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审美研究
2011-12
齐鲁书社
姚吉成 等著
371
本书黄河三角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该套丛书涵盖了黄河三角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革命文化、企业文化以及文化建设对策等各个方面,力求站在时代的高度,通过全面发掘、梳理和剖析传统文化资源,探讨本区域文化的发展规律,构建与时俱进的黄河三角洲文化。
总序
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概述
一、黄河决堤与黄河三角洲变迁
二、黄河三角洲文化概念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的滥觞
一、黄河三角洲历史与民间艺术起源
二、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文化资源
三、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研究的新起点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之美
一、艺术与民间艺术,
二、民间艺术审美意趣
三、黄河三角洲民间艺术美的特征
第二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泥塑面塑艺术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泥玩
一、泥玩产生的条件
二、摔泥瓦屋比赛
三、烧泥模
四、泥哨泥鼓鼓
第二节 惠民县河南张泥娃娃
一、制作起源与发展
二、种类与制作工艺
三、艺术特点
四、民俗意义
五、保护与创新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面塑艺术
一、起源与流变
二、主要面塑品种
三、民俗价值
四、面塑艺术及面塑产业
第三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艺术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源流
一、图腾与剪纸
二、民俗渊源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剪纸类别与用色
一、主要类别
二、剪纸用色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民俗与剪纸
一、婚庆民俗剪纸
二、节庆民俗剪纸
三、生活意趣民俗剪纸
四、民俗物象剪纸
第四节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审美意蕴
一、根生心象
二、线示意象
三、心生神符
四、和谐图语
第五节 黄河三角洲民俗剪纸赏析
一、剪纸的空间之美
二、夸张与变形
第四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编织艺术
第一节 博兴编织业源流与发展
一、博兴编织业起源
二、新中国成立前博兴草柳编
三、新中国成立后博兴草柳编织业
第二节 博兴草柳编工艺种类及审美意蕴
一、草编工艺及审美特征
二、柳编工艺及审美特征
第三节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柳编的启示
一、当代草柳编织业新发展
二、编织业产业化发展构想
第五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木版年画
第一节 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兴起与发展
一、清河镇木版年画的兴起
二、历史上较有名气的画店
三、主要店主或老艺人
第二节 清河镇木版年画题材与制作工艺
一、主要题材
二、制作工艺及特点
第三节 清河镇木版年画保护与传承
一、清河镇木版年画生存现状
二、清河镇木版年画传承问题
三、木版年画未来之路
第六章 黄河三角洲民间布艺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老粗布与蓝印花
一、黄河三角洲的老粗布
二、博兴蓝印花布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虎头鞋与虎头帽
一、布老虎的民间信仰
二、鲁北虎头鞋
三、虎头帽与虎头巾
四、博兴布老虎
第三节 黄河三角洲布艺的民俗特质及其产业
一、布艺的民俗特质
二、布艺产业化构想
第七章 黄河三角洲民歌与说唱艺术
第一节 劳动号子
一、劳动号子的种类
二、号子的内容
三、号子的各种曲体结构
四、号子的曲调特点
第二节 小调歌曲
一、小调及其特点
二、渤海老区抗战歌曲
三、儿歌
四、民歌旋律与地方语言的关系
第三节 胡集书会说唱艺术
一、胡集书会的渊源
二、胡集书会的程式
三、书会传递的民俗信仰与文化记忆
四、胡集书会的现状
五、胡集书会的文化回归与产业发展
第八章 黄河三角洲秧歌与舞蹈艺术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民间秧歌
一、秧歌的历史渊源
二、秧歌的程式和舞蹈韵律特征
三、秧歌的音乐调武
四、秧歌乐段结构
第二节 阳信县洋湖乡鼓子秧歌
一、鼓子秧歌的产生
二、鼓子秧歌的基本动作
三、鼓子秧歌的道具
四、鼓子秧歌的表演
第三节 鼓子秧歌风格特征及其他
一、鼓子秧歌的风格
二、鼓子秧歌的特征
三、其他舞蹈艺术
第四节 鼓子秧歌传递的民俗文化
第九章 黄河三角洲吕剧与其他戏剧艺术
第一节 吕剧起源与发展
一、吕剧的起源
二、吕剧的发展
三、吕剧代表剧目
四、滨州主要吕剧艺人
第二节 吕剧音乐
一、板式
二、演唱方法
三、乐队编制
四、吕剧音乐的风格特征
第三节 其他戏剧艺术
一、腔
二、东路梆子
三、沾化渔鼓戏
四、哈拉虎
第十章 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开发利用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二、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项目
第二节 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
一、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现状
二、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中的问题
三、黄河三角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水浒”等每套则多达十几个以至数十个。 “戏出”中还有一种“刀马人”,是专供室内陈设的大型泥人,高约60厘米,左右相向,其造型吸收了民间木版印“门神”的特点,泥人各骑骏马,手持兵器,陈设在堂屋迎门几案上方中堂字画的两侧。按民间传说,这种刀马人也有“辟邪”、“除祟”和保家镇宅的功能。这类作品具有传播戏文故事及其道德礼教的功能,它具有较强的认知、教育意义,可以使人们通过这些形象了解历史和社会,它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戏剧的喜爱,还意味着戏剧所包含的寓教于乐的功能已为人们所接受。遗憾的是,由于“文革”的破坏,这些传统题材的“泥娃娃”模子保留下来的已经为数不多了。现在能捏制那些“戏出”人物的艺人也相继去世。河南张的这类泥塑艺术濒临失传。 “小媳妇”、“小女婿”在河南张泥塑中是造型、装束样式较多的一种题材,作为一种儿童玩具,它的内涵则表达了人们一生中最关注的婚姻问题。男婚女嫁是人生中的大事,当女婿、做媳妇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因此,从孩子还不很懂事时起,大人们就把这种美好的向往寄托在孩子身上。至今这类泥塑还在这里流行。 吉祥动物及带响类儿童泥玩。河南张的艺人们还创作了许多适宜儿童玩耍嬉戏的小玩意--动物泥玩具,有泥猪、泥鸡、泥猴、泥狗、泥老虎、泥狮子,也有人格化了的小熊;有抱石榴、抱鲤鱼之类的“坐娃”、“躺娃”,还有带哨的“响娃”和带竹片惯性敲击的“吧嗒娃”、“响孩”、“摇叫”等。这类小泥玩具有的在某一个部位或在肚子里装个弹子、安个小棒,一吹便发出各种响声。这类玩具都是在泥塑造型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改进并增添适量其他材料制成的,因此具备了活动、变化、音响等效果。这些玩具本身也是益智的,深受孩子们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