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

杨文明,蔡永亮 主编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0  

出版社: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杨文明,蔡永亮 主编  

页数:

405  

前言

  神经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后和预防的临床医学学科。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以及人类疾病谱的变化,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仍在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加强对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医学界面临的重要课题。进入21世纪.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以及影像学和计算机等科技的长足进步,使神经系统疾病的现代诊断和病因学认识有了显著改观.提高了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但这些成果并没有给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神经系统疑难病的治疗上进展不大,治疗手段不多,临床疗效不高。  中医学对脑及其疾病的认识较早,并积累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现已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近10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很快,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特别是神经系统疑难病的诊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了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内容概要

  全书由总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急性脊髓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癫痫、偏头痛、失眠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脑性瘫痪、重症肌无力、多发性肌炎二十二个章节组成。总论介绍了中医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常见病证及治疗方法;其余各章按照病因病机、诊断、治疗、保健、现代研究等栏目编写,重点突出临床实用性、科学性。特别对我科重点病种如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老年期痴呆和脑血管病等在中医证候特点、病机演变、临床治疗方面有着较好的阐述。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总论第二章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第三章 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第四章 急性脊髓炎第五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第六章 脑梗死第七章 脑出血第八章 蛛网膜下腔出血第九章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第十章 结核性脑膜炎第十一章 多发性硬化第十二章 帕金森病第十三章 肝豆状核变性第十四章 癫痫第十五章 偏头痛第十六章 失眠症第十七章 抑郁症第十八章 阿尔茨海默病第十九章 血管性痴呆第二十章 脑性瘫痪第二十一章 重症肌无力第二十二章 多发性肌炎

章节摘录

  1.针刺治疗研究近年来对针灸的治疗有了新的理念.首先是分期治疗,据此来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治疗方法。但对于具体的分期,目前仍存在不同的看法。金泽等按孙申田教授的临床经验,将面瘫分为3期:初期亦称为急性期,发病在1~15d;中期亦称恢复期,发病15d至3个月;末期亦称后遗症期,病程在3个月以上。根据其病程症状将面瘫分为4期,即前驱期、发展期、静止期及恢复期。前驱期为面瘫出现前的临床症状期;发展期为面瘫出现后1~7d;静止期为面瘫出现后7~14d;恢复期为面瘫出现14d后。管遵惠等则将面瘫分为发病期(开始发病至10d内)、稳定期(病情相对稳定,时间在发病后10~15d)、恢复期(在发病后15-25d)、后遗症期(1个月后尚未恢复者)。其次是针刺治疗时机,多数认为面瘫的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间应该是发病的早期,即急性期,这与传统治疗相悖。而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急性期可否针灸治疗。而在于面瘫急性期能否在患部进行针刺或用电针。方氏将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病程分为2组,发病7d以内的急性期患者为治疗组.发病7d以上的静止期及恢复期患者为对照组,采用相同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发现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认为急性期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会大大提高治愈概率。有人认为早期面瘫不宜在面部针刺,取穴宜少,手法宜轻,不宜用电针,而且采用灸法可达祛风散寒、温通血脉之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消除炎症水肿。但都是根据疾病的分期来选择穴位、手法等。再次,注重辨证论治.根据风寒、风热等证型不同而选穴,多采用针刺主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的配穴方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神经系统疾病中医临床精要 PDF格式下载



错别字多。好像不是 正版。希望卖家注意


不错!不错啊!认真学啊!总会有用了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