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此时的事物

谢有顺 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1-1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

谢有顺  

页数:

336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此时的事物》以文雅、自由而富有激情的笔触,探查了文学和存在、语言和伦理、消费和身体等关键词之间的隐秘关系。作者崇尚创造,呵护慢的美学,寻找散文的心,张扬灵魂叙事,所涉及的领域虽然广阔,但其核心却一直集中指向语言和精神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这一基本视阈里展开。无率是文学的图景,还是内心的追索,作者的言说都关乎存在,关乎美与感动,关乎永恒的基本事物,关乎消费世界里的意义疑难,关乎心灵中的每一次细小转折。这样的文字,已经超越了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视野,它更像是一个思想者在其思想旅程中所留下的动人的心灵印痕。

作者简介

谢有顺,1972年8月生于福建长汀,1994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发表有文学批评和文化随笔近二百万字。主要著作有:《我们内心的冲突》(广州出版社,2000年)《活在真实中》(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我们并不孤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话语的德性》(海南出版社,2002年)《身体修辞》(花城出版社,2003年)《贾平凹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主编有丛书多套。曾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等多个重要奖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理事。现居广州,先后供职于《南方都市报》和广东省作家协会。

书籍目录

第一辑 文学伦理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重回“孤独的个人”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重返文学的秘密角落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欲望的旗帜》读诗:经验与叙事越过经验,走向存在——消费时代的文学精神 第二辑 散文的心史识:文化大散文的精神编码散文虽散,无不尽意大散文,小叙事散文的美,美在适当死的历史,活的理解法在无法之中散文的文体意识好散文需要悟闲笔和闲心散文是心的写作发现生活的地基散文无类,唯有自由散文的重量 第三辑 话语精神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寻找汉语的灵魂——序说中国文学市民社会的话语表情——答《羊城晚报》记者吴小攀问理解这些复杂的心灵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答友人问答问录:我的文学实践和文学生活——代后记

章节摘录

书摘情 人 尹丽川 这时候,你过来 摸我、抱我、咬我的乳房 吃我、打我的耳光 都没用了 这时候,我们再怎样 都是在模仿,从前的我们 屋里很热,你都出汗了 我们很用劲儿。比从前更用劲儿。 除了老,谁也不能 把我们分开。这么快 我们就成了这个样子 在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里,尹丽川的才华无疑是独异而耀眼的。她花在诗歌上的精力并不多,但她的诗有着尖锐而深邃的力量,我喜欢读这样的诗。她的诗往往很短,干净,节制,节奏感强,有着不易觉察的沉思面貌,看似粗鲁,里面其实蕴藏着另一种文雅。 我是在《下半身》的创刊号上读到尹丽川的《情人》的,我以为,这首诗和她不久后写作的《爱情故事》,都可看做“下半身”的经典之作。尹丽川成功地注释了“下半身”的另一面。她也写性,写身体,但她保留了分析和思考的偏好;她也使用大胆的细节,但细节作为一种经验,常常能被存在所照亮。所以,她能看见“一对璧人”“眼里有着器皿的哀愁”(《公平》),她描述“你抽出你的东西”时会说,“我的完整/被多余破坏……/我的肉体,空出一块荒”,“我已偷走它的体积/却没能留住它的重量”(《爱情故事》)。而在这首短短的《情人》中,我同样读到了难言的悲伤和时间的力量。“你过来/摸我、抱我、咬我的乳房/吃我、打我的耳光”,以及“你都出汗了”,“很用劲儿”,都是身体细节,然而一句“这时候,我们再怎样/都是在模仿,从前的我们”,迅速揭开身体背后的苍白和匮乏,一切来自身体的努力,“都没用了”,因为“这时候”不过是在努力“模仿”“从前”——激情和快乐,爱和欲望,原来都经受不起时间哪怕最为温柔的磨碾。 而比时问更为可怕的,是人心的荒凉。“这么快/我们就成了这个样子”,既是时间的杰作,也是人自身的深刻困境的表现——生活成了一种模仿:现在模仿过去,未来呢,必定是在模仿现在,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尹丽川通过书写“情人”间激情与欲望的衰败,深刻地洞悉了人内心的贫乏,以及人在时间面前的脆弱。 她告诉我们,欲望和存在一样,都是一个错误,但它不容修改。 如果没有永恒,也不存在超越的爱,那身体便是人类唯一可靠的家。身体的激情,肉体的欢乐,尽管短暂,但它很可能是唯一真实、可信的事物。是的,爱可以作假,唯独身体不会说谎。菲利普·罗斯在《垂死的肉身》一书中说:“身体所包含的人生故事和头脑一样多。”这是真的。尹丽川的写作强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P95-96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谢有顺呼唤并恪守的是普遍的人性和写作的尊严。他的文学批评是以人对世界和个人的生存状态的追问为出发点的。他的文字总与我们身边所发生的、当然更有我们所感知的历史有深切的联系,不论他谈论的是什么,在那些文字的背后,我们总可以明显地觉察到我们曾经经历的,甚至现在正在经历的冲突和不安,挤压和苦难。 ——谢冕(学者) 我之所以为谢有顺的出现而激动,是他的那一种大方的品格,他或许还没有飞到一种高度,但他是鹰,一定会飞得很高。前卫而不浮华,尖锐又不褊狭。如果说北方的评论家沉厚,注重于写什么,南方的评论家新颖,注重于怎么写;谢有顺却汇合了他们的长处,酝酿和发展着自己的气象。我和许多作家不止一次地交谈过,他是有着对创作的一种感觉,所以他的文章对创作者有一种实在的启发。 ——贾平凹(作家) 在我看来,批评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前沿式批评家,靠才气写作,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艺术判断;第二种是理论式批评家,学养深厚,目光沉着,博览群书,其批评观念根植于学理,能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作出自己的解释;第三种批评家是史学式批评家,目光深邃,擅长文学史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三种批评家中不乏杰出人物,而谢有顺,这位中国最年轻的批评家,却同时具备了上述三种批评家的特长,并因此显得卓尔不群。 ——李洱(作家) 谢有顺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年轻、最具才情和睿智的批评家之一。他的批评文字敏锐、简洁、犀利,透射着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切关注,对存在之途中种种疼痛与焦灼的深情体恤,充分展现了批评的学术品质与个人锋芒,并扩展了文学批评的精神疆界。他在2005年发表的《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等系列论文,对叙事伦理问题做了深刻而独到的阐释,其中对灵魂叙事热情而理性的张扬,表现了他对消费、经验和精神自闭的警觉,对于今天的写作如何进入更广大的灵魂世界、传承更灿烂的小说传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人民文学》、《南方文坛》之“2005年度青年批评家”授奖词


编辑推荐

本书作为青年批评家谢有顺的第六本文化批评文集,它一以贯之地探查了文学和精神、语言和伦理之间的隐秘关系。作者最为关注以下三点:一是语言和精神如何才能有效地在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这一基本视阈里展开;二是作家的日常经验、身体经验如何才能在叙事建构中获得伦理观照;三是叙事艺术在当下这个消费社会里面临着什么新的处境。作者认为,叙事既是经验的,也是伦理的,被叙事所处理的现实,应该具有经验与伦理的双重品格,因为文学不是现实事象学,而是现实处境学。作者成功地把文学从狭窄的世界里解放出来,使之关乎存在,关乎美与感动,关乎消费世界里的意义疑难。这样的文字,超越了一个文学批评家的视野,见证了一个知识分子敢于直面问题、承担责任的精神姿态。 该书在语言上文雅而富有激情,思想上自由而潜藏锋芒,文体上新颖而崇尚创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此时的事物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