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全真道研究(第1辑)

赵卫东 齐鲁
出版时间:

2011-11  

出版社:

齐鲁  

作者:

赵卫东  

页数:

339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辑所收的十二篇文章可以分為三組。
第一組有三篇文章,主要探究的是全真道與儒、釋之間的關係。劉固盛的《全三教之真——以全真道老學為視角的考察》主要從全真道老學的視角考察了全真道對道、儒、釋三教理論的採納與吸收。他認為,全真道以“真常”概念释老予之道是“全道之真”,對儒家綱常名教的容纳和吸收是“全儒之真”以佛教術语闡明道體、發明心性之學是“全佛之真”,總起來可以稱之為“全三教之真”李大華的《儒學如何進入全真教的思想世界》專門探討的是儒學对全真道 的影響。他認為,王重陽創立全真道之初就繼承了儒家的孝道觀念,但同時也導致了行孝與出家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全真教把世俗社會中子女對父母的忠孝落實到徒弟對師父的盡忠蛊孝上,並把做到忠孝視為自身修煉的前提,從而將儒家的尊君、親上、仁愛和道教的遗世獨立、遐遁隱居等基本價值觀念融合了起來。孫亦平的《論全真道封佛教的藉鑒與吸收》以早期全真道為例,從教義理論、内丹修煉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探討了全真道封佛教的藉鑒與吸收,從一個侧面說明了佛教封全真道的深刻影響。
第二組有四篇文章,主要探討的是全真道與正一道、净明道以及民間信仰之間的關係。陳耀庭的《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全真道和正一道互動關係初探》通過封全真道與正一道互動的歷史考察,得出了和則兩旺、争則兩傷的結論,並在此基礎上認為,處理正一道和全真道之間的關係,必須保持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的態度。黎志添的《廣東道教歷史要述一以正一派、全真教及吕祖道壇為中心,兼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基於歷史文獻及田野考察兩方面的資料,描述和分析了現存廣東道教的三個主要地方道教傳统的歷史發展及現況。通過對廣東地區全真派道觀、正一派道壇及吕祖道院的研究,他指出,近现代廣東道教的歷史發展過程,一方面是以道觀的形式和祭祀儀式的活動來傳播道教信仰,另一方面,作為一個清楚的中國宗教事實,道教在中國地方社會上又是通過火居道士為民泉提供豐富的生命和習俗禮儀,而保持和延續其根深蒂固的宗教功能的。郭武的《明清净明道與全真道關係略論——以人物交往及師承關係為中心》通過考察明清時期幾組道教信徒的交往情況及師承關係,發現了全真道受净明道影響的兩種不同模式,一種是雖未違到自覺,但能順其自然地“為我所用”,另一種是雖然接受了“净明忠孝”之說,但又不願意完全放棄原來所學,而是試圖融合兩派的學說。趙衛東的《全真道與民間信仰之間的互動——以濟南長清馬山隔馬豐施侯廟為個案的研究》以濟南長清馬山隔馬豐施侯廟為個案,考察了全真道與民間信仰之間的互動,並得出以下結論:全真道與民間信仰之間具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當全真道與民間信仰能够做到和諧共處、互動互補時,雙方都會得到迅速發展;相反,當兩者有一方衰落時,另一方也必然受到影響。
第三組有五篇文章,主要探討的是明清全真道及其社會影響。張廣保的《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與派字譜的形成》綜合了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封若干全真教宫觀在明代的傳承譜系的個案研究,對明代全真教宗系分化的問題進行了系統探讨,指出《諸真宗派總簿》、《宗派别》、《道教宗派》等一類在清代出現的載述全真教各宗派傳承譜系的派字詩,至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它的形成反映出明代全真道發展的一種新的趨勢。樊光春的《明清時期西北地區全真道主要宗派梳理》以通過田野考察所得來的西北地區現存全真道碑刻為主要史料,考察了這一地區全真道宗派的分佈與傳播情況,並指出,全真道在西北地區的主要宗派是龍門、華山二派,最先出現的宗派名單是華山派,但近代以來龍門派在西北佔據主要地位。尹志華的《清代全真道傳戒初探》對北京白雲觀歷代傳戒律師的生平和傳戒次數作了考察,並介紹了北京白雲觀以外,清代全國各地遺教宫觀的傳戒情況,最後還探討了全真道三壇大戒戒本的來歷與主要內容。劉迅的《護城保國——十九世紀中葉清廷抵禦太平軍時期的南陽玄妙觀》探討和研究了清代咸同年間太平天國戰争時期南陽全真道玄妙觀在守護南陽城池的幾次戰鬥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研究指出,玄妙觀之所以效忠清廷並致力於守護南陽城池,不僅是由於其方丈張宗璿個人對於太平軍所懷有的厭惡,而更重要的是玄妙觀長期與清廷合作的傳統格局和其多年致力於地方社會的經濟和儀式生活的結果。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的《金蓋山網絡——近現代江南的全真居士組織》封近現代湖州金蓋山全真道的狀況進行了考察,不僅介紹了金蓋山全真道的歷史,而且對其在周圍地區的傳播、信徒的社會背景與活動情況等進行了考察。以上考察表明,全真道在現代中國社會有着十分豐富和複雜的潛能,而且與其他形式的中國宗教有着多種多樣的聯繫。

书籍目录

編者的話 
全三教之真——以全真道老學為視角的考察 /劉固盛
儒學如何進入全真教的思想世界 /李大華
論全真道對佛教的藉鑒與吸收 /孫亦平
相互尊重,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全真道和正一道互動關係初探 /陳耀庭
廣東道教歷史要述——以正一派、全真教及吕祖道壇為中心
兼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黎志添
明清净明道與全真道關係略論——以人物交往及師承關係為中心 /郭 武
全真道舆民間信仰之間的互動——以濟南長清馬山隔馬豐施侯廟為個案的研究 /趙衛東
明代全真教的宗系分化與派字譜的形成 /張廣保
明清時期西北地區全真道主要宗派梳理 /樊光春
清代全真道傳戒初探 /尹志華
護城保國——十九世紀中葉清廷抵禦太平軍時期的南陽玄妙觀 /劉 迅
金蓋山網絡——近現代江南的全真居士組織 /高萬桑(Vincent Goossaeft)

章节摘录

  论全真道对佛教的藉鉴与吸收  摘要:全真道作为金元时期出现的新道派,其主要特色是以“真性本体论”为理论基础,以“性命双修”为主要修仙方法,从而使唐代以来道教仙学内部的不同倾向逐渐归于由“性命双修”而致“全真而仙”的内丹心性学。全真道之所以能从一个活动于一隅的小道圈很快发展为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道派,至今依然有着生生活力,与它从创立之初就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儒佛道“三教合一”相号召,积极藉鉴、吸收佛教,尤其是禅宗的思想与方法有着密切开系。全真道援佛诠道,改变并调整了传统道教追求肉体成仙的价值取向,转为致力于从人的本真的生命存在中去追求生命的超越,使道教的修行理论在质上产生了一个飞跃,由对形而下之术的探求转向了对形而上之心性的修养,推动了道教内丹道的兴盛和中国传统心性哲学的发展。随着近年来学术界对全真道研究的深入,大都注意到了全真道在提倡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形成的融合儒佛之倾向,但对全真道如何藉鉴、吸收佛教来充实、改革传统道教,从而促进了道教思想理论与修行实践的更新与发展,似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拟以早期全真道为例,从教义理论、内丹修炼和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全真道对佛教的藉鉴与吸收,以从一个侧面来说明佛教对全真道的深刻影响。  关键词:全真道佛教藉鉴与吸收  作者简介:孙亦平,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宗教学原理、中国道教和佛教研究,已出版《佛教高僧传》、《杜光庭思想与唐宋道教的转型》、《杜光庭评传》、《道教的信仰与思想》、《道教文化概论》等著作。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全真道研究(第1辑) PDF格式下载



像是写历史源流的 不是我了想看的那部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