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
2000-10-1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朱自清
无
本书包括了朱自清的一些散文,有踪迹、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祭、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背景、库、女人、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背影、阿河、哀韦杰三君、飘零、白采、荷塘月色、一封信、《梅花》后记、怀魏握青君、儿女、旅行杂记、殷勤的招待、“躬逢其盛”、第三人称、说梦、海行杂记、你 我、“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扬州的夏日、看花、我所见的叶圣陶等。
一、踪迹
1 匆匆
……
二、背影
1 序
2 女人
……
三、你我
1 “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
……
四、欧游杂记
1 威尼斯
……
五、伦敦杂记
1 三家书店
……
六、论雅俗共赏
1 论雅俗共赏
……
七、语文影及其他
1 说话
……
无
诸位尊敬的中国朋友,我是弗洛伊德.前几天一位朋友送给我了本贵国散文家自清·朱的书,因为他知道我对贵国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古国一直抱有的好奇和善意.
我读了这本散文集,坦率地说,我认为自清·朱先生及其精彩的作品,正是运用我独创的理论进行精神分析的好材料.下面请充许我告诉你我的有趣的发现.
我读的第一篇是<荷塘月色>.文章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据我了解,朱先生在贵国是位工作体面,家庭美满,广受尊敬的教授和作家.那天晚上他为什么不宁静?或者说焦虑?如你们所知,我始终认为焦虑的相当部分的原因来源于性.我接着把第一段读完,印证了我的猜测.
试想这么一个场景:宁静的夏夜,妻子裸露着润泽的肩膀.朱先生心里升起了欲望.但妻子正哼着摇篮曲哄孩子睡觉.朱先生不可能让妻子抛下孩子不管---事实上也不可能.他的本我要求立刻快乐,他的超我要求他先压抑自己的欲望.等孩子睡了以后,但他的焦虑感在加强---于是他只好先出去散步---合乎逻辑的解释.
就算朱先生的焦虑感还来自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其他方面,但我坚信,就当晚的情况看,性是相当重要的原因.相信我,从妻子怀孕到孩子长大的可以独立分床睡这段时间,是夫妻关系相当脆弱的阶段.妻子不得不用尽全部心力来照顾好孩子,丈夫也不得不为了孩子牺牲掉相当多的夫妻快乐.妻子怀孕前的快光时光随风而逝---表面上看起来莫名其妙的抱怨,争吵,互相指责不可避免.
如果朱先的孩子刚好睡得早,妻子又不太疲惫,朱先生和她在这个夏夜有一次美妙的性爱的话,我们就不可能读到<荷塘月色>了---这也是我的理论.
朱先生孤身一个来到了荷塘,在意识层面他以为可以用这种方式摆脱焦虑,表面上看也确实如此,他把荷塘里的景色写得宁静纯洁而优美.而且用了大量的比喻.但我注意到很明显,有两个喻体的选择,跟他所想营造的氛围并不配合,在潜意识的层面告诉了我们他内心的真实渴望.
比喻一”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二”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舞女与刚出浴的美人,在女性形象中无疑是最富于性的诱惑力的刺激感的.朱先生这个一个从文中看来温柔体帖的丈夫,怎么一离开妻子就会想到这样的女性形象?这显然是压抑的欲望在潜意识层面的一次释放.
证据还不止一点.观赏完荷塘之后,朱先生联想到一首诗,贵国古代一位南方帝王写的<采莲时的歌谣>(梁元帝《采莲赋》):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请注意诗所描写的场面,完全就是男女青年互相调情的场面.看似正统拘谨的朱先生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种评价意味着什么还用我分析吗?
朱先生在一番甜蜜而痛苦的精神漫游后回到了家中,” 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妻已睡熟好久了",你读出了朱先生内心的渴望和埋怨吗?
噢,可怜的朱先生 ,我对你表示理解并致以深切的同情.
朱自清的散文在中学课文中收录了好几篇,《春》《荷塘月色》《背影》,有的都是整篇需要背诵的课文。最近我写周庄,又读了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令我对夜色中的秦淮河有有了一番向往。
以前的我其实并不喜欢读写景的散文,如《春》、《荷塘月色》之类这和我小时候疏于体验有关,初中时整天埋首书本,应付做不完的习题,春色满园,荷叶满池对于我来讲从未真正去领略过,所以读这些文字,甚至是背诵这些文字时只觉生涩。现在做了老师才能真切体会到体验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当一个人和景亲密接触的时候,其实就是和生命亲密接触的时候,自己写文章写多了,也明白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情郁于中,自然发泄于笔端”。为什么自己从小就对作文头疼,现在想来,关键是自己缺乏情感体验,一个“无情”之人怎么能写出需要情感支撑的文字?
“五四”时期,中国的散文大家很多,为什么中学课本如此多的选择朱自清的散文呢?这我在读《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找到了答案,我刚到周庄去过,领略过周庄的夜景,想来跟秦淮河的夜景也有相似之处,比较了一下我所想写的和朱自清写的,明显朱自清的描写十分十分的细腻,就如同一幅工笔画,连极微小之处他都能写出来,说简单些就是他连一个人脸上的睫毛都能用好几十个字数来描述,这种刻画细微到如此之境不是我辈能企及的。
从写作手法上来说,其实这就是具体描写,具体二字,说着简单,实则很难,我最近写作才慢慢觉着能写具体了,那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能把一件事,一样物写具体,那可了得了。我前几天闲来无事,翻了翻三年级学生的作文,写粽子的外形和里面的米和馅,用了50来个字,语文老师用红笔加了双圈,看来能达到这样的程度算好了。
所以说朱自清的散文这么多收录在中学课本里,是有道理的,让学生更过学习具体描写的方法,让学生背诵更多具体描写的句子,对提高写作能力是有帮助的。
朱自清《春》 中国食品改版
盼望着,盼望着,歪风来了,中国毒品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十分新鲜的样子,欣欣然摆上了货架。青菜朗润起来了,鱿鱼鲜起来了,辣椒的脸红起来了。
豆芽偷偷地从豆壳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水缸里,池子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黄的,绿的,放一点无根激素、搁一点防腐剂,再来点尿素,绿豆芽白白的,黄豆芽胖胖的。
辣椒、猪肉,腐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争着抢着赶趟儿。红的苏丹红像火,粉的瘦肉精像霞,白的吊白块像雪。馒头里带着馊味儿,闭了眼,作坊里仿佛已经满是熏肉、面包、果脯!案板上成千成百的苍蝇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蟑螂爬来爬去。昆虫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原料堆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爬呀爬的。
“中国食品很安全”,不错的,像食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的虚假报告安慰着你。电视里带来些新调查的有毒食品的气息,混着记者暗访的味儿,还有各种有关有害食品曝光的新闻在网上酝酿。不法商贩把加工点安到更偏僻的地方,正规企业也来了,在原料里填加各种有害的化学品,做出好看的食品,在大型超市里卖着。换了加工后的包装,这时候卖得格外的旺。
死猪肉是最寻常的,一进就是两三吨。可别恼。看,做腊肉,做熏肉,变牛肉,加班加点地制做着。银耳、生姜上全熏着一层硫黄,熏出来黄得发亮,工业盐腌制的四川泡菜也青得逼你的眼。墨汁粉丝,有毒花椒,地沟油,制造出一碗色泽鲜艳的麻辣烫。放眼去,医院里,厕所边,有吃了有毒食品患病的人;还有喝了三氯腈胺的小孩,结着石,憋着尿。他们的头发,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超市里的有害食品渐渐多了,吃有害食品的人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吃过了。积攒积攒毒素,借点药费,各看各的一份儿病去了。“制造食品在于放药”,刚起头儿,有的是技巧,有的是原料。
草莓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毒素泡的,它生长着。
馒头象小姑娘,花枝招展的,回收着,染着。
中国食品像隐秘的杀手,有层出不穷的花招和手段,引着我们安乐中死去。
在时间的匆匆里,诗人徘徊,深思而又执拗地追求着。黑暗的现实和自己的热情相抵触,时间的匆匆和自己的无为相对照,使诗人更清楚地看到:“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非常喜欢匆匆这篇文章,由于理解能力不行,我是不太懂有深刻含义的文章的,不过匆匆这篇文章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更深层的含义都给了我一定程度的影响,极力推荐此文章。相信连我这样对文学作品不太敏感的人都能理解与喜欢的文章,大家读起来没有一点问题,应该也会喜欢。文章简短,没有难以明白的文字与词语,虽然那是小学课文中的课文,不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在来去的中间又该怎样的匆匆呢?
对朱自清先生最早的印象缘于《背影》和《荷塘月色》。中学的课堂上,我们是如此这般庖丁解牛的解析着父亲爬过月台的身影,和婷婷的舞女的裙子。
总觉的我们的中学语文在通识教育的同时,抹煞了很多年轻人对文学的向往与憧憬。幸好遇到了儒雅恳切的陈老师。于是我通往文学的门没有过早的关上。
初读这本书好像是在初三的寒假。每天晚上伴着她入眠。《匆匆》虽惊艳,但我更醉心于《冬天》那平淡无奇的一小锅豆腐。蜷缩在被窝里,读到“热腾腾的白烟”,仿佛自己也暖和起来了。
总以为情到深处,才能以最朴素的方式流淌。一如王道乾先生那句“我已经老了”,道尽其中“无限沧桑”。
喜欢这本集子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喜欢游记。伦敦的小餐馆,旧书摊,几十年前的世界。昏黄温暖的台灯下,读到这些,我的思绪于是无尽的走远。
朱自清,汪曾祺,沈从文……一袭长衫,一代佳话。这个浮躁的世界,可能再也不会有这种平和的文字和平静的胸怀了。
行李箱中不会拿出去的一本书 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动 无论是围在炉子旁吃豆腐 还是给亡妻的信 以及一字一句间的思念 还是最经典的 父亲翻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我珍惜着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字句
本书选自朱自清的散文作品,一共数多片,其中主要包括:·踪迹·、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一 “月朦胧,鸟朦珑,帘卷海棠红”、二 绿、三 白水祭、四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背影·、·你我· 、·欧游杂记·、·伦敦杂记·、·论雅俗共赏·、·语文影及其他·等等许多作品。
父亲的背影,弯弓,如山,沉重,浑厚,可不是蚨蝂,那不折不扣地就是:责任。责任的背后是家:小家和大家。责任的背后是亲情:我不努力谁努力,这!是我应该的!我理解是这样。
很喜欢《荷塘月色》,能完完整整的背出全文,有月光的晚上和朋友穿过月影斑驳的林荫道,他突然念道:“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让我感叹。
上学的时候,读朱自清的《春》,老师说这篇文字优美、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应该背诵下来。后来又学习了他的《背影》,让我体会到了曾经感动我的人间亲情。读他的文章打开了我看周围人、事的眼睛。教会我应该不断体验生活,丰富自己的人生感受。
细细品味朱子清的文章,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操。他深厚的人文素养,文章意韵深长,让读者的心情和作者的贴进更为密切。比如读他的《秦淮河上的桨声》,有优美的自然景色,同时在游览的过程中看到那些歌女卖唱为生时,自己和朋友俞平伯的心理描述,表达了正直善良的文人情操。
随着时世的变化、生活的艰苦,他后来写出的文章更加启迪人们思考人生的大问题。那些深沉细腻的感情都藏在作者平实周到的文字中。和他一起深思,为苦难者同情。为生活中种种的问题一起思考。
重新发现自己
非常喜欢这篇散文
我好喜欢呢,还有他的匆匆,我喜欢大声的朗读,不然又怎能体会文章的优美意境,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