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重建文学空间

钱念孙 安徽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  

出版社:

安徽教育出版社  

作者:

钱念孙  

页数:

538  

Tag标签:

无  

前言

  这里所谈的文学空间,不是指文学作品描写生活的空间,而是指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精神形态,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一)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其存在和发展都包括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两个方面。所谓纵向延伸,是指既往文学如何影响后世文学,后世文学如何沿革传统的承传、流变历程。对这种文学  发展形态的研究,人们一般比较注意.取得的成果也较多,如我们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学史论著。大邮分都足这方面的考察和探讨。所谓横向拓展,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由彼此封闭到逐步开放、由相互隔绝到频繁交往。从而使各民族文学变分散发展为联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官》中所说的“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进程。对这种文学发展形态的研究,相对说来人们重视不够,对它进行系统探讨的高质量成果更是凤毛麟角。  文学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是文学发展的两个方面。但这两者我们只能在思维中把它们剥离开,在现实文学运动中,它们是凝为一体无法分割的。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既在  纵向上与自己的历史传统相承接、相延续;同时又在横向上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处于不同程度的交流之中。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相互作用、彼此交织的统  一:一方面,横向拓展不能摆脱纵向演进而独立前行,它只能随着历史的演进而逐步扩大自己的范围,即纵向演进到一定程度,横向拓展才能达到一定的规模;另一方面,横向拓展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对纵向演进也可产生不可忽视的反作用。我国“五四”新文学之所以能一改佶屈聱牙的文言为明白通俗的白话,并在短短二三十年间掀起一个令人仰视的文学高峰,便与外来文学对它的刺激和影响密切相关。文学横向拓展对纵向演进的重要作用,由此足见一斑。  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日俱增。偌大地球在人们超乎寻常的征服自然空  间的’能力面前,仿佛变得越来越小,以致加拿大作家麦克卢汉创用“地球村”这个术语,戏谑地把地球这个庞然大物仅仅比作一个小小的村落。现在,共处于“地球树”的各个国家和民族,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把整个地球当作自己活动的地理环境。各个国宋和民族的文学也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超越民族语言、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鉴赏习惯的限制,更加开放地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学据为已有并为己所用,也更加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学纳入世界文学的系统中加以审视和体认。  文学的横向拓展改变了人类文学的存在方式和构成因素,是文学演进的重要方面和文学发展的重要形态。文学横向拓展的总体历程如何?不同发展阶段的文学汇入这一历程的途径和方式各有什么区别?文学横向拓展自身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它与纵向演进之间有怎样的常态和变态关系?

内容概要

  《重建文学空间》汇集作者八十年代以来撰写的部分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比较文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书中文章多持论严谨,具有自己独到见解,富有思想锋芒,从比较广泛的领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文艺学的思考和认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不论是横向拓展、纵向演进或语言转换,都试图对文学对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发展空间作出更加切近实际,且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理解。本书还考察了文学翻译的功能、文化冲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文学交流和文学创作中的若干有意思的问题。书中部分文章曾引起较为广泛的争鸣,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重建文学空间(自序)第一编 文学横向拓展:民族与世界世界文学的形成与民族文学的发展——马克思“世界文学”思想初论文学民族性和世界性新议文学民族性理沦而临挑战民族文学研究的域外空间民族性的开放性和民族化的广阔道路文学由民族走向世界的外因条件沦吸收外国文学影响的潜在形态及其作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谈文学民族化问题断裂与跳跃——试论文学纵向发展与横向交流的变态关系征服与适应——高低文学形态碰撞与交融的规律探讨一比较文学消亡论——从朱光潜对比较文学的看法谈起朱光潜论中西戏剧的异同特点朱光潜对中西诗歌的比较欧洲浪漫派与东方文学论日记和日记体文学——中西文体比较研究之一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新探“走向世界”的追求关于“世界文学学”的构想第二编文学纵向演进:传统与现代论文学的逆向发展文学史的逆向研究桐城派的逆向考察外来文学对中国传统义学蕴蓄的开掘功能文学之“根”的多向伸展和寻“根”眼光的扩大新文化运动的命运和教训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世纪回眸说“五四”冷静看传统热心想未来分为异体合为一家——文史关系漫议从“史德”到“史心”朱光潜论中国诗的声律及诗体衍变…………

章节摘录

  显然,在别林斯基看来,文学作品一方面不可缺乏民族特色,因为文学是描写和表现社会生活的,而社会生活本身是分民族而存在、而发展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的一部分,都具备人类所共有的共同性,因而作品所表现的民族个性必须和普遍的人类因素紧密联系,必须在民族性中寓含和投射着人类的共性特点。所以,别林斯基又说:“只有那种既是民族性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性的;只有那种既是一般人类的同时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一个没有了另外一个就不应该,也不可能存在。”②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问题,我们且以苏联当代著名作家艾特马托犬中篇小说《花狗崖》1977年)的创作为例,作些具体阐述。  艾特马托夫创作《花狗崖》,是以他的朋友费拉基米尔·桑基所讲的一个真实故事为基础的。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是:桑基七岁的时候,跟着三个大人出海捕猎。他们遇到了浓雾,迷失了方向,在海上漯了两天两夜也没有发现陆地的踪影,他们完全失去了获救的希望。大人们都认为他们“完啦”,“永远也找不到陆地了”,已准备把船桨收起来等死。正在这时,一只大鸟从空中飞过,他们注意到鸟飞的方向,开始拼命朝那个方向划,没过多久就看到陆地了。他们高兴得扑倒在地上大哭起来,然后收集一些枯树枝,点起一堆火来取暖。  《花狗崖》沿用了故事的基本框架,仍是写三个大人(爷爷、父亲、叔叔)带一个小孩出海捕猎。作品在描写他们出海及遇难的过程,极富魅力地表现了苏联西伯利亚地区独特的大自然气  候和海景风光,塑造了奥尔甘爷爷及叔叔、父亲各具个性的苏联尼福赫族人的形象,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情调和民族风格。若说“越有民族性,便越有世界性”的话,作品仅写出这些就够了。然而很明显,仅仅这些还不具备世界名著所拥有的那种震撼人心,勾魂摄魄的力量。艾特马托夫深知这一点,他远远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对故事又作了霞大改动。这就足:当大鸟飞过的时候,小船上已经发牛令人惊颤的悲剧——老爷爷、叔叔,接着还有父亲都相继离开了小船,为的是把最后儿滴饮水留给孩子,让孩子活下来,延续生命。这一改动,加上奥尔甘爷爷梦中与渔女人相会的情节,再加上爷爷、叔叔和父亲离船时的对话及心理活动,使小说所表达的意义,一下子升腾到人类哲理的高度。作者的笔触实际是在探索民族起源、人类困境和种族延续问题,更简洁地说.是在探索“生”与“死”这个人生最高概念问题。正是如此,《花狗崖》虽然描写的是苏联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一家四人出海遇难的小事,却蕴蓄着相当深广、能够引起每一个人沉思的人生哲理问题。  对于这一追求,艾特码托夫是非常自觉的。他在淡利《花狗崖》的创作时说:我的目的不在于表现他们怎样迷途,后来又怎样找着陆地,我写的不是惊险小说,我希望促使读者思考的是人的道德的主要价值、责任感,即一切能使人成其为人的东西。  现在是到了用概括的世界观范畴、时间范畴、人类范畴来丰富对具体的历史现实反映的时候了。①  《花狗崖》和艾特马托夫的其他创作,所以能饮誉苏联和世界文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即在于:其作品在着力描绘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的同时,又十分注重在其中表现“一切能使人成其为人的东西”,注重“用概括的世界观范畴、时间范畴、人类范畴”来拓广和加深作品的内涵。  (二)  其次,与“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命题几乎完全抵牾,有一些民族特色不甚鲜明,甚至相当模糊、淡薄的作品,也照样能获得世界意义,产生世界性影响。这种状况不仅表现在某些“跨国度”、“跨语种”文学上,②而且更表现在不少现代派的文学作品中。澳大利亚当代最著名的作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特利克·怀特,著作宏富,成就卓著。他的许多作品,如《生者与死者》、《姨母的故事》、《优斯》、《乘战车的人们》、《可靠的曼陀曼》、《活体解剖者》、《特莱庞的爱情》等,都并不是介意表现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而是运用意识流等西方现代派手法,着意刻画一些性格特异、与世道格格不入的人物,着意呈示他们独特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竭力在其中探求人性的奥秘,人生的真谛。所以,我国青年作家韩少功在他那篇轰动一时的文章《文学的“根”》里。尽管整个篇章都在阐发和强调寻找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之“根”(传统)的重要性,但文后却写下了这样一段“补记”:  我与一位朋友谈到另一类文学,比方说澳大利亚的怀特的某些小说,如果翻译得基本成功的话,我们在那里看不到什么文化纵深感,也找不到什么民族传统的背景。作者表现了带着人类共性的一些矛盾,而人物所处的国度、年代、自然文化的环境都是模糊不清或无关紧要的。也许相对于那些人的心灵作纵向历史追索的作者来说,怀特是在对人的心灵作横向时代概括。这大概向作家们提出了一种有意义的范例。对这一类作家的文学的“根”,我们还可另作讨论。①  文学本身是多元、多样的。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获得世界性的方法和途径,也可以各不相同。正如侧重描绘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作品(其中当然要寓含人类因素),往往能够引起人们兴趣和关注一样;不太注意描绘地方色彩和民族特征,而是主要“表现带着人类共性的一些矛盾”,“对人的心灵作横向的时代概括”的作品,也能在世界各民族中引起共鸣,这是文学获得世界性的又一条道路。怀特的不少创作是如此,卡夫卡、艾略特、萨特、加缪等世界文豪的不少创作,也是如此。并且,随着当代文学创作抽象化、哲理化倾向的增强,这类文学还大有发展的趋势。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文学的民族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作品呈示了独特的地方风采和民族特色,能够引起人们的审美兴味并开拓其审美的视界;另方面,也正由于表现了独特的地方风采和民族特色,往往又能造成审美隔膜和审美障碍,干扰异域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对于不合其文化传统和欣赏习惯的异域风俗和异民族特色,感到难于接受和理解也是常常发生的事。因此,俄国大作家普希金特别指出:“作家的人民性(这里的“人民性”即是指“民族性”)是一种只能为本国同胞赏识的优点,——对于别人来说,它要么就不存在,要么可能是一种缺陷。一个博学的德国人对拉辛的主人公们的彬彬有礼怒不可遏;一个法国人看到卡尔德隆描绘柯里奥兰要求敌人进行决斗,就感到好笑。然而,这一切都打上人民性(指民族性)的烙印。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个民族一副特殊的容貌,这副容貌在诗歌的镜子中多少有些反映,这里有思想和情感方式,有很多只属于某一民族的风格、迷信和习惯。”  …………


编辑推荐

  《重建文学空间》汇集作者八十年代以来撰写的部分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比较文学、文艺理论及美学研究等诸多方面。书中文章多持论严谨,具有自己独到见解,富有思想锋芒,从比较广泛的领域表现了作者对当代文艺学的思考和认识,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界和文艺理论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不论是横向拓展、纵向演进或语言转换,都试图对文学对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发展空间作出更加切近实际,且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理解。本书还考察了文学翻译的功能、文化冲突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文学交流和文学创作中的若干有意思的问题。书中部分文章曾引起较为广泛的争鸣,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重建文学空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