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元杂剧批评史论

陈建华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陈建华  

页数:

400  

前言

元杂剧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宗丰厚遗产,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接受:可以改编演出,使其活在舞台或者荧屏、银幕上,供广大观众欣赏;可以作为文学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品味;可以从学理层面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与其有关的种种问题,诸如发展历史问题、艺术成就问题以及理论批评问题等等。实际上,在中国的戏曲理论批评研究中,元杂剧的批评无疑是一个热点,研究者众多而且成果相当丰富。审视元杂剧理论批评的研究成果,大约有几类:一类是文学史和戏曲史中论及的元杂剧批评,主要配合元杂剧发展史的描述来讲述其理论。一类是数量众多的戏曲批评史著作,均将元杂剧理论作为其中重要的部分加以阐释,多少不等地涉及了古代元杂剧批评,学术体系严谨而富理性思辨色彩,但均以整个的古代戏曲批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元杂剧的批评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有时未及全面展开。一类是专门的元杂剧批评著作,妙见迭出,深入地论述了元代元杂剧的批评,而对元杂剧批评发展的整体脉络尚可进一步梳理。上述研究著作的理论研究价值很高,但因研究宗旨和重点不同,因此对于元杂剧批评的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内容概要

本书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从“元杂剧批评史的梳理”角度介绍与展开了元杂剧批评发展的脉络;中编从“批评的主体”这一角度重点分析了元杂剧批评的特色,包括批评主体、批评观点和批评范式等;下编从“批评的观点”出发,依次阐述了“戏剧”观念的批评和“曲”观念的批评。

作者简介

陈建华,男,1972年生,山东泰安人。2002年干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泰山学院文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戏曲和中国曲艺。先后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东岳论丛》、《中华戏曲》及《艺术百家》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共计二十余万字。

书籍目录

序绪论上编 元杂剧批评发展的脉络 第一章 杂剧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第一节 批评的萌芽元代前期的批评(中统元年1260~天历二年1329)   一、社会状况与元杂剧批评    (一)社会文化环境与元杂剧批评   (二)元杂剧演出的鼎盛与元杂剧批评   二、本时期的主要批评   (一)胡祗通的批评   (二)周德清《中原音韵》  第二节 批评的发展元代后期、明代初期的批评(至顺元年1330~永乐末年1424   一、本时期元杂剧批评发展的原因与分期   二、本时期主要的批评著作   (一)《录鬼簿》及其续编   (二)《青楼集》   (三)《太和正音谱》 第二章 传奇盛行期的元杂剧批评  第一节 旧批评的延续与新批评的初建明代中期的批评(洪熙元年1425-嘉靖末年1566)   一、批评者呈现过渡性   (一)文人是此时期最主要的批评者   (二)元杂剧批评中的文人迅速减少   二、批评对象呈现过渡性   (一)承前   (二)启后  三、批评观念的新变   (一)王氏心学对元杂剧批评的影响初露端倪     (二)文学观念开始强化  第二节 传奇期批评的鼎盛明末清初的批评(隆庆元年1567-康熙末年1722)   一、批评的文人化色彩加重   (一)观演形式中透出的高雅化趣味   (二)批评中文学观念彰显  二、传奇的繁荣对元杂剧批评的决定性影响    (一)批评的南曲化   (二)南曲化批评的反拨   (三)二者兼美的批评思路  三、社会思潮尤其王学对此时杂剧批评产生重大影响    (一)在批评中提高了元杂剧的社会地位   (二)高举“情本位”来解读元杂剧之内容  第三节 传奇期批评的尾声清代中期的批评(雍正元年1723-道光二十年1840)  一、批评思想相对保守    (一)当时人对元杂剧地位和价值评价较低   (二)当时人反拨明人对元杂剧高度的评价   (三)官方思想浓重  二、批评观念:文学批评观念的新变  三、学术性批评进行了总结    (一)剧目的考证和整理   (二)剧情题材的考索中编 元杂剧批评的主体 第三章 文人的批评 第四章 统治层与大众的批评下编 元杂剧的批评观念 第五章 “戏剧”观念的批评 第六章 元杂剧“曲”观念的批评余论附录一 古代文人的元杂剧批评编年附录二 统治层和大众的元杂剧活动编年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三、社会思潮尤其王学对此时杂剧批评产生重大影响王阳明心学于此时最为兴盛。王阳明宣扬“良心”、“致良知”,王艮提倡“百姓日用即道”,李贽则标榜“童心说”,而陈确提出更具冲击力的理论“人欲即天理”,冲击了传统的“存天理、灭人欲”。文学界对此响应甚烈,公安派“性灵”说最具典型性,传统的文学内容和体式不再高高在上,而世俗化的小说和戏曲得到极高的认可与标榜。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述精神的领导者多为南方人,而此时包括元杂剧在内的戏剧批评也主要是在南方展开的。王学影响较明代中期更大。(一)在批评中提高了元杂剧的社会地位最为典型者,金圣叹直接将《西厢记》称为《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李渔在《闲情偶寄》对此有所解读:施耐庵之《水浒》、王实甫之《西厢》,世人尽作戏文、小说看。金圣叹特标其名日《五才子书》、《六才子书》者,其意何居?盖愤天下之小视其道、不知为古今绝大文章,故作此等惊人语以标其目。噫!知言哉!李渔可谓金圣叹的知音,他深知金圣叹与他本人一样,都是在标举一种被人“小视”了的文艺种类。对小说、戏曲应有地位的呼吁,自明嘉靖时的一些著名批评家如徐渭、李贽等开始至此已有一百多年了。这种呼吁声逐渐汇成一种文艺思潮,成为晚明清初文艺批评的一种标志。

后记

以《元杂剧批评史论》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一件很偶然的事情,更是一件让我诚惶诚恐的事情。因为在中国戏曲的研究中,元杂剧的批评研究最为密集,集中了最多的才识之士,出现的成果也最多。在某种意义上说,元杂剧的批评研究接近一个禁区。面对庞杂的资料如何梳理?如何写出自己的新意?如何建立自己批评的框架?应该说,在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充满了恐慌和焦灼。现在看着自己的产品,仍然充满了踟蹰、迷茫和犹豫。不管如何,这个论文见证了自己的一个时代,作为自己前进的一步脚印结结实实留在了曾经走过的路上。现在把它拿出来,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学友的批评,从而让自己真正的迅速成熟起来。写作历时一年有余,其中发生了很多事情,都已淡漠,惟赵老师的谆谆教诲依然在眼前。确定题目的时候,赵老师为我再三斟酌、几番推敲。赵老师两次审阅我的初稿,每当我把审阅后的稿子拿回来后总是大吃一惊。每一页上都被赵老师细细修订,修改符号瞒眼都是。大到一个观点的表述,小到引文的错误、符号的不规范等无不顾及到。我心中的感激和惭愧、内疚一起翻滚、缭绕。


编辑推荐

《元杂剧批评史论》由齐鲁书社上。元杂剧批评分为“杂剧盛行期的批评”和“传奇盛行期的批评”元杂剧批评的主体包括文人、统治层和大众元杂剧批评的核心是戏剧观念、曲观念和文学观念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元杂剧批评史论 PDF格式下载



南北杂剧映射了中国戏剧发展的脉络,而元杂剧占据了核心地位。就北京而论,元杂剧可称地方戏曲的奠基里程碑。


角度还算新颖,但是行文论述一般。不过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