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初中古诗赏读与名著导读(8上)

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 编 江苏教育
出版时间:

2009-6  

出版社:

江苏教育  

作者:

新教育实验总课题组 编  

页数:

127  

前言

  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生命质量的重要一环。学者余秋雨曾说过:“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作,对我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确实,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的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外在的相貌和物质的构成基于遗传而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因阅读而蓬勃葱茏,气象万千。因此,一路的书香引领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一路的书香浸润我们的品质更高尚。  走进名著经典,需要我们用心灵最崇高的敬意去呵护。面对这一颗颗艺海明珠,汲取其精华,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要学会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读名著就是在发现。我们在阅读时心态要平和,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要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中,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穷通作品的内涵,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二要学会“不求甚解”。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提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意即不必拘泥于咬文嚼字而重在领会要旨,求其真谛。书海茫茫,自然无法处处“求甚解”;同时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名著中某些内容,初中学生也无法做到“求甚解”。读任何一部作品,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浏览其精要,精读其要义,咀嚼其要旨。阅读需要个性化,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本名著,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就会有不同的理解。

内容概要

  《初中古诗赏读与名著导读(8年级上)》带你走进名著经典,让我们用心灵最崇高的敬意去呵护名著经典。面对这一颗颗艺海明珠,汲取其精华,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书籍目录

古诗赏读课标规定篇目1.春望2.泊秦淮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4.过零丁洋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己亥杂诗7.望岳8.钱塘湖春行9.登飞来峰10.雁门太守行11.别云间12.乐游原补充篇目1.枫桥夜泊2.渔歌子3.塞下曲(其三)4.望洞庭5.浪淘沙6.赋得古原草送别7.池上二绝(其二)8.忆江南9.悯农10.山行11.清明12.江南春名著导读课标规定篇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课外推荐篇目家百年中国散文精选沈从文散文草叶集猛虎集哈姆雷特

章节摘录

  这首著名的五律写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天。时,杜甫仍陷身安禄山叛军铁蹄践踏下的长安。前一年六月,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入一片混乱,安禄山叛军进据长安后,大肆搜捕、掠夺、屠杀,无恶不作。也就在这年八月,杜甫从延安奔赴肃宗即位的灵武,途中被叛军捉住,押送到已经沦陷的长安。诗人在长安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经受了国破家散的痛苦,忧国伤时,思家念亲。就在“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对雪》)的困境中,至德二年的春天来到了,大自然不因为人间正在遭受生灵涂炭之灾而失却它的美丽,沦陷叛军之手的长安仍花香鸟语,春景明媚。但标志生命勃发的春天并不能给忧国忧民的杜甫带来快慰与欣喜,他伫立四望,满目春光,花香鸟语只能触发他急火煎熬般的痛苦思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诗人望中所见:京都沦陷,长安一片残破景象(国,沿用先秦词义,指国都长安),但大好河山依然存在,并未陷于叛军之手;长安城内又是春天了(春,名词用作动词,春天来了之意),花草树木照样繁盛茂密。这样风景明丽的季节,却因国都残破而失却它的光彩,“草木深”i字既表示草木自长的春天景象,也包含着城市破坏、人烟稀少、遍地杂草丛生的深层意蕴,因此这客观的景物背后深藏着诗人沉重的慨叹。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把这种慨叹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来色彩艳丽,香气扑人的春花总是给人带来愉悦,带来希望,给人注入一种朝气,使生活更加美好、明丽。可诗人面对鲜花的自繁自艳,更感到时局的艰危。就在至德元年春天,宰相亲自带兵收复两京,被叛军打得全军溃败;至德二年初,叛军又谋取唐王朝和朔方军的根据地彭原、灵武。时局如此严峻,诗人又困陷长安,只能对花落泪,徒叹奈何。春天,鸟雀啼鸣,唱着婉转动人的歌声。这歌声本来给人以欢快,可诗人在战乱中把家人丢在郧州,自己又落人贼手,这样的生离无异死别,思妻念子,情何以堪。因此,听到鸟啼,诗人内心更加忧烦痛苦。这两句分写“感时”、“恨别”,其实是互文见义,因为不管花香还是鸟语,都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感时”和“恨别”的进一步发挥:战火已从前一年的三月连续不断地拖到今春三月,上皇逃蜀,今上即位,叛军横行,官军失利,两京至今没有收复。诗人自己又陷入长安,半年多时间没有得到家信,妻子儿女生死未卜,他多么想看到一封家书啊。这两句对仗,实际上是种因果关系,“烽火连三月”正是“家书抵万金”的原因。另外,一封“家书”抵得上“万金”的价值,可见家书的贵重,其实这是得不到家书的另一种说法。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初中古诗赏读与名著导读(8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