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在张力中思索

邓晓芒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

邓晓芒  

页数:

220  

Tag标签:

无  

前言

  高山起于深海,这套《东南大学人文讲演录》丛书缘起于历百余年的东南大学人文教育传统和持续十几年之久的东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丛书在反映东南大学人文教育盛况的同时,也体现着我们对大学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理念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摇篮,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她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发挥作用。大学以其高品位的文化来浸润和培育学子的精神世界,以无用之形营卫大用,以澹泊之心收获大利。大学的文化品位固化于校园的大楼与大树之间,体现于人文与自然之美的有机相连,显现于师生的语默止静和为学任事之中。  大学的文化品位首先是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使大学继承了绵延的文化血脉和高贵的精神品质。东南大学地处南朝刘宋四学、萧梁五馆、有明南雍和国立中央大学的旧址,三千年吴文化崇文重教、广博易良的气韵风骨和江左百代文枢的荣辱沉浮,孕育了这所百年学府崇高、沉静、雄毅的精神气质。徜徉在东大校园,遒劲挺拔的六朝松,巍然高耸的穹顶礼堂,九龙湖畔重檐庑殿式的教学楼、气势雄伟的李文正图书馆,大树与大楼折射出深厚的历史底蕴、雄伟的文化气魄,一种深厚的历史感和超凡的文化诉求会不自觉地在心中涌动,我们仿佛体味到,将“止于至善”作为校训是这所大学基于文化源脉的自然流向。

内容概要

本书的几场讲演就是在上述三种张力中展开的。在今天,谈文化问题离不开现实问题,而谈现实问题又只有通过中西、古今、现实与理想的对比才能深入。自从1980年代起,我研究中西文化比较这个课题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观点一以贯之,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用这种方式促进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中国文化的提升。这种提升,也可以说是“弘扬”。弘扬不是口头上鼓噪和宣传的事,而是需要身体力行地进行理论上的创造,中国文化有多大的生命力,就看她能否雍容大度地吸收异己文化的因素来营养自身,通过新陈代谢而排除毒素,更新自身。我把这叫作“新批判主义”,并认为这是整个21世纪中国人所必须完成的一件世纪工程。

作者简介

邓晓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后即下放农村插队,1974年返城,当过临时工、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的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7年任讲师,1988年任副教授,1989年任教授。199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武大哲学学院外国哲学学科带头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德国哲学》主编。在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上成就斐然,并积极介入中西比较和文化批判,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在学术界和思想界独树一帜,有广泛的影响力。代表性成果有专著《思辨的张力》、《灵之舞》、《人之境》、《灵魂之旅》、《新批判主义》、《康德哲学诸问题》等;译著有康德三大批判新译(《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杨祖陶校,全套书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奖一等奖)等;发表论文三百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讲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道德状况的反思第二讲 我们为什么没有超越性的信仰?第三讲 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的反思第四讲 中西生死观比较第五讲 中西信仰观比较第六讲 中西艺术精神比较第七讲 谈谈金规则的三种模式第八讲 康德宗教伦理对我们的启示

章节摘录

  但是希腊人还有另外一个神话故事,就是特洛伊战争。这里面最主要的人物就是阿喀琉斯。当年参战的时候,阿喀琉斯的父母就把他藏了起来,不让他去参战。后来俄底修斯把他找出来了,就问他,你有两种选择:你愿意光荣地去死还是平庸地去死?光荣地去死,你年纪轻轻的就可能丧失生命,但是会功成名就;平平庸庸的呢你会享尽天年,但是一辈子庸庸碌碌。最后阿喀琉斯选择了哪怕短命也要轰轰烈烈地过一生,而没有选择庸庸碌碌的一生。他参加了特洛伊战争,后来果然成为后世敬仰的大英雄。据说阿喀琉斯死后,俄底修斯去阴间拜访他,见到阿喀琉斯在阴间成了地狱之王,也就是冥王。俄底修斯说你干得不错啊,在人世间轰轰烈烈,在地狱里你仍然称王。阿喀琉斯愁眉苦脸地说:我宁可在人间做一个帮工,也不愿在阴间当王。阴间有什么好的,连光明都没有。这个神话是另外一个格调。如果在人间没有幸福,那么可以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但是如果在人间有幸福,那宁可活在人间。要活着,要生命,活着要比死亡好。在阴间当王也不如在人间做一个普通人。这是阿喀琉斯所要表达的意愿,这个故事在正反两方面都有所表达。什么意思呢?一方面,人生是为了追求幸福的,如果不幸福呢,宁愿去死。这是希腊人的想法,他们把人生看作幸福的路程。所以希腊人总是说要幸福的生活,他们追求快乐、自由、为所欲为。他们对他们的祖先不太尊敬,对于他们的历史也不太尊重。历史在希腊人眼中好像开玩笑的一样。希腊的第一个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一部著作《历史》。当时的人都埋怨他,觉得这些东西没有必要记下来。他所写的历史在我们看来根本不叫历史,他的历史里面有好多神话,是真是假都是一些传闻。大家埋怨他,觉得这些东西没有必要记述下来。  所以希腊人和中国人很不一样。中国人非常重视历史,我们看古代的历史著作,哪一年都标示得很清楚。但是希腊人不关注于此。很多希腊人对自己的祖先都已经忘记了,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就胡乱瞎说。有的说自己是宙斯的孙子,有的说自己是波塞顿的后代,有的说自己是爱神阿芙洛蒂忒的子孙,随他们怎么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反正要给自己的祖先找一个有名的神灵,不管是男神还是女神。所以希腊人也不关注后人的看法,既然他们对历史都不尊重,所以对后人的看法也是无所谓的。他们全部的看法都取决于自身。传说中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有一个老人,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在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夺标了,一个是赛跑,一个是铁饼。于是老人高兴得不得了,当场死在他儿子的怀抱里,别人都羡慕得不得了。这样的一个老人有这样的儿子真是幸福。  再有就是苏格拉底的故事。苏格拉底的美谈流传千年不衰,苏格拉底之死是他的绝唱,是他的人生的最后一幕。苏格拉底很聪明,他经常跟别人辩论、讨论生死的问题,而且他对于祖先、神明等等都不怎么尊重。所以苏格拉底引起城邦中一些人的嫉恨,一些保守派就控告他,说他不尊敬神明,腐蚀青年思想,于是把苏格拉底告上法庭。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愚弄了那些法官,最终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但是因为这个就判了死刑,似乎有些太严重了,因为在希腊历史上还没有这个先例。于是就给苏格拉底留了个后路,如果交纳了罚款,就可以解除死刑。但是苏格拉底不干。后来有人去监狱救他,他也拒绝了,他认为法律就是法律,法律判我死刑我就应该服死刑。当苏格拉底的弟子去监狱救他,鼓励他逃跑的时候,苏格拉底说人是有灵魂的,人的身体是肉体,人的行动不是由肉体支配的,而是由灵魂支配的,灵魂知道什么对他最好,我的灵魂告诉我我现在死最好,现在是我全部才华发挥的顶端。因为苏格拉底是有名的哲学家,没有人辩论胜过他。他说过些年之后我老了,驼背了,口齿也不伶俐了,也辩论不过人家了,那时候死的话没有什么意义了,现在死是正好的。所以苏格拉底喝下了毒酒。历史上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学术问题,为什么苏格拉底当时要自杀?为什么选择死而不选择生?而且他在死之前让他的学生去全雅典问一下,有谁比现在的苏格拉底更幸福。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他生活在世界上仿佛是演出了一幕精彩的戏剧,他的死亡是一个精彩的收场,要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果拖泥带水的,那就不美了,他把自己的一生当成一个艺术品来雕琢,最后要有一个最完满的结局。苏格拉底被人诬告,他为了维护雅典法律的尊严慷慨赴死,同时又获得自己最大的幸福。这是苏格拉底的选择,他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以苏格拉底的生死观,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把追求幸福当作他们一生的目的,哪怕以死亡作为幸福的标志。  一个是斯多葛学派的芝诺,他创立了斯多葛派,另外一个是伊壁鸠鲁学派的伊壁鸠鲁,还有一个是怀疑派的皮浪,这三个学派是罗乌当时最出名的三个哲学流派。当时的罗马人不是这个学派的就是那个学派的。这三个学派各有各的观点,但是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蔑视生活本身。罗马时代已经开始迈人封建社会了,罗马帝国时代已经不像以前那样有着高尚的道德。而且罗马时代的社会环境比希腊时代更加严酷。希腊时代是自由民主的时代,自由民主和城邦制度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比较自由,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罗马人比较严肃、严谨。这是罗马人的特点。这三派的哲学家,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哲学都是人生哲学。而他们的人生哲学都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但是他们的幸福观和希腊人的是不一样的,希腊人是要追求人生的快乐,是要发展个性。而罗马人的幸福观是“不动心”,这三个学派的特点都是不动心,心灵平静,不为所动,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罗马人的人生观念相比较希腊人的又进了一层。希腊人是自由自在,是发挥自己的个性,而罗马人是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一生的戒条就是不动心。比如斯多葛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命定的,都是已经规定好的。命运呢是按照逻各斯运行,逻各斯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逻辑,也就是必然规律。人生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规定好的。人生既然是规定好了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奇迹,也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一切都是按照逻辑规律推理出来的,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有规定的。当然你人看不出来,神是可以看到的。所以在斯多葛派看来人生非常的抽象,非常的无趣。跟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虽然认为人生非常的无趣,但是他们还是要追求不动心,认为不动心就是最大的幸福。  那么斯多葛派对于人的生命是看得很淡的,他们只是追求内在的不动心,而对于外在的快乐毫不感兴趣,认为那些是非常短暂的过眼云烟的东西。作为一个人应该有坚韧的性格,应该有坚强的人格,他们强调禁欲主义,强调道德高尚。在生死观上面,他们对于生看得比较淡,因为生命并不是你创造出的东西,而是被命运规定好的东西。所以在斯多葛派里面许多人都有一种自杀倾向。他们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自杀是人的特权,人可以自杀,而动物就不能自杀,神也不能自杀。只有人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在张力中思索 PDF格式下载



这本讲演集相对邓晓芒先生的其他学术性质的文章来说要读得轻松很多,但并不减其思想的魅力。该书容纳了邓先生思想主张的各个主要方面,而且讲得深入浅出,是非常适合关心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人读的。


邓晓芒的文章虽然中国知网上大多能找到,但我还是想买下来


我在邓晓芒一系列哲学图书引导下刚刚完成了一次精神之旅,内心收获难以用语言表达,。


非常棒的书,邓晓芒的思想深刻


开本大小、文字排版、书眉设计都很好。
内容更是没得说。
邓晓芒老师的书,值得全部收藏。


思考需要训练,这本书是我们老师推荐我们看的,感觉很不错!!!


还需要说嘛,很好了


研究黑格尔辩证法的必备书目


很有思想见解的一本书


很不错啊!难得的思想深度。


邓老师的作品没得说


有一种力量叫思想!很不错的书!


内容很犀利,适合年轻人读


思考就是有深度


满意,有深度。


还没有看完了啊


  本书收录了作者三赴东南大学共八场讲演,不过其中至少有五篇在作者的其它作品中已有收录。本书的讲演是围绕中西文化之间的张力、古今的张力、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展开的。中西方比较与信仰问题是本书的关键词。中西文化是世界上相聚最遥远、性质最不同的两种文化。
  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是持批判态度的,传统文化在扯现代化的后腿,它为吃人的专制体制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今天我们道德的沦丧不是因为西方外来文化的腐蚀,而是我们几千年来旧道德的一种自然的沦丧、腐朽。自然经济的解体使儒家道德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没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道德来填补真空。作者一贯的观点是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以促进中西文化的互相理解和中国文化的提升。新型的道德原则是西方传过来的普世价值:理性、自由、人权、宪政、民主、平等、正义。中国人注重私德,公德由私德推广而来;西方人注重公德,私德建立在公德基础上。在中国,法德不分;在西方文化里,法德互补,道德要在法治背景下才能培育起来。道德更多的是理性的事情,而不单纯是情感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发展出新型道德的一个前提。
  另外,邓晓芒先生在书中称自己从来不是能言善辩的人,甚至到四岁时还不会说话,只能用手来比划,曾被托儿所退回过。研究生毕业时他还没打算作老师,但他的导师杨祖陶先生觉得他还可以,后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终于成为名师。


借鉴西方文化来批判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值得参考一下。


在张力中思索,适合喜欢爱思索的你。


在张力中思索不仅是一个书名,更要是一种思维习惯。


邓晓芒的两本书一起买了,感觉都不错,只是文学修辞方面略感重复。


一本邓老师非学术的演讲集,对时下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哲学视野的分析,特别是对信仰部分的诠释令人耳目一新。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来源于演讲整理,阅读起来略显繁琐。


这本内容相对轻松,讲得深入浅出,但并不减其思想的魅力。


内容是我想要的,就是封面有点折痕··


作为一本演讲录的合集,比专注读起来还是要轻松一点,而同时并不影响对作者思想的把握,某种程度上更有利于扩散自己的想法。


社会固化 整个社会缺乏张力!悲!


买回来的书被压烂了!!气死我了!!!!!


有的書,不是為了受益,而是為了認識其真相


书还没看 感觉还行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