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汉唐孟子学述论

李峻岫 齐鲁书社
出版时间:

2010-03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作者:

李峻岫  

页数:

34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是一套学术研究专著。它注重对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传世典籍和出土文献)的研究和以古代文献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探求与思考。其中,有从古文献学的角度进行典籍、文献的专门研究,也有在古代文献、古代典籍研究的基础上,多方位多视角地审视典籍,审视中国文化,探求典籍与文化的内在关系,探究它们的结合点。它立足于中国古代的典籍,立足于中国古代的文献,力求体现对古文献研究的特色,倡导一种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学风,并且提倡有新的切入点,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推出有质量的,甚至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峻岫,l977年生,山东潍坊人。1996年至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文科试验班,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至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先后获得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现供职于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儒家文献及学术思想史研究。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 第一章 西汉孟子学的沉浮 第一节 《孟子》在汉代的学术地位及流传  一、汉初《孟子》“传记博士”之立及《孟子》在两汉的学术地位  二、《孟子》在汉代的流传 第二节 汉初诸儒的孟学思想    一、陆贾、贾谊、韩婴的兼综孟荀  二、《淮南子》中的儒学思想与思孟学派之关联 第三节 董仲舒的孟学思想  一、孟子的孔子作《春秋》说对公羊学及董仲舒《春秋》观之影响  二、人性论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与吸收  三、法先王与王道仁政思想  四、伦理学说中的孟学因素 第四节 司马迁《史记》与孟子   一、为孟子立传  二、孟子所述《春秋》精神与司马迁之史学观 第五节 西汉中后期政治思想变迁与孟子地位之沉浮  一、盐铁会议中孟子地位的抬升  二、西汉中后期的改制运动与孟学的衰歇 第六节 刘向、扬雄对孟子的认识及评价  一、刘向的孟子观  二、扬雄对孟子的推尊第二章 东汉孟学的勃兴 第一节 东汉学风及士风转向对孟学的影响 第二节 王充的“刺孟”与尊孟  一、孔孟并提  二、引孟与“刺孟”  三、王充对孟子性善论的评价及其性论主张 第三节 赵岐的《孟子章句》及其孟学思想  一、赵岐注《孟》的背景及动因  二、《孟子章句》的训释体例及其特色  三、赵岐对《孟子》思想的认识及阐释  四、赵岐对孟子的推崇及评价  五、赵岐《孟子章句》在孟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第四节 郑玄、高诱、刘熙的《孟子》注  一、郑玄引《孟子》考  二、高诱的《孟子》研究  三、刘熙的《孟子》注 第五节 孟子与两汉经学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孟学变迁及其影响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孟子之地位“孟苟齐号”至孔孟并称 第二节 儒、玄、释思潮互动中的孟学  一、儒家政治伦理观念中的孟学思想  二、魏晋玄学中的名教、自然之辨与孟子之“性善论”  三、儒佛融会中的孟学第四章 隋唐孟子地位的上升及孟学发展的新动向 第一节 隋代及初唐的孟学状况  一、隋代儒学发展概况及王通《中说》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二、唐初儒学的兴盛和孟子的学术地位  三、汤武革命说与贞观时期的君臣关系  ……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虽然今日我们已无法得见汉代《外书》之原本,但刘向、赵岐以《外书》为依托之作当是可信的,前人于此已有所辨明。①汉唐时人引用《孟子》多有不见于今本者,或即出于《外书》。如应劭《风俗通义·正失》引孟子语“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今本无之。明陈士元《孟子杂记》日:“应劭撰《风俗通》所引经传语,校之今本无异。惟引孟轲二语,今七篇不载,不知何也。”按,《风俗通义》既云孟子“作书中外十一篇”,则应劭应见过《外书》,所引孟子此语很有可能即出自《外书》。顾炎武认为《法言》、《盐铁论》、《颜氏家训》等书中所引《孟子》文不见于今本者,盖即出于外篇。②翟灏《四书考异》列举了四条,即《论衡·本性篇》、《苟子·性恶篇》、《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及《淮南子·傲真训》许慎注中引孟子论性善之语而又与今本差别较大者,认为当出于《外书》。③同时,翟灏又指出:“《孟子》语往往有见他籍而检诸七篇未见说者,动以外书疑之,不止右三家也。然不能定其果出何篇,即难必其果属外书,而其间且有称述舛讹并不为孟子语者,则恶可概指为外书耶?”④其说甚是。盖古书流传中讹舛、缺佚时有,前人称述也多随意疏舛之处,要判断究竟哪些是真正的《孟子》佚文,甚至是《外书》之文,已属不易之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汉唐孟子学述论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