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话孙子兵法

黄朴民著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3-9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黄朴民著  

页数:

16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大家差不多都知道《孙子兵法》这个名字,它的许多军事格言大家都能背、也能随口说出来,什么“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避实而击虚”等等等等。最为厉害的是,我们甚至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也等同起来,一些阴损的招数好像都出自《孙子兵法》,什么“瞒天过海,借刀杀人”、“三十六计走为上”、“上屋抽梯”、“美人计’’等等等等,好像都是从《孙子兵法》那里出来的。这说明一个什么情况呢?是说明《孙子兵法》的名头特别大,把中国所有的计谋都往它的名下归。但是我得告诉大家,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也是模糊的。《孙子兵法》是讲诡道,“兵者,诡道也”,但是它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假如我们把《孙子兵法》跟《三十六计》完全等同起来的话,那么就会给大家一个什么印象呢?《孙子兵法》无非是些小人的伎俩,而不是君子的哲学,这表面上是推崇《孙子兵法》,实际上是降低了《孙子兵法》,降低了《孙子兵法》的价值。 那么,《孙子兵法》作为一个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孙子兵法》它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用哲学理性精神,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个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全书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是经过严格学术剪裁的一种东西。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就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你看它《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再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一篇是用间,因为孙子兵法特别重视“知彼知已”,用间,用间谍么,要了解情况,掌握情报,又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它有个内在的逻辑体系。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对战争要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又怎么样,与胜负又有什么关系,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它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还得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最好的包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这是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是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挨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以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的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作者简介

朴民,男,1958年8月生,浙江省诸暨市人。1978年至1988年先后就读于杭州大学、山东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军事科学院战略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军事史、两汉儒学史。撰有《春秋军事史》、《孙子评传》、《董仲舒与新儒学》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正在研究的项目有《中国历代统一战略》、《中国历代军事思想发展史》等。

书籍目录

《孙子兵法》新读(代序)算得高明 骗得巧妙——大话《计篇》快刀斩乱麻——大话《作战篇》用兵斗智不斗多——大话《谋攻篇》杀鸡用牛刀——大话《形篇》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天——大话《势篇》翻手为云 覆手为雨——大话《虚实篇》游戏何必讲规则——大话《军争篇)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大话《九变篇》四两拨千斤——大话《行军篇》时来天地共努力——大话《地形篇》置之死地然后生——大话《九地篇》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大话《火攻篇》请君入瓮——大话《用间篇》附:《孙子兵法》原文与简注

章节摘录

书摘 用兵打仗先要算计,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是,计算哪些细目,怎样进行计算,却大有讲究,差别大多了,这叫做“戏法人人会变,各有窍门不同”。一类是占卜算卦、装神弄鬼的巫觇祝史,他们的算法最原始,但却最神秘,即通过灼烧乌龟壳或者排列蓍草的方法,预测战争的吉凶,揣度胜负的归属。《史记·龟策列传》称它是“灼龟观兆,变化不穷”,“卜筮至预见表象,先图其利”。此外,星占、五行占、梦占、六壬、遁甲、太乙等等,也是这一类算法中的节权旁枝,支派衍流。这种算法通常叫做“卜筮”,主要流行于我国历史上的夏、商、西周时期,显然是古代宗教迷信观念在军事预测领域的反映。它主观想象,牵强附会,随意比附,表面上幽深奥妙,实际上却荒诞不经,与其说是算计胜负,不如说是碰撞大运,算不准可以文过饰非,偶尔碰巧凑上了则不妨大大吹嘘一番。先秦时期这类算法曾风靡千百年,秦汉之后虽然风头不如以前强劲,但是在打仗的指挥官那里还是很有市场的,只要看看“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假鬼神而为助者”的“兵阴阳家”,俨然成为兵学四大宗派之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亦人亦神;《水浒传》中的公孙胜撒豆为兵,以及李淳风、袁天罡、刘伯温等人的神奇莫测,便可知用“卜筮”方法算计战争前景对于古代人们来说,有如“芝麻开门”的魔咒一样,始终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对人们的这种无知愚昧,可以悲悯,但却无法改变。 三国时期吕蒙之所以能白衣渡江,从蜀汉大将关羽的手中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也是他高明运用“用而示之不用”之计的产物。赤壁一场大火,烧得数十万曹军人仰马翻,狼狈北窜,烧得一代英雄曹孟德横槊赋诗、一吞天下的雄心灰飞烟灭,也烧出三国鼎立的崭新局面。可是正如西方近代一位政治家所言,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没有永久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原先为抗曹而形成的孙、刘联盟,随着战后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与冲突,出现了越来越大的裂痕,并无可挽回地一步步走向瓦解。这中间的关键,就是荆州的归属。刘备方面是久“借”不还,坚决赖账;东吴方面则是志在必得,寸土不让,冲突斗争的结果只能是彼此翻脸、大打出手。为了夺回荆州,东吴军事统帅吕蒙想出毒辣一招:自己称病告退,让年轻将领陆逊替代。陆逊上任后故意写信给关羽,称说自己少不更事,还请前辈多多指教,用卑辞屈己之法麻痹了关羽,使他放心地统率大军去和曹军争夺襄樊,造成荆州防备空虚。此计得逞后,吕蒙即遣发主力迅速开进,攻陷荆州,并趁关羽慌忙回师之际实施伏击,一举尽歼号称“万人敌”的关羽主力。这的确是明明要打,却装作不想打的典范战例。 孙子是聪明人,他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其仰着脖子眼干巴巴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不如脚踏实地去争得属于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本篇中他更注重从实际出发,立足于高明的作战指导,心无旁骛通过战场上一刀一枪去争取胜利。当然,这种胜利的出发点也完全建立在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略利益认识基础之上,即所谓“以破求全”;而不是逞血气之勇,鲁莽行事,打“舍命仗”,打“糊涂仗”。这显然是孙子“全胜”战略思想的第二个层次,与前一个层次相比,它更具有可操作性,不是花拳绣腿,而是见血封喉的毒辣功夫。 如果说,实现高层次的“全胜”的基本途径是“伐谋”(跟敌人拼智慧、斗计谋,让对手甘拜下风)和“伐交”(向敌人显实力、展威风,让对手知难而退),那么,实现这一层次的“全胜”的主要手段便是“伐兵”(在野外旷地上拼个你死我活),在没有其他招术的情况下也不排斥“攻城”。当然,这种“伐兵”与“攻城”,绝不是鲁莽进攻,死打硬拼,而是依靠智谋奇计,开动脑筋,胜得巧,胜得妙,同样立足于对战争效果的积极追求。为此,孙子他在本篇中独具匠心地提出了一整套的战术运用方针:拥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敌人,拥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敌人,拥有两倍于敌的兵力就分割敌人,兵力与敌人相当就要努力抗击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要设法摆脱敌人,实力弱于敌人就要努力避免决战。总之,是要根据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根本原则,针对敌我兵力对比不同而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分别主客,指画攻守”,迫使敌人在我的凌厉打击下丧失抵抗的意志,乖乖地摇白旗投降。 《孙子兵法》十三篇,篇篇围绕作战指导这个核心问题而立论,而《虚实篇》则是其中最为精彩的一篇。唐太宗李世民的意见可以作证(算是“扯虎皮作大旗”吧),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 李世民是何等人物,作为雄才大略、用兵如神的旷世大帝,能有几个古人入他的法眼。可在孙子面前,他变得相当虚心,说了大实话,给《虚实篇》以一个崇高但又准确的定位。而细读本篇,我们可以发现它也的确当得起李世民的称颂;孙子对“虚”“实”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和把握,毫无疑义已进入了出神人化的境界。既讲清楚了“虚实”的核心,又说明白了运用“虚实”的手段,还解释透了转化“虚实”的条件,可谓是包举无遗,剔精抉微。 说了半天的“虚实”,那么“虚实”究竟又是一个什么东西呢?所谓“虚实”,是一个重要的兵学范畴。它的含义十分广泛,一般而言,无者为虚,有者为实;空者为虚,坚者为实。“虚”指的是兵力分散而薄弱,“实”指的是兵力集中而强大。表现在具体军情上,大凡怯、饥、乱、劳、寡、不虞、羸弱为“虚”,勇、饱、治、逸、众、有备、强盛为“实”。总之凡是构成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各种因素,譬如兵力的大小、优劣、众寡、强弱、分合,部队的劳逸、饥饱、治乱、懈备,部署上的疏密、坚瑕,兵势上的锐钝,士气上的高低,心理上的勇怯,行迹上的真伪,处境上的安危,地形上的险易,等等,统统属于“虚实”的范畴。掌握得是否得当,运用得是否高明,转化得是否成功,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显而易见,避实击虚是作战指导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无怪乎,孙子对它如此重视,要用专篇来阐发这个问题了。 如果抛开“虚实”的种种枝节不谈,单刀直人,探讨它的核心宗旨之所在,则可以这么理解,它讲的是如何夺取用兵打仗的主动权。所谓主动权,其实便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它是军队的命脉之所系。在战场上,谁失去了行动自由,让对手束缚住了手脚,进退不得,攻守无措,谁也就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孙子对这层道理自有深刻的领悟,并用简洁洗练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控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可别小觑了这句平平常常的话,这可是孙子制胜之道的灵魂和精髓,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说得好,“古代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知道“虚实”,目的是为了转化和运用“虚实”,而转化和运用“虚实”,在于要找到走得通的途径,拥有管上用的手段。孙子认为,这手段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万变不离其宗,一句话“避实而击虚”。要打赢仗,窍门是让自己处于“实”而让对手据于“虚”。正如《管子·兵法》所讲的,善于指挥打仗的统帅,总能让对手处于无可奈何的尴尬境地,就像双脚踩在虚空当中,全身上下使不出一点劲;就像同影子搏斗,忙活半天全是白费力气。 孙子对待和处理“利害”关系的辩证方法,是“杂于利害”。“夫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是事物的两分法,再高明也没有了。它提醒战争指导者在从事军事行动时,一定要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走出思维的误区,对利与害有通盘的了解,有互补的体会,有巧妙的转换。道理很简单,见利而忘害,不利的因素就有恶性发展的可能,最终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酿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空欢喜一场。而见害而忘利,则有可能使得自己丧失必胜的信心和斗志,不再去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而有所作为,“破罐子破摔”,一蹶不振,成为“扶不起的刘阿斗”。所以,孙子认为要追求功利,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前提是要解决“功利”的界定和衡估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看你是否拥有“杂于利害”的哲学智慧,有了,便可灵活机变,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便可在复杂激烈的战争冲突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否则,出路只有一条,即“让人给卖了,还替人家数钱”,一败涂地还没有任何人同情你。 孙子讲“杂于利害”,除了辩证看待利害之外,还有一层重要的意思,这就是怎样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利有大利,有小利,有眼前之利,有长远之利,这是根本与枝节,实质与表面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有哲学头脑的成熟战争指导者,不能见了利便热血贲张,直奔主题,而应该先分清它的主次本末,再作主张。总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是非常愚蠢的做法,只有设法加以避免,才算是取得了谈战略、论战法的进门资格。 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讲的正是争取掌握长远之利、根本之利的问题。有的战争,从表面战果统计来衡量,算是打胜了,可是在胜利表象的背后,蕴育着新的危机,留下了无穷的后患:“杀敌一万,自伤三千”,师老民疲,祸不旋踵。所以孙子“杂于利害”的观点启迪所有战争指导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统一起来,两者发生冲突时,必须以长远利益为归宿,枝节服从根本,短期服从长期,眼前服从长远,局部服从全局,战术服从战略。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话孙子兵法 PDF格式下载



不那么紧张地读经典


还是老样子,当当京东都缺货,只有卓越可以买到,老公就火速令我拍下了,老公一向很有眼光,他选定的书都是很好的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