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潍坊古代文化通论

孙敬明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09-8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孙敬明  

页数:

347  

字数:

615000  

前言

孙敬明先生积数十年心血撰成《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付梓在即,嘱我为序。我乐为其事,且心有感焉!当今的潍坊市,是一个有相对独立性和区域传承性的文化地理单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齐鲁文化发展历史和当今山东文化的建设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齐鲁文化的元典形态,主要由齐文化、鲁文化这两支特色各异又相互交流融合的文化组成。这两支文化的核心区域,大致说来:齐在潍、淄流域,鲁在汶、泗流域,当今的潍坊地区正是齐文化的腹心地带之一。潍坊又是自三代以来号称古九州之一青州的腹地,无论从古代文献的记载、还是考古挖掘的丰富遗存看,探求山东地区史前乃至三代以来的东夷文化的发展,这里都是尤应关注的重要区域。在汉代以后山东地区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潍坊地区右接东莱、左牵河济,是山东半岛与内陆地区经济文化的重要连接地带。其依南山、携北海的独特自然环境和丰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就了潍坊地区显著的区位优势和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里人才之盛、民俗之隆、景观秀美、工艺新奇,是山东的重镇和名城,是齐鲁之邦颇具代表性的几个重要文化区域之一。把潍坊区域的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不但对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有重要意义,从学术上看,也是对齐鲁文化研究的一个具体和深化。敬明先生沉潜学术、孜孜以求,以一人之力著六十万言。无论从潍坊市的文化建设,还是从齐鲁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以及其个人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看,都是值得祝贺和敬佩的。当代齐鲁文化的学术研究,已取得可观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还需从两个方面去深入探求,开拓创新:一方面,从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上进行更宏观的研究。例如:齐鲁与中华文明起源、齐鲁文化与早期文明、齐鲁文化与儒学以及各时期山东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等,亦即从齐鲁文化的视角来研究中华文化和从中华文化的宏宽视野来研究齐鲁文化等等。非此无以拓展,非此亦难以深入。另一方面,要从齐鲁文化的内在结构入手进行分门别类的个案的研究。例如:条形的各类专门文化史的研究,块状的则应加强各亚文化区域的研究,尤其是各主要文化板块区域的研究。我个人一直认为:从总体上看,所谓齐鲁文化圈,可以分为齐、鲁两大文化系统,但从区域讲,齐鲁文化主要板块应该分为四大块:除以潍、淄流域和汶、泗流域为主的齐鲁两大核心文化区域外,胶东文化区域研究和鲁西尤其鲁西南是另两个别有系统的文化板块。

内容概要

《潍坊古代文化通论》是一本对齐鲁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拓展颇具价值的一本专著。该著以《总论》开篇,总揽全书,宏论概貌,纵写历史,横分门类,既体现宽阔的学术视野,又有具体明晰的系统阐述,宏而不虚,阔而不散。第二至八章,分七个部分,大凡经史学术、金石、建筑、宗教民俗、文学艺术、世家望族等等,逐一重点探求,包罗全面,纵横驰驱,从文化发展的历史和全局写潍坊,从潍坊一域透视齐鲁,做到了很好的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的有机结合,既体现视野,又颇见功力。

作者简介

孙敬明,字镒泉,号辰生,1952年11月生于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南孙乡东北孙。先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后于吉林大学于省吾教授主办的全国古文字讲师研究班结业。1993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博界最年轻之研究员,1995年为市级拔尖人才,1996年始受聘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至今。曾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 一、地理环境 二、文化渊源 三、横向交流 四、文明起源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 一、夏代方国 二、商代古国 三、两周古国 四、春秋名人 第三节 汉魏文化发达高度 一、北海名郡 二、北海故国 三、侯王举例 四、文人典型 五、文学辞章 六、考古新征 第四节 两晋南北朝 一、文化遗存 二、人物丰神 第五节 唐宋元明清时期 一、艺术历路 二、文学概况 三、金石之学 四、科举教育 第六节 文化特点 一、海洋文化的内涵 二、先秦时期的高峰值 三、汉代经学极盛 四、清代金石学与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清代世家望族文化传承绵延数代第二章 经史学术 第一节 绪论 一、经史名区 源远流长 二、名家辈出 诸科称盛 三、道承北海 经学渊源 四、一脉传承 百代包孕 第二节 郑玄与杜密孔融之关系 一、杜密奖掖 二、孔融表彰 第三节 郑注群经对先秦考古之意义 一、郑注群经 厥功至伟 二、虞舜尚陶 考古有征 三、戈戟之辨 郑注科学 四、注明百工 释证名物 第四节 傅国与《昌国艅艎》 一、傅国生平事迹简述 二、《昌国艅艎》研读第三章 金石学 第一节 绪论 一、金石之学 兴起山左 二、钟鼎碑版 星汉璀璨 三、甲骨陶玺 群科并举 四、天下中心 潍上流风 第二节 陈介祺与中国金石学 一、学显桑梓 惠泽广被 二、纛高齐鲁 功在学林 三、宗仰海内 学通天下 四、富藏博纳 万象于斯 五、鉴古精审 目击道存 六、考古弥深 识卓而赡 七、传古文字 开启新风 第三节 郭唐与《潍县金石志》 一、明清潍县郭氏世家 二、经史与金石学家郭鏖 三、《潍县金石志》与乡邦史 第四节 潍县金石学仿古铜古董行与甲骨学 一、潍县金石学述要 二、潍县仿古铜概略 三、潍县古董行举隅 四、潍县诸行与甲骨学 第五节 潍县仿古铜器研究 一、推其渊源 滥觞于明 二、世承家法 高手如林 三、百工呈巧 千匠竞妙 四、器物种类 铭文篇章 五、潍上仿古 特征显明第四章 宗教民俗 第一节 绪论 一、宗教起源 二、三代宗教 三、汉唐宗教 四、宋元宗教 五、明清宗教 第二节 柳毅与龙女神话及其对郑板桥影响 一、人龙相恋 二、柳毅龙女 三、板桥情思 第三节 民俗 一、东夷要区 其俗久远 二、崇尚本性 因出自然 三、涵泳万象 繁文缛节 四、推崇艺文 其俗尤尚第五章 文学艺术与音乐戏曲 第一节 绪论 一、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二、百工竞巧 群艺并兴 三、云外清歌 氍毹曼妙 第二节 文学 一、文秉齐鲁 诗扬北海 二、海岱奇葩 香远益清 三、潍上诗文 连绵风流 四、诸子联袂 高树旗帜 第三节 艺术 一、万花纷纭 历久弥新 二、翰墨丹青 各领风骚 三、百家荣兴 妙比繁花 四、民间艺术 天下奇葩 五、绵延百代承传千古 第四节 音乐戏曲武术 一、韶韵悠悠武技风流 二、丝竹琴瑟 刀光剑影 三、乐以载道武可捍邦第六章 建筑 第一节 绪论 一、建筑探源 二、三代法式 三、汉唐营造 四、宋清流风 第二节 潍县园林赏析 一、起源发展 二、金明园林 三、清代园林 四、园林特点 第三节 潍县丁氏与十笏园 一、诗书世家 二、经营首富 三、名园蕴文 四、乐善好施 五、典型人物 六、敕坊旌旗 附:白浪河工程历史人文构思建议 一、白浪河起源 二、姚官庄典型龙山文化遗址及拟建博物馆 三、潍坊历史名人第七章 世家望族 第一节 绪论 一、世家望族风致高古 二、科举兴家文标族望 三、潍上世家郭陈张丁 四、文章教泽 百代传承 第二节后羿二斟三寒考略 一、后羿 二、斟灌斟鄩 三、寒国寒浞寒亭 第三节 晏子世家小考 一、叔夷即晏弱说 二、晏、安相通有佳证 第四节 教育图书 一、东鲁一脉庠校士林 二、书院兴立教化风致 三、名区名校人才辈出 四、潍上教育 山左之冠第八章 郑板桥与潍县 第一节 绪论 一、潍县之名 源出《禹贡》 二、板桥潍县相得益彰 第二节 郑板桥艺文经济与潍县之关系通阐绎论 一、北海郡国 齐鲁名区 二、艺文经济 千古流风 三、东莱首邑 文脉绳绵 四、七载知潍 乡风泽润 五、三绝并美 肇真诗心 六、六分半书 自树旗帜 七、山随画活 丹青曼妙 八、清廉循吏 泽加于民 九、趣话逸闻 声播天下附录:孙敬明著作简目 《考古发现与齐史类征后记》后记

章节摘录

潍坊地区的古代文化,无论起源与发展,还是所达到的文明高度,都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还可认为,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较低,而其生产与生活的方式,往往要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或换言之,有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就有什么样的生产与生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冲破自然环境的制约,而渐积创造与发展并最终形成自具区域特色的地方文化。第一节 起源与发展从宏观审视,山东全省的地形是泰山居中,在其周围奇峰突起,逶迤连绵,若把泰山比作一个巨人,而泰沂山脉则是这个巨人伸向东方大海的一条巨臂,巨臂以南为低山丘陵和沂沭平原,自西而东则有汶、泗、沂、沭四条大河;巨臂之北则有潍、淄两条大河。由于山川与河流交互作用,遂使山下的平原连成一片,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泰山西北则是从鲁西湖泊带过渡到黄河冲积扇;泰山东侧则是以莱山山脉为骨干的山东半岛,直接伸入黄海,半岛部分属于胶莱平原,潍坊正处于胶莱平原的中部偏西。一、地理环境《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贡盐缔,海物惟错。”夏禹之时即言潍坊的地理环境,并且概括得极为准确和形象。古人云:“青齐沃壤,号日东秦,土方二千,户余十万,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苏辙有诗文日:“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潍坊地处海岱之间,南接泰沂山脉,北面和东面为大海,尤其泰沂山脉的北侧,由于山海的交互作用,形成以潍、淄两条大河为主的诸多河流,夏秋时节雨量充沛,出山岭,成川流,浩浩荡荡波归北海。于是在莱州湾南岸形成广袤的滩涂,此即《禹贡》所谓的“海滨广斥”;而海水中的盐碱因受热蒸发到地表,在地面形成“白霜”,远望茫茫白野,漫无边际,直达沧海,此即所谓的“厥土白坟”。据考古发现,莱州湾南岸的煮盐业,早在商周时期既已非常的发达,而其相关的遗迹则主要集中在今日的昌邑、寒亭、寿光、广饶一带。春秋时期的《管子》即记载“燕有辽东之煮,齐有渠展之盐”。而此“渠展”,即指“渠洱水”,即今天的、猕河。由此可见、猕河人海口处,自古即是莱州湾南岸煮盐的中心。据山东省考古所等联合在寿光双王城水库一带发掘的主要为商周时期的大型制盐遗址。

后记

岁值己丑,家门荣庆,幸逢慈母八十华诞,谨以此书敬贺。吾国向来注重地方区域文化之研究,尤其清代乾嘉以来受朴学之影响,地方文化之研究出现历史上第一个高峰期,一时大家纷呈,著述如林。知名学者章学诚在《州县请立志科议》中所谓:“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由此可见“入”之与“家”、“地方”与“国史”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所以要研究一国之史,而地方文化历史之研究又是必不可少者。时过百年之后由于新兴考古学的传入,西学东渐意义深远。而考古学所谓之文化,其内涵、外延自有其基本之戒律,与传统文化之概念自有差异。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整合,而今所谓的文化其内涵与外延以及名称诸种,其与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而且以往的地方文化之研究主要体现在地方史志的整理与著述,其研究探讨的范围自然不能与后来的考古学文化相匹比。时至今日,考古学已经进入其学科发展的黄金时代,其系统理论架构与丰富的内涵亦是自具特色。而受其影响传统的历史文化研究亦往往从其中有所借鉴,遂使之文化研究的思路方法已经跳出传统之窠臼,甚至植入全新之因素,尽管这种较为科学的研究方法还并不十分的普遍,然而其对传统地方文化研究之意义却是划时代的。本人注重地方文化研究历有年所,岁月积渐,日有所得。只不过前二十年偏重先秦,是所谓“古不考三代之下”,且立足齐鲁面向全国,以考古与古文字、历史文献以及民俗资料相结合,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所取得成果为已出版几本专著和发表百数十篇论文。近十数年由于潍坊市新博物馆的创建,须进行陈列内容之总设计,并省内有关县市文博陈列亦下问到敝人,再兼自我学术研究进展之需要,故而研究之重点又有所转变,即侧重地方区域文化之探讨。通过多学科相结合,对相关问题之研讨,发现潍坊是一个颇具文化特色的重要区域。尤其通过前数年负责文化部全国重点文化艺术课题《潍坊文化三百年》一书之重要章节之撰写,对地方文化的认识更有质的飞跃。通过数十年的积淀与研究,对潍坊古代文化的认识已在逐渐深入。从中华文明宏观角度,来对潍坊古代文化进行审视与研究,进而探讨其内涵与特色,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构成格局中的地位等等,都显得十分有意义。初步研究往往是零篇散简,难成系统。因此在原有研究之基础上,根据其内涵与特点,重新厘定撰写提纲,近几年间撰成是书。书中所收篇章间或发表或曾载录课题集中,今则悉加修订。然绠短汲深,容有未当,敬祈识者教我。是书主要撰写于十笏园中,而今最感流连难舍者亦惟是此园。自一九八四年始迁入,到二零零八岁杪搬出,凡廿四年,这比丁氏世家任何一人在园中所居处时间都要长,由此来看,岂无缘乎!


编辑推荐

《潍坊古代文化通论》由齐鲁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潍坊古代文化通论 PDF格式下载



价位很合理,旧书也至少得这个价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