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梁实秋散文

梁实秋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梁实秋  

页数:

26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发轫于五四时期的中国新文学,实谓华夏智慧面对现代语境破局之谋,无论就话语内涵还是文体形式来说,在文学史的长河中都是一个激烈的转身。有此剧变,而有一代风流,数辈绝妙文章。告别旧时言志与载道,新文学义无反顾踏入开启民智的立人之途,那个充满焦灼与苦闷、喧嚣与希冀的时刻本身就是饶有意味的一页。  名典书坊着眼现代大家传世篇什,遴选最具阅读价值也最具人文承载之艺术精品,以作家个人各体创作为单册,拟将陆续分辑推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本社整理出版现代作家集册凡二三百种,曾先后编有现代经典作家诗文全编系列、世纪文存、摩登文本等现代作品文库。其间幸赖学界人士悉心襄助,钱理群等。

书籍目录

随想篇雅舍孩子女人男人衣裳中年老年年龄退休代沟客请客腌猪肉喝茶饮酒吸烟旅行旧梦钱穷职业厌恶女性者聋修养篇早起散步怒沉默旁若无人廉懒勤废话快乐了生死谈话的艺术骂人的艺术谈时间谈考试谈友谊学问与趣味时间即生命利用零碎时间养成好习惯书书房萝卜汤的启示读画山盆景作文的三个阶段中国语文的三个阶层饮食篇西施舌醋溜鱼烧鸭狮子头核桃酪酸梅汤和糖葫芦豆汁儿菜包莲子干贝烙饼笋八宝饭薄饼鱼丸粥饺子豆腐忆旧篇槐园梦忆——悼念故妻程季淑女士忆老舍忆冰心忆沈从文忆周作人先生


编辑推荐

  《梁实秋散文:书房厨房》是其代表作的精选集,让你在阅读之中如沐春风,也会让你在淡淡的沉思中品位人生的意义。梁实秋文章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梁实秋散文 PDF格式下载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是不大喜欢读散文的,也不大喜欢梁实秋。
    不喜欢散文,是因为这种文体缺乏连贯的主题与情节的推动,读的时候有一搭没一搭,往往读着读着就忘了,停了,一本文集多半是坚持不下来。
    不喜欢梁实秋,大致是因为读书的时候听说鲁迅特别讨厌这个人。鲁迅是说话直接尖锐的代表,所以给我的印象里,梁实秋这个人写文章很扭捏,不痛快,喜欢顾左右而言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够man。
    后来拿到了这本书,翻了几页,发现还真就是这样。
    说起来也算是缘分,这本书流落到我的手中也颇有一番波折。杨帆去年回宁夏老家了,留了不少家当在我家。上个月他的女友小席回到广州,就过来把大包小包的东西清走了。清理的时候打开最底下的箱子,发现满满当当全是书,女孩也是爱书之人,好一番踌躇,最后把大半还是留在了我这儿。一堆书中,我单单相中了这本,向她讨了来,闲暇时好读一读。
    这本书分作四个部分:随想篇,修养篇,饮食篇和忆旧篇。若要我来分,分成三块便好了,把随想和修养并做一起,是无聊琐事篇,而饮食却是渐入佳境篇,到了最后忆旧,可算是感人至深之篇了。
    梁实秋是北平人,讲起话来却全来没有京腔,也不似老舍那般贫嘴,写文章倒更像是上海女人的口吻,说起事情来欲贬先赞,指桑骂槐,顾左右而言他,有时候讲了一大推儿的好话,细细听来,却全是缺点。每每忆起生平遇见的“奇人趣事”,也是损贬嘲笑居多,真心击赏绝少。作者的文学造诣自然是极高的,行文中时常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道理无不通晓,然而叫人读起来却多有书生掉书袋的迂腐,难以形成同理心。
    他的这些散文中专门有一篇《骂人的艺术》把自己的这些套路又系统性的总结了一番,看来是没少花时间研究个中的诀窍。
    不过也有读起来叫人不那么不舒服的文章,从语气判断大多是梁实秋七八十岁时所作。大抵人到了这个时候,看东西开了,说话也包容了,从心所欲不逾矩,写出的文字天然无饰,比起青年时的华丽辞藻反而好看不少。
    我一度对梁实秋的看法就止于此。
    然后看到第二部分,开始讲饮食了。惊讶的发现梁老原然是个吃货。要知道饕餮之客,人生有三大乐事,第一便是吃菜,这点不需赘述;第二是做菜,但凡懂吃之人往往也会做菜,而且对于老饕来说,炒一道好菜,往往不亚于做一首好诗弹一首好曲,属于艺术创作,其中的享受,不可与他人说。
    这第三,便是读菜。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读南方周末,只因为里面有沈宏非关于饮食的专栏文章。每每读到烤乳猪、大闸蟹甚至蛋炒饭、猪油渣等诸多美味,便有如身临其境一般食指大动,津涎横流,露出一脸痴呆的幸福状。
    吃货的幸福,简单如斯。
    梁老写起吃来,文风大变。
    一个人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从文风上基本也能看个八九不离十。讨厌的东西,碍于面子碍于修养,往往拐着弯儿说话,讲了半天,别人听着费劲,自己回头看看也不怎么喜欢。喜欢的东西,那里还顾及这么多,直来直去,直抒胸臆。
    梁老写吃的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四五百字便是一篇。上来就直接写美食,写美食的味道,美食的外观,美食的香气,美食的做法,美食的吃法,有时候还讲美食吃不完剩下来,如何加工又变成一道新的美食,对于食物的历史来历,风土情怀,自己品尝的机缘背景则完全懒得多着一墨。这些文字清新自然,而里面的食物,虽也有不少难得的珍馐,但大部分都是平常可见的家常小菜,叫人读罢顿生食欲,回忆起自己平常吃过的小吃,亲切感油生。
    有一段写冻豆腐:“我常看到北方的劳苦人民,辛劳一天,然后拿着一大块锅灰,捧着一黑皮大碗的冻豆腐粉丝熬白菜,稀里呼噜的吃,我知道他自食其力,他很快乐。”
    还有一段写饺子:“吃剩下的饺子,冷藏起来,第二天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
    还有这句:“葱油饼太好吃,不需要菜。”
    语言简洁如斯,生动如斯。
    书的第三部分是忆人。内容是实秋晚年回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以及几个老友。
    但凡人文主义者,大多对事刻薄对人温柔。一直读到这部分,我才看到实秋最真最善的一部分。论事的时候,他口吐莲花字字珠玑,把人捧的云山雾罩直入九重霄,其实极尽反讽挖苦之能事;念人的时候,通篇不见一句好话,却字里行间满满流露出他对朋友和妻子和友人的思念关怀。
    里面很多片段都很有意思。
    他写自己第一次和季淑通电话,听到她的声音之后写到“她说话的声音之柔和清脆是我所从未听到过的。形容歌声之美往往用‘珠圆玉润’四字,实在是非常恰当。我受了刺激,受了震惊,我在未见季淑之前先以得到无比的喜悦。”
    想到我自己第一次和喜欢的女孩子打电话的时候那些笨拙的对话,那受到的刺激、震惊乃至无比的喜悦简直如出一辙。
    她的言语是温和的,
    轻柔而低缓,是女人最好的优点。
    他又写在船上第一次和冰心邂逅:
    “经许地山先生介绍,寒暄一阵之后,我问她:‘您到美国修习什么?’她说:‘文学。’她问我:‘您修习什么?’我说:‘文学批评。’话就谈不下去了。”
    不禁莞尔。
    最后说一些题外话。书读完了,翻到最后,发现封底上用娟秀的字迹写着一首小诗:
    喜欢这本书
    是因为喜欢它的作者
    它的封皮
    它的味道
    也是因为
    自己喜欢的人
    喜欢它!
    我这才发现这本书原来并不是杨帆买的,而是他大学的女友送给他的。那个女生我只远远见过一次,现在回忆起来也是面容模糊没留什么深刻印象,却原来也有这般细腻的少女情怀。世间的事情偏偏这么凑巧,杨帆买了这么多书,偏偏这本上写了情诗,而小席在收书的时候偏偏没有挑中这一本,最后拿到这本书的,偏偏却是我这个不相干的人。
    可惜世间的事情偏偏又这么不凑巧,后来我和杨帆聊天时才得知这本书他反而没看完。最后的小诗他自己反而没有读到。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是不大喜欢读散文的,也不大喜欢梁实秋。现在你若是问我梁实秋的散文写得究竟如何——
    那简直像是吃剩下的饺子,扔到油锅里一炸,炸得焦黄,好吃!不,应该说是好看才对!
    
    
    
    


  近来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散文,行文古典雅致,简洁干净,深得中国古典散文之遗风,不显山露水,不张扬不浮华。行文看似平淡但一字一句非有深厚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的人是写不出的。梁先生的散文多是就一个事物或现象而谈,行文中的或讽或谑或嘲常引我发笑并为其一针见血或贴切熨贴的表述拍案叫绝。相比所谓的无厘头搞笑或是滑稽,我更欣赏这种智性的幽默。
  
  梁实秋先生是个钟情于饮食之人,个人认为热爱并讲究饮食之人必是很懂享受生活之人。梁先生描写饮食的散文多会提及其做法,看得我从手到心到胃都痒痒。
  
  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各个出版社都出过很多不同的选集,个人偏爱这一本是因为封面装帧设计和集子的取名。“书房·厨房”的名字配上古雅的黄色,在一大堆设计平庸的散文集中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适合买回家做阅读及收藏。


一直都很喜欢梁实秋的散文,并推荐另一位散文作家张宗子。


谢谢推荐,下次我会去找找他的作品来看的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