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德]海靖夫人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作者:

[德]海靖夫人  

页数:

235  

译者:

秦俊峰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个公使夫人眼里的中国 在晚清和民国,德国人在中国的声誉不错。从传教士到商人,从士兵到亲王,凡是来华的德国人,跟中国人相处得大体和谐。严谨的日耳曼人和大大咧咧的中国人,居然彼此都有好感。以至于一战期间日本人占了青岛和胶济线,中国人反弹强烈,一些美国人很是不解,说德国人占了那么长时间,好像没听说你们这样反感,怎么日本人刚来,你们就这样愤怒?中国外交官的回答是,德国人守规矩,而日本人不规矩。 在一战期间,中国政府为了是否跟在协约国屁股后面参战,总统府和国务院之间,还起了矛盾。因为这样参战,就意味着要跟德国宣战。而中国人不乐意跟德国人闹翻的,大有人在。包括力主参战的总理段祺瑞,他最亲的智囊徐树铮,就是一个亲德派。当年日本进攻青岛,青岛德军严重缺乏陆战武器,时任陆军次长的徐树铮,还瞒着他的主公,偷偷给德国人运去了一万支步枪。 当1917年中国参战成为定局,德奥变成中国的交战国时,在中国的一些德国军人,被关进了战俘营。但在北京郊区的战俘营,里面的德国人得到了最大的优待,每人每天的伙食,达到几十个大洋。要知道,那年月,一个中国家庭,一个月能有5到7元,就过得挺好的了。战俘营里,里面游泳池、网球场一应俱全。想要出去溜达溜达,也悉听尊便。有人说,这些德奥的俘虏,不是在蹲战俘营,而是在度假,有人伺候的度假。这样良好的中德关系,一直延续到中国抗战爆发之后若干年。虽然二战期间德国和日本是盟友,但凡是来过中国的德国人,对中国人其实更有好感。如果让他们选择的话,盟友应该是中国而非日本。 不过,中德关系也有严冬,严冬就在中日甲午战后到庚子义和团运动这一段。而这段时间的德国公使,有两位,一位是海靖,埃德蒙多·冯·海靖男爵(Edmund Friedrich Gustav von Heyking,1850—1915),另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克林德。在前者手里,德国人强占了胶州湾,把山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后者继续着海靖的事业,但不幸地赶上了拳乱,死在了将要进攻使馆区的清军手里。 海靖夫人,就是德国公使海靖的夫人,一个在非常时期来到中国的外国公使夫人。出身普鲁士贵族的小姐,一个来自欧洲中心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对19世纪末的中国,能有什么印象,不问也能猜到一二。那时的中国,虽然有了少数的工厂,部分军队装备了洋枪洋炮,但整体的面貌却还是中世纪的。即使北京城,也到处都是垃圾,行人随地大小便,晴天~身土,雨天一身泥。太后的骄奢淫逸,跟平民的困苦贫穷,皇城和少数皇家园林整洁优雅,跟平民区的恶臭熏天,形成鲜明的对照。踏上中国土地的海靖夫人显然是被这肮脏和恶臭给吓到了,在她的日记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抱怨,在她的眼里,除了个别拉纤的纤夫一身的紫铜色的肌肉,没有什么中国人和中国东西能给她留下好印象。连一向有外国人缘的李鸿章,在她的眼里,也举止粗鄙,当众挖鼻屎,还有一个专门盛鼻屎的银杯子。 中德礼仪之别,不止事关文明,而且有关政治。我们知道,自打中国设立总理衙门,同意外国公使驻京,可以觐见中国皇帝,递交国书以来,所有的外国公使,进紫禁城见皇帝,不仅要从旁门进来,而且进来之后只能走两旁的小道。虽然从理论上万国共主、万国来朝的天下格局被粉碎了,但暗地里中国人依然用进门走路这种小把戏,占老外的便宜,实践着精神上的胜利。尽管老外也未必不知道中国人这种小把戏里面的名堂,但只要能在交涉中占到便宜,一直都没有人在意中国人这点小小的“外交胜利”。 但是,德国公使海靖不肯。他来中国,身负着德皇威廉二世占领更多天空下土地的使命,揭开了甲午战后,列强瓜分中国的第一幕。这个后起列强的代表,自身的使命,就带有挑战性。他不仅处处锋芒毕露,充满挑衅,连外出旅行,碰上小孩子在后面扔石子(并没有伤到谁),都要求中国地方官道歉。一次觐见光绪皇帝之后,出来的德国公使,居然昂然走在了中间的通道上。同去的总理衙门官员马上把他拉了回来。回到使馆,他就借口这一拉,正式提出抗议,否则不再出席任何总理衙门的宴会。无论总理衙门怎样解释,当事人也道了歉,但只要没有经过正式的手续,海靖就是不肯妥协。弱国无外交,无尊严。最终,还是由李鸿章领着当事人,亲自来到德国使馆道歉,才让事态平息。 海靖的蛮横和跋扈,在德国占领胶州湾的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总理衙门王大臣恭亲王奕诉和实际上的主事人李鸿章都表现出空前的愤怒,双方关系一度剑拔弩张,也有朝臣宣称不惜一战。但刚刚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的中国人,面对德国人的寸步不让,得寸进尺,还是只能妥协。中国北方的第一良港,胶州湾就这样被强租了去,99年,到期中国政府收不回,就只能归日耳曼人了。横贯中国腹地,圣人之乡的胶济铁路,路权也丢在德国人手里,顺便,山东成为德国人夹带里的物件。什么时候,只要人家想要,就是人家的。德国人开了头,列强的强租强占成风,中国的边疆危机凸显,良港被人占遍,自己的海军,居然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停泊港口。中国人最屈辱的岁月,是海靖夫人亲见,也跟她的夫君有点关系。充满了白人优越感的海靖,虽然身份是外交使节,但其凶悍一点都不亚于进入中国领土的普鲁士大兵。 爱记日记的海靖夫人,留下了一份在华经历的日记。[这日记尽管充斥了偏见,甚至不乏敌意,但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意想不到的史料,一个第三只眼看中国的现场记录。]剔除那些偏见和敌意,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好些好玩的东西,有了这份记录,现在的中国人就能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和中国人曾经的政治、文化和生活状态。显然,在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了这份日记,不能只是愤怒,而更多的应该自省和反思。面对曾经的屈辱,仅仅抱怨、痛苦甚至哭闹是无益的。中国人自立于民族之林,靠的是多少年来在屈辱中的奋进和建设。今天的世界,过去的殖民暴政已经一去不复返,人类已经告别了丛林,步入文明。已经不大可能会有哪一个国家,强租人家的港口,侵占人家的土地了。即便是落后国家,也不大可能有亡国的危险,但这样的国家,要想让人真正看得起,不仅要有经济总量的增加,还需要国民迈向文明的努力,一点一滴的文明建设。 张鸣 2011年9月中旬旅次

内容概要

  我们在中国仿佛面对着一堵高墙,所有欧洲的思想和观点撞击在这堵墙上.如同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响,不仅如此,中国人和欧洲人在观念上有着天壤之别,在他们中间飞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

作者简介

秦俊峰,l975年出生于古都南京,南京大学德语系学士,德国汉堡大学国际政治系硕士。1997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派驻中国驻汉堡总领事馆和驻德国大使馆工作。驻外期间曾任《环球时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等国内媒体驻德国特约记者,并在《德国研究》、《汉堡大学和平研究与安全战略研究所学报》等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现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侧重中德和中欧关系。

书籍目录

“中德文化丛书”总序/叶隽
序言一个公使夫人眼里的中国/张鸣
前言
第一章 肮脏的北京城
第二章 李鸿章 的银杯
第三章 中德“抓袖事件"
第四章 紧张的公使生活
第五章 游览长江
第六章 德国强占胶州湾的幕后风云
第七章 海因里希亲王来华
第八章 外国人眼中的戊戌变法
第九章 晋谒慈禧太后
第十章 对中国说再见
附录:
德国篇
日本篇

章节摘录

1897年11月12日 我很早就起床誊抄埃德蒙多昨晚写好的长篇报告。这期间埃德蒙多草拟好了一封写给张之洞的信,向他游说德国关于出资修建南京至苏州铁路的提议。 中午1点我们拔锚起航,饶有兴趣地看了一眼距离我们不远的“阿尔科娜”号。我们沿途超过了许多艘船只,埃德蒙多特意指出其中一艘悬挂德国国旗的给我看。这艘名叫“长月亮”的货轮是迪德里希斯将军特意为往胶州运送军粮和帐篷而租借的,它在日本长崎办完了海关手续。我看着这艘货船时心脏止不住地扑腾乱跳,因为我即将亲身经历一本最为紧张的关于战争和海盗的小说。在吴淞河上停泊着许多艘中国小型军舰,我们大家都在一个劲儿地算计它们会不会对我们采取什么行动。 1897年11月13日 这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海上航行。天气很暖和,不需要穿着大衣就可以坐在甲板上。我第一次在海上为埃德蒙多誊写电报,为此还特意把泰西曼“捉”了上来,成立了一个船舱办公室。埃德蒙多在一旁反复斟酌给总理衙门去函的语调。当行驶到与胶州差不多的纬度时,我们眼巴巴地瞅着胶州的方向,心里默默地企盼德国国旗将在不久之后从那里冉冉升起。 1897年11月14日 上午10点我们抵达了烟台,伦茨随即登上了我们的军舰。他带来了柏林发给迪德里希斯将军的一封电报,将军又分别以电报和邮差的形式抄送了胶州。电报用海军密码写成,所以它的语句非常明白,我们从中可以读出外交部要求我们将进攻胶州的时间推后。这一决定让我们大吃一惊,但我们最终还是接受了这项指示。看来柏林方面是希望先由埃德蒙多提出索赔要求,然后再行占领胶州,因此我们此前约定的时间根本不现实。 当我们在港口停泊时,天气突然大变,一时间狂风大作,海面泛起层层浪涛,可以看见浪尖随波逐流,一个高似一个。伦茨博士离开军舰时,海面已是波涛汹涌,排山倒海的波浪将他乘坐的小船甩来甩去。尽管气候十分恶劣,我们还是于下午2点起航,此时信号台上刚好打出了“风暴”的字样。这就是风暴!我记不起来是否还曾经历过较此次更为凶猛的风暴;我看见海面上有一条小船,它在烟台卸下了全部的货物后又装载了石油准备出海,船身看起来很轻,即便很小的海浪也能够将它抛来抛去。大海的颠簸和翻滚简直无以形容,我们军舰上的所有零部件仿佛全都松动了,相互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声响;我们也摇晃得厉害,不停地被海浪浇淋了一身。 晚餐时只有埃德蒙多和轮机长在座。船长因为喝了烟台的鸡尾酒而晕了船,正躺在床上休息,真是屋漏偏逢连绵雨。 晚上10点钟左右我躺到了床上,埃德蒙多躺在沙发上,这时突然传来了一声巨响。我们感到船身迅速下沉,仿佛就要倾覆一般,响声也很吓人;行李箱和盛放密码的铁皮箱从一个船舱飞到了另一个船舱。船长很快来到我们的房间,告诉我们他认为顶着风暴继续航行会很不安全,眼下正试图寻找一个避风的港口紧急停靠。 我们此时恰好位于庙岛群岛,于是赶紧驶进了望响湾并在那里抛锚停泊。但海上来回翻滚的风浪依然很吓人,埃德蒙多和我心照不宣地都在担心我们的铁锚能否经得住大风大浪,我们会不会最终被浪涛掀到礁石的包围中而触礁沉没。我开始抢救我的首饰和日记本,特别是密码箱。整晚我都和衣躺在床上。这是让我终生难忘的惊悚时刻! 1897年11月15日 天色渐渐亮堂了起来,被风暴鞭笞了一整夜的港湾清晰地显露在我们的面前,四周环绕着锯齿状的礁石。不知疲倦的白色浪涛凶狠地扑打着黄褐色的大海,天空中乌云密布,狂风怒号,凛冽刺骨,不时还飘着雪花。除了我们的军舰外,还有一艘大轮船和许多条可冷的小帆船停靠在港湾里,而且整个上午它们的数目还在不断增长,一条接一条狼狈不堪地驶了进来。于是我们只好一整天都在这里待着。埃德蒙多和我一方面庆幸躲在了安全地带,另一方面却为由此造成的时间上的延误感到焦虑和不安。 1897年11月16日 风暴渐渐平息下来,我们终于在早晨起航离开了港湾,傍晚时分抵达了外层的大沽防御工事。 1897年11月17日 今天的天气十分宜人,阳光普照,几乎看不到风暴留下的痕迹。当我们经过大沽防御工事时,那里升起了德国国旗并向埃德蒙多鸣礼炮17响以示致敬,与我们一年半前抵达中国时如出一辙。但我们此番却是带着别样的心情来到了这里! 埃斯瓦尔特派来一名仆人,交给我们罗登汉发来的一封密码电报,上面写道:自从尼古拉皇帝向我们的皇帝承诺让出胶州湾后,俄国政府却对此提出了异议,并要求在该问题上适用优先权,两国正就此进行谈判。电报命令将军推迟攻占胶州,一切须等候埃德蒙多向中国提出他的赔偿要求并遭到拒绝后方可进行。如果在此期间已经攻占了港湾,暂时不得提出主权要求,埃德蒙多应当便宜行事。我们全都傻了眼,因为我们根本没有预料到在他们的皇帝亲口许诺过后俄国人还会给我们制造困难。我在从大沽开往天津飞驰的火车上紧张地解密电报,眼泪却止不住哗哗地往下流。 埃斯瓦尔特和克劳泽为了与我们会合,早我们两天就去了塘沽。他们正想派船出海搜寻我们。整段旅途和抵达火车站时的经历都让我感觉乱糟糟的,仿佛被人重拳打傻了一般——因为在我们的希望中掺杂了太多的意外和残酷! 科隆瓦尔公司的一名代表在天津火车站上候时已久。我们刚下了火车,他就一把将埃德蒙多拽到一旁,告诉埃德蒙多他认识翁同稣的一位兄弟,并且打听到巴布罗福和吕班去过总理衙门,据说还口放狂言,要求中国不得允许割让领土,因为俄国和法国完全控制了德国。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们一抵达天津领馆,即马不停蹄地开始解码那里积攒下来的许多封由柏林和其他领馆发来的密码电报,在这当中我们突然看到了一条令我们非常兴奋的消息:迪德里希斯将军已经于14日占领了胶州湾的几处军事工事。从这一刻起我们重新鼓足了干劲,因为我们知道煮熟的鸭子再也飞不走了。请求上帝赐福我们的海军吧! P104-108


编辑推荐

海靖夫人编著的《德国公使夫人日记》涵盖了海靖夫妇的在华岁月,即从1896年7月16日抵达吴淞口,至1899年6月4日离开青岛。在日记里,不仅可以读到海靖夫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从中深切体会到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代表们在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打量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度的傲慢、鄙夷和偏见;还可以回顾晚清末年中国与西方列强屈辱卑微的弱国外交,身临其境地感受正在崛起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与日渐衰微的大清帝国的每一次外交交锋中展现出来的刀光剑影和贪得无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 PDF格式下载



德国公使夫人日记,好


卫礼贤的日记,值得一读,译者文笔不错,赞!


看了让人深思,坚决拥护党的政策


一个传奇,一个传奇的女人,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东西


从一个西方人的角度了解那段晚清的历史,避开了陈腐的教科书角度,完全是一种全新的感觉


书读着还是挺好的,质量也不错。。。


如题,一本印刷很让人遗憾的盗版书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