例证。诺曼底登陆作战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目的是为了开辟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实施此次战役的美英联合舰队有500艘舰只,17.6万人的部队和2万辆军车。为使这样一只庞大的舰队达到声东击西的目的,联军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乱敌心志的措施。在登陆地点的选择上,他们避开了距离英国最近、运输便利、便于空军支援的加莱地区,而选择了距离较加莱地区多出三倍的诺曼底地区(前者距离39.6公里,后者约140公里);建立假无线电网,故意使德军无线电技术侦察部队侦获破译,美英联军无线电网谎称在英格兰东部有美军“第一集团军群”,使德军错误认为这是美英联军在加莱登陆的主力;在英国东部各港口设置大量假登陆舰船和物资器材堆集场;美英空军对加莱地区施行更为猛烈的轰炸,投弹量是诺曼底地区的三倍;在登陆前夕,派出飞机和舰只对加莱和科坦丁半岛实施佯攻;通过反情报系统和德国地下抵抗组织在德国占领区散布美英联军要在加莱登陆的假情报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使德军对诺曼底地区放松了戒备,而只注意加强加莱地区的防御,在那里配置了最精锐的第15军团23个师,而在诺曼底却只有6个师和3个独立团。在美英联军开始进攻诺曼底时,德军甚至仍然认为那只是美英联军实施的牵制和佯攻,未能及时派兵增援。由于美英联军成功地使用了一系列欺骗手段,达到了“敌志乱萃”的目的,因而得以迅速攻占并巩固了登陆阵地,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 此计计名为“声东击西”,但并不是说,“声东”就必定“击西”,有时还须“声东击东”。这需要根据敌军指挥员的心理特点和当时的形势而定。比如敌人指挥员逆反心理较重,就可反用此计,采用“声东击东”之计。1805年,法军在奥斯特里茨附近同俄奥联军决战之前,拿破仑与俄皇代表道戈路柯夫进行谈判,他让传令官故意泄露法军的作战计划,计划中说,法军将在决战开始后,攻击俄奥联军的普拉琴高地。这位道戈路柯夫就是一位疑心很重的人,他得到这一情报后,反而认为这是拿破仑使用的“声东击西”的诡计,自己偏不据守普拉琴高地,反而把军队从那里调出去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御。这样,拿破仑未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这一要地。拿破仑这种“声东击东”的指挥艺术,是对“声东击西”谋略的灵活运用。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为在战略、战法、战术等不同层面达成突然袭击目的而采取的军事欺骗手段,即使在现代战争中也被广泛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为欺骗波兰、苏联等国,日本为欺骗中国、美国等,都曾采取这样的手段。如日本为偷袭珍珠港,就以此计欺骗了美国。1941年2月,日本政府派海军大将野村吉三郎为驻美大使,与美国人周旋,野村在战前9个月的时间里(日本袭击珍珠港的时间是1941年12月8日),光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会谈就有54次之多;日本近卫文麿(日本人名用字,读若“马陆”)在7月还致函罗斯福,保证日本“决不侵犯英、美在南洋的利益”;直到12月8;日,日本谈判代表还在会见赫尔,照会美国政府,宣称日本绝“不拒绝谈判的机会”。与此同时,日本还竭力制造要与苏联打仗的假象,表示自己无意南下。1941年7月,日军在中国东北举行了代号为“关特演”的大规模军事演习;这年秋天,日本又在中国东北大肆增兵,总人数由原来的40万增至70万。日本国内的《朝日新闻》等新闻媒体也在夜以继日地宣传要和平、反对战争的内容。日本的这些欺骗手段成功地达到了麻痹美军的目的。所以,日军偷袭珍珠港基本没有遭到驻岛美军的有效抵抗。据有关资料统计,这次突袭时间仅约一个半小时,炸沉炸伤美军各种舰船40余艘,击毁美军飞机188架,美军伤亡4500余人。日本袭击珍珠港事件从战略上看是失败的;但从战役上看,却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在战前巧妙地使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 “李代桃僵”一词见之于《宋书》卷二十三《乐志》三《鸡鸣高树颠》,诗的最后几句为:“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原意是说,桃树和李树尚能共患难,而兄弟之间却互相忘记了手足之情,这是很不应该的。后用“李代桃僵”比喻做出牺牲或代人受过。《三十六计》的“李代桃僵”含义又有所变化,是指在军事斗争中,以局部的、暂时的损失换取全局的、长远的利益。此计正文中说:“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阴阳”代表统一体中的对立物,在这里,阳指主要的,阴为次要的。这句话的意思为:如果形势决定必须有所损失的话,那就损失次要的,加强主要的。 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很早就产生了。《老子》第三十六章中所说的“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就包含了这一思想。而孙膑算驷,则是较早将这一思想运用于博弈实践的范例。为了说明“李代桃僵”之计的原理,我们有必要将这一古老的故事做一简单介绍。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叫“驷”。古代一辆战车套四匹马,所以古人称一车所套的四匹马或四匹马所驾的一辆车为“一驷”。战国时,齐将田忌与齐国王室的公子们进行战车速跑比赛,时为田忌门客的孙膑看到参赛的马脚力都差不多,大体可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就建议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和对方的上等马赛,用自己的上等马和对方的中等马赛,用自己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赛。结果,田忌一负二胜,从而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个故事对我们理解“李代桃僵”的含义很有帮助。 在激烈的对抗性斗争中,自己一点代价也不付的所谓“全胜”一般是不存在的。高明的指挥员不是把自己的决策建立在这种美好幻想的基础上,而是善于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做出必要的牺牲,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利益。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关于丧失土地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如果我们丧失的是土地,而取得的是战胜敌人,加恢复土地,再加扩大土地,这是赚钱生意。市场交易,买者如果不丧失金钱就不能取得货物;卖者如果不丧失货物,也不能取得金钱……不在一部分人民家中一时地打烂坛坛罐罐,就要使全体人民长期地打烂坛坛罐罐。惧怕一时的不良的政治影响,就要以长期的不良影响做代价。”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共两党在重庆谈判,毛泽东提出,要让出广东、浙江、苏南、皖南等8个解放区,用这些让步来打破国民党的谣言,争取舆论上的主动。这种“让”正是为了更多的“得”。在国民党军向解放区进攻时,我军实行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不计一城一地得失的战略方针,先后放弃了延安、张家口等一些城市,使敌每占领一座城市,都要付出极大代价,并分兵把守,严重削弱了他们的战斗力量。我军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使敌我在力量对比上逐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解放全中国打下了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列宁领导的苏俄新政权为集中力量巩固十月革命胜利成果,宣布退出这一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与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按照这一和约,苏俄要丢失大量领土,付出巨额赔款,但它为巩固新生政权、整顿国家经济和发展红军争得了机会,为后来打败白军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创造了条件。在协约国对德停战协定签字后,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即宣布废除这个和约。苏俄的这些举措,就包含了“李代桃僵”的道理。讲到这里,不仅使人想起宋代文学家苏洵的一句话,他认为,孙膑算驷的奥秘就在于“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这话一般说是对的;不过还需要补充一句:最后再以“其所甚爱者”夺回失去的“不足爱者”,再加上对手的所“甚爱者”。因为所谓“甚爱”与“不足爱”是相对而言的,当时丢弃是不得已而为之,局部丢弃的目的是为了夺取全局的胜利,其中包括把丢掉的重新夺回来,并扩大我胜利的战果。毛泽东的“打破坛坛罐罐”之论和列宁的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之举,不正是这样的吗? 以上两例可以说是在战略上对“李代桃僵”原理的运用。在战役、战斗指挥上也多有采用此法者。如齐魏桂陵之战,孙膑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法,先使魏、赵两国互相拼杀,以消耗两国实力;在进军大梁时,为隐蔽主力,示弱于敌,他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都邑大夫攻平陵(今山东定陶东北),二大夫兵败战死,使庞涓认为齐军不堪一击,更加骄傲轻敌。孙膑所做出的这些局部的、无关大局的牺牲,为夺得整个战役的胜利做了铺垫。东晋元帝时,征西将军周访奉命率兵讨伐沔阳(在今陕西勉县东)叛将杜曾。杜曾作战骁勇,加上他刚攻克荆州(今湖北江陵),军队士气很高,!周访决定采取先消耗他实力、再出奇兵取胜的打法。交战时,他将晋军分为左、中、右三军,特意让人在中军高高地树立起很多旗帜,诱使杜曾先攻打左、右两翼。杜曾果然以为晋军中军兵力雄厚,就先领兵攻击晋军的左、右两翼。两军展开死战,从早晨一直打到傍晚,周访的左右翼逐渐支持不住了,杜曾军也有很大伤亡,已十分疲惫。这时,周访亲自擂动战鼓,埋伏在中军、早已憋足了劲儿的800名晋兵犹如开闸的洪水一般冲杀出来,杜曾军一下子就被冲杀得七零八落,将卒纷纷逃命,周访一举平定汉沔。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话三十六计 PDF格式下载



只是介绍三十六计的书根本没用要有创新思想才能更好地诠释三十六计


里面插图也不错,内容也不错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