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诗词曲学谈艺录

于永森 于永森 齐鲁书社 (2011-12出版)
出版时间:

2011-12  

出版社:

于永森 齐鲁书社 (2011-12出版)  

作者:

于永森  

页数:

429  

内容概要

  《诗词曲学谈艺录》是“神味”说理论的集中阐释之作,采用传统的诗话体写作,文言形式。《诗词曲学谈艺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实践性,针对新时期以来诗歌创作低迷(尤其是新诗)的局面,作者带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对以王国维“境界”说为代表的意境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判,力争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理论的新境界。 除王国维的“境界”说之外,本书还从总体上对唐代以后中国的民族审美理想趋于柔弱的态势进行了批驳,批评了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为代表的以“阴柔之美”为主的美学、诗学境界。追溯传统诗学的思想精神并希望有所突破,突破“无我之境”、“中和”、“天人合一”等平和思想的束缚和消极,以为当代诗歌的发展找到某种理论上的依据,并重建中华民族以“壮美”为主要色彩的审美理想,是本书的写作初衷所在。

作者简介

于永森,男,汉族,1977年生于山东平度。自名于沧海,字成我,号负堂、否庵。2010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宁夏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学校引进的首位博士。能诗词,为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济南明湖诗词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诗词曲学的研究,尤于意境理论、王国维美学有深入研究。撰有《论意境》、《嫁笛聘箫楼曲话》、《诸二十四诗品》、《论豪放》、《聂绀弩旧体诗研究》、《(人间词话)评说》、《唐宋词选笺评》、《金庸说部诗学论稿》、《嫁笛聘箫楼诗词集》等著作,已出版或发表多种,在《东岳论丛》、《周易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

书籍目录

代序 引言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龚自珍《夜坐》),此“有我之境”也,其中之“我”,犹是“小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此“无我之境”也,其中之“我”,犹是“旧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此“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也,其中之“我”,已是“大我”,然姿态尚未足也。此三种之境界,皆人生境界之绝绚丽而美者,苟得其一,亦足以惊天地而动鬼神,若能用其心在世俗民生,出人生境界之上而至于艺术境界,至于文学境界,而着理想之色彩,则“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境”之圆满具足者矣! “大我”之境界,亦有两种:一曰“以有限为无限”,由一己之身之小我而精神及于宇宙之大,能不以一己之利害为念,与天地万物同其体而同其志,喜怒哀乐渐归于常,以万物之性情为性情,以万物之精神为精神,此仁人高人之境界,吾国之士往往而有之者也。征之诗、词、曲,则其成曰“意境”。一曰“将有限最佳化”,苍茫无限之天地宇宙,虽一心之不可及,而未尝以一己为念想,但以有限之生涯,为最佳之事业,用其搏虎之力而以缚兔,期于世俗世界有所作为,以利于家国民生,因以成就“无我之上之有我”之姿态,而令其精神境界无限广大于其一己之身,而苍茫无限之天地宇宙若不能容之,身殁而志气不灭,以万物之性情为滋养,以生民为精神之眷恋,以人为世间最第一之义,此豪杰义士之境界,吾国之士往往不能有之者也。征之诗、词、曲,则其成日“神味”。权衡两者,而后知前者“大我”之境界其心犹然在一己之“我”,犹不过“小我”之境界,不假而虚之境界,真如梦幻泡影镜花水月,如月之光华,不过为日光之折射耳! 意境理论萌芽于魏晋言、意之辨,造极于唐之壮丽多姿,其外已极千变万化之观,宋人缘禅学而补之以平淡沉静,以内倾也,属士大夫之趣味而总为雅之格调者,故元代之后即衰,明之王阳明心学承宋儒陆九渊之精神,而立其要以进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云云,乃使意与象之交融至于无限,盖实即意境理论在哲学上之最终总结;若诗学上之最终总结,则迟至晚清王国维之《人间词话》乃克成就,皆为迟矣!


编辑推荐

《诗词曲学谈艺录》由齐鲁书社出版。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诗词曲学谈艺录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