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中国教育史论丛

高时良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3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

高时良  

页数:

298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位年近百岁的学者,生笔耕不缀,这是他又奉献给读者的一部研究精萃。《中国教育史论丛》以记史与论史的双向治史方法。对中国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以专题研讨形式,推本溯源,论衡正误。对前人所未道及或存疑而言未尽者,进行钩沉、补遗。书中征引的史料涉及经、史、子、集、小说、笔记和古今学者的有关著作数百上千种,为后世治教育史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线索。

作者简介

  高时良 191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3—193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在校四年均获陈嘉庚奖学金。曾担任福建省教育厅研究室主任兼编辑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新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福州大学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教育志编委会顾问、终审,民革福建省委顾问。另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教育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史学科组成员,《教育与心理辞典·中国教育史》主编。在《新教育》、《中华教育界》、《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教育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个人专著和主编的著作有《学记评注》、《中国古代教育史纲》、《苏联国民教育》、《明代教育论著选》、《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中国教会学校史》、《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合作编著有《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家评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先秦教育论著选》、《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师范教育通览》等。个人与合作成果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次)、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一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

书籍目录

一、文教方针政策(一)始皇未焚尽书“坑儒”实坑术士(二)罢百家独尊儒术非“古今通谊”(三)孟学宋而后在文教领域定位(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说有偏颇(五)黄老之学缘何进入科场学校(六)早期启蒙思潮冲击古老理念(七)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二、历代教育官制(一)司徒掌管教育但非专职教官(二)瞽史亦为早期文化教育官员(三)三老五更各一人非三人五人(四)博士设官始于战国非始于秦(五)国子祭酒西汉时置后世承之(六)汉经博士应是教职不是吏职(七)秦汉到民国间教育官制变迁三、各类学校建置(一)《王制》记虞庠设国之西郊有误(二)早期的塾并非专指教育场所(三)小学起初乃为贵族子弟而设(四)明堂与辟雍非同一性质机构(五)大学太学文字表述同中有异(六)“乡学”非地方基层或农村学校(七)郡国立学始于汉初非在魏世(八)学、校、学堂各有历史时代标志(九)大、中、小学结构早于清初提出(十)师范职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十一)社学发展驱动教育走进民间(十二)宋设慈幼局为育婴事业开端(十三)村有冬学展现农家生活风采四、教师学生称谓(一)称“子”“夫子”,以其为师间有例外(二)“先生”“学生”寓意涉世经验深浅(三)喻学生为“桃李”疑不自唐代始(四)“青衿”为学生代称首见于《诗经》五、课程教材教法(一)孔门六艺之教世有不同解读(二)最早的学校教科书范本石经(三)兔园册以通俗课本流行村塾(四)《千字文》疑有不同的版本行世(五)最早看图识字课本《对相四言》(六)后汉马融绛纱帐下的导生制(七)监生积分制始于宋完备于明(八)明代高等学校创学生实习制(九)从“夏楚收威”看历史上的体罚(十)“满腹经纶”找到新近理论依据六、伦理道德教育(一)“礼”的本性不是宣扬禁欲主义(二)衡量道德标准因时而异其趣(三)“义”“利”两种价值取向几时合龙(四)诚信亦是道德教育重要内容(五)“束惰”多义作修行解符合逻辑(六)曹魏太学生犯规罚饮水质疑七、察举科试制度(一)早期以得举秀才为无上光荣(二)历代选拔人才重视进士出身(三)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始于明代(四)东汉创立复试制度历代因之(五)唐宋科举开始试卷弥封膳录(六)宋代严厉取缔试卷文字雷同(七)“公车”非备车马接送举人之谓(八)读书人祀文昌魁星为求功名八、书院文化特质(一)唐代与宋而后书院性质有别(二)书院组织管理深受禅林影响(三)园林化为书院营造绚丽环境(四)宋学汉学及其教育在此长成九、生产劳动教育(一)尊神农等为圣在教人不忘本(二)士于春秋时期脱离生产劳动(三)墨翟从哲理上揭示劳动价值(四)我国史有行会未有行会学校十、科学技术教育(一)《墨经》中所见的数理知识传授(二)汉以后几部农业技术指导书(三)手工业技术留下来传世纪录(四)清末科技教育发展坎坷历程(五)政府官员或学者到西方取经十一、少数民族教育(一)科举不分夷夏一体取得功名(二)党项羌人治理下的西夏教育(三)契丹、女真族文教中原化历程(四)清代苗瑶等族子弟教育设施(五)清末、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六)郑经等开拓台湾高山族教育十二、终身教育机制(一)古今教育家、学人论终身教育(二)旧时官学、私学修业不拘年限(三)科举制诱发读书人继续学习(四)胎教亦得纳入终身教育范畴十三、生态环保教育(一)儒家典籍中的生态环保语言(二)“天人合一”揭示人与自然和谐(三)生态伦理教育得从童蒙抓起十四、语言文字学习(一)我国文字起源在甲骨文之前(二)传统蒙学从教孩童识字起步(三)习字具有怡情养性教育功能(四)白话文如何成为今文字主流(五)倡讲普通话亦一场文化革命(六)汉字简化符合文字发展规律(七)外国语登上我各类学校讲台附录:参考书(刊)目举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中国教育史论丛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