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学生一起读《论语》
2012-5
福建教育出版社
任明新
238
232000
当代中学生还需要读《论语》吗 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物质生活精神追求日益繁盛的今天,他们还需要《论语》吗?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犹如成长中的青少年在饮食上需要适量的牛奶、牛肉等“钙质物”一样,在精神上还需要经典文化作为他们的钙质物。而可以补充他们精神养分的钙质物中最好的选择当是《论语》。 用当代学者刘梦溪的话来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文化垃圾充斥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形式超过内容的时代,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拥挤在一起的时代,或者换一个说法,可以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互相脱节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 尤其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振兴与社会发展,世界各国都将目光投向中国,重新唤起人们对上下5000年中华文明的极大兴趣,以传播中国文化为载体的孔子学院在许多国家兴起。《论语》早已成了后人学习、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和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了解并学习孔子,不要把他看作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圣人”这一名称是西汉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人为的哄抬。我们可以把他看作一个慈眉善目的老爷爷,一个先哲贤人,一个有思想的思考者。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还可以说,在他所处的春秋时代,他在政治上就是一个失败者。但是,他的很多言论,他的思想中的智慧,到了今天依然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论语》所给与人类的利益,确如子贡所言,像“日月”一样,不求任何回报,源源不断、一刻不停给予光明和能量。任何一个真心追求利人利己、幸福圆满的人,只要“学者为己”,只要正确理解,只要“学而时习之”,就一定能心想事成,“贫而乐,富而好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否则,任凭你天资聪明过人,必定无得而还。 《论语》虽被历朝历代奉为中国人之“圣经”,名列“四书五经”之首,但其语言却非常浅显直率,精炼简约,全无想象中的高深莫测和晦涩难懂,也没有《老子》开篇那种一上来就让人犯迷糊的“道可道,非常道”之玄机,这使得千百年来《论语》中的语言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并流传至今,其中的某些词汇便逐渐演变成约定俗成的成语。此书总计15800多字,但仅沿用至今的成语就有300多个。 打开《论语》,我们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2000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照出自己的面貌。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孔子作记《孔子世家》。《史记》中的“世家”体例,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在《孔子世家》的结尾他说: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北宋理学家程颐说,《论语》,有读了后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然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张岱年先生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说:“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者说应该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或者说也应该过去了。尊孔就是以孔子为偶像而极力崇拜,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这样就会堵塞探索真理的道路,阻碍社会的进步。反孔就是对孔子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这也就违反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们的任务是研孔、评孔,对孔子进行研究,进行分析,进行评论。”(《张岱年全集》)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我对南怀瑾先生的评价是这四句话: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步入百家言。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浸淫实在是深刻,我一直记得他说的中国三大教的特点:“儒家是粮食店,佛家是百货店,道家是药店。”这话说得真精彩。我们自己的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我们自己要是再不努力珍惜的话,就太对不起先人了。宋朝的理学家张载曾经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说:“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所以,我看《论语》的温度,不烫手,亦不冷漠,略高于体温,千古恒常。”让我们用心走近《论语》,汲取他在2500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智慧。当代中学生依然需要《论语》。 作者
《和中学生一起读》是一位长年潜心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教师专门为中学生“量身打造”的《论语》读物。书中内容按中学生的关注和需要排列,包括成长快线、君子高洁、智慧魔方、学习修身、孝敬无价、修养丰盈、交友有道、忠信立本、心灵修仁、礼用和贵、诗艺兴观十一章,选取《论语》中最适合中学生诵读的脍炙人口的名句,作适合于中学生的解读,既活泼、丰富、灵动又不失严谨、规范。
任明新,1964年生,安徽省濉溪初级中学教师。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子课题“新时代语文建设探究”主持人。安徽省中学语文名师,淮北市学科带头人。淮北师范大学“国培计划”初中语文研修班主讲教师。从教二十五年来,形成了自己“活泼灵动”又“扎实高效”的教学风格。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等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业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近三十篇,参编教学论著两部,论文获奖近二十篇。指导学生发表优秀作文八十多篇,指导学生获奖三十余人次。
当代中学生还需要《论语》吗
第一章 成长快线
一、看孔子的成长历程
二、志不强者智不达
三、成长需谨记
第二章 君子高洁
一、君子强化自身修养
二、君子与人的关系
三、君子处世方式
四、君子与自然的关系
五、在对比中愈见君子与小人的差异
第三章 智慧魔方
一、智者的表现
二、慧眼识人是为智
三、做事有谋
四、中庸亦为智
五、智慧的要义
第四章 学习修身
一、体会学习乐趣
二、端正学习态度
三、掌握学习方法
四、明确学习的作用
第五章 孝敬无价
一、孝是做人的本分
二、不只是养,还要做到敬
三、游必有方:离家也不忘行孝
四、如何面对父母的过错
五、尽心尽力行孝道
第六章 修养丰盈
一、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二、培养正当的爱好
孔子是一个极为谦虚的人,当有人问到他学有所成的诀窍时,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意思是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看来孔子的博知还是得益于自己的好学。 孔子的好学达到怎样的境况呢?孔子对此有过阐述。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叶,音she。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所以叫叶公。云,代词,如此的意思。“尔”同“耳”,而已,罢了。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孔子从读书学习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子自己的学习体会。同时从养生学的角度说,“不知老之将至”,就是常保年轻的心态,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 发愤忘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寝忘食的精神,但孔子废寝忘食不是为了玩耍娱乐,而是为了学习。孔子一生谦虚谨慎,唯有对自己学习的态度毫不自谦。他曾在多种场合公开表示,自己一旦学习,就一定能达到忘我的境界。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往往有渊博的学识,这些无一不是从学习得来的。因此我们说,要成大事,需要从学习开始。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耕读之家,他的父亲竹亭老人曾经长期苦学,却为科举考试所困,43岁时才补为县学生员。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壮年后悔过,因此对竹亭公督责最严,往往在大庭广众之下,就大声地呵斥儿子。至于竹亭老人,他的才能既然得不到施展,就发愤教育儿子们。曾国藩曾经在信中提到过这样的事:“先父……平生苦学,他教授学生,有20多年。国藩愚笨,从8岁起跟父亲在家中私塾学习,早晚讲授,十分精心,不懂就再讲一遍,还不行再讲一遍。有时带我在路上,有时把我从床上唤起,反复问我平常不懂之处,一定要我搞通为止。他对待其他的学童也是这样,后来他教我的弟弟们也是这样。他曾经说:‘我本来就很愚钝,教育你们当中愚笨的,也不觉得麻烦、艰难。’”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曾国藩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国藩9岁时已经读完了“五经”,15岁时,受教读《周礼》、《礼仪》,直到能够背诵。还读了《史记》和《文选》,这些恐怕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学问基础。曾国藩在14岁时因一首诗而得了一门亲事。他之所以少年能早早显达,推究其根源,实在是靠家学的传授。 不过从根本上来说,他一生的成就还是源于他自己的苦读,正是他一生的学习不倦,才成就了他多方面的辉煌。 对曾国藩来说,美服可以没有,佳肴可以没有,华宅乃至女人也可以没有,但是不能没有书,不能不读书,读书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部分。 曾国藩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1836年的那次会试落第后,他自知功力欠深,便立即收拾行装,怅然赋归,搭乘运河的粮船南归。虽然会试落榜,却使这个生长在深山的“寒门”士子大开眼界,他决定利用这次回家的机会,作一次江南游,实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宏愿。这时曾国藩身边所剩的盘缠已经无几。路过唯宁时,遇到了唯宁知县易作梅。易作梅也是湖南人,与曾国藩家是世交,也认得曾国藩。他乡遇故人,易知县自然要留这位老乡在他所任的县上玩上几天。在交谈中得知这位湘乡举人会试未中,但从其家教以及曾国藩的言谈举止中,便知这位老乡是个非凡之人,前程自然无量。他见曾国藩留京一年多,所带银两肯定所剩无几,有心帮助曾国藩。于是当曾国藩开口向易作梅知县借钱作路费时,易作梅立刻借给了他一百两银子,临别时还给了他几两散银。经过金陵时,他见金陵书肆十分发达,留连忘返,十分喜爱这块地方。在书肆中曾国藩看见一部精刻的《二十三史》,更是爱不忍释,自己太需要这么一部史书了。一问价格,使曾国藩大吃一惊,恰好与他身边所有的钱相当。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部史书买下来,而那书商似乎猜透了这位年轻人的心理,一点价都不肯让,开价一百两银子一钱也不能少。曾国藩心中暗自盘算:好在金陵到湘乡全是水路,船票既已交钱定好,沿途就不再游玩了,省吃少用,所费也很有限。自己随身所带的冬季衣物在这初夏季节也用不着,不如送去当了换点盘缠。 于是曾国藩把一时不穿的衣物,全部送进了当铺,毅然把那部心爱的《二十三史》买了回来,此时,他如获至宝,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平生第一次花这么多钱购置财物,这就是书籍。此一举动,足见曾国藩青年时代志趣的高雅。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他不爱钱,不聚财,却爱书,爱聚书。 家中的老父得知他用上百两银子换回一大堆书的消息后,不怒反喜:“尔借钱买书,吾不惜为汝弥缝(还债),但能悉心读之,斯不负耳。”父亲的话对曾国藩起了很大作用,从此他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并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就是不孝。” 曾国藩发愤攻读一年,这部《二十三史》全部阅读完毕,此后便形成了每天点史书十页的习惯,一生从未间断,一部《二十三史》烂熟于胸。 曾国藩读书还讲究一个“恒”字,读书是他坚持了一辈子的事情,日日读书,日日写作,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勤奋不息。 在翰林院,曾国藩已经是一个做了高官的人,许多人到了他这样的地位,早已觉得功成名就,可以放下书本了。可是他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而且还非常认真地定下了一份详细的读书计划。 “读书读熟十页,看应看书十页,习字一百,数息百人,记过隙影,记茶余介谈一则,右每日课,逢三日写回信,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右月课;熟读书:《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应看书不具载。”(《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不仅靠勤奋读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且能沉醉于读书之中,把它当做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不少政治家、学问家对曾国藩有很高的评价。 蒋介石也把曾国藩视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并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把《曾胡兵书》列为黄埔军校的必修课目之一。 P4-6
孩子的爸爸喜欢看于丹写的成人版的论语,所以就给孩子买了适合中学生看的论语,一本好书。
值得阅读 最好家长和孩子一起读,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