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女儿谈恋爱
2010-7
江苏教育出版社
郑如晴
127
无
亲情一直是我成长过程中,最向往渴望的私领域,但它离我很遥远,直到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给予是一种享受,与“爱到骨子里”的无私奉献,都是情人的最高境界。这样的爱恋关系,岂止于情人。“恋”字私慕也,古文亦做“兄弟相恋”解释。也就是说,恋爱本就存在于家庭,存在于亲子间的依恋不舍。只是传统的华人家庭没有这样的习惯,也不知道如何将它变成一种模式。人生充满横逆、失望与忧伤,在各种不确定的情感下,亲情变成人类心灵隶属关系的最后救赎与安全。二十多年前,在慕尼黑生养了两个女儿,其后的七年当中,这个家不断地迁徙,从城市的某个角落,投靠到另一个陌生的角落,大大小小的游移搬离不下十次,两个女儿跟随着打转,仿佛城市的游牧民族。
面对两个年龄相近,性格志趣却完全不同的女儿,一位外柔内刚的母亲,用开放与尊重的教养态度,以其独特的观念,讲述其如何面对生命中的种种难关,以及亲子间的种种艰困。《和女儿谈恋爱》感性和理性交织,欢笑和眼泪并蓄,陈述了家庭中亲子间的点点滴滴。各篇章看似无关,但基本思绪脉络联贯,构成了一套有机的教育理念,显现一位现代母亲的体贴与智慧。在这价值观混乱的年代,这《和女儿谈恋爱》让我们看见“教养”对一个人处世能力的影响。在这个人人都在学习“如何获得成功”的社会,《和女儿谈恋爱》告诉你,首先应该让孩子学习“如何接受失败”。
郑如晴,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文学硕士,曾在德国慕尼黑歌德学院、慕尼黑翻译学院研修,曾任台湾《国语日报》副刊主编、毛毛虫儿童哲学基金会执行长、义和公益文教基金会执行长、《中华文化》双周报副总编辑。现专职写作,小说、散文散见各大报纸、杂志。屡次获奖。并于台湾艺术大学讲授《小说赏析与创作》、《儿童文学》课程。
也有这种恋爱003 (一)一个二十七岁的母亲010 (二)和女儿谈恋爱016 (三)礼物爱可爱非常爱025 (四)七点的晚安曲030 (五)不做书童035 (六)虎姑婆学习接受失败045 (七)数学白痴051 (八)台大之路058 (九)愤怒的萝卜感觉与体贴067 (十)宁为女儿072 (十一)前世情人077 (十二)黑婆婆的眼泪给张人生问卷085 (十三)寻找自己091 (十四)一张街头问卷097 (十五)人生偶有白工创造生活风格105 (十六)美是什么109 (十七)伦敦的游民地图113 (十八)何妨更加开明118 【跋一】勇猛的妈妈张瀛123 【跋二】我的马麻张钧宁
从德国到台北,继之而来的很多年,这个家像很多平凡的家庭,也经过许多锥心的起落。世事无常,然剥露的尽是相同的人性和不变的悲欢。感谢的是两个女儿,从出生开始,就赋予我她们最纯然的信赖,经过柔弱啼哭的养育过程,让我有机会思索生命本身的意义。是她们让我,享有人间最珍贵的亲子情爱。小时候,我曾经对生命产生很大的疑问。既然老天决定连一声喊“妈”的机会都不给我,又有一天与父亲共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那么他让我来到人世的意义为何?这么多年过去了,始明白:原来上苍借这个平凡无奇的女子,照着他的旨意,但望生养出对世间有贡献的人。生命的荒芜或美丽,同时存在于它的正显与侧影。家是生命的庇护所,是亲子感情的摇篮。家有很多我们无法说出口的事;亲子相处,也有很多我们无言以对的时候。能说或不能说的,形如暗流,在家的平静表象下汹涌。这时候,我们最需要的是感觉与体贴。感觉我们的感觉,体贴家人的体贴;用心如情人,怜惜如恋人。感觉和体贴本就存在于人性中,存在于亲子问,为什么后来淡了,不见了?是传统的父权,截断那些本然细腻的情感交流,或是封建的教子信条,扼杀了密切的亲子关系?走入现代,因应不同的教育内容,迫得新的亲子关系也在不断地修正,“过与不及”都是现代老爸老妈的尴尬。
恋爱本就存在于家庭,存在于亲子间的依恋不舍,亲子相处,有时最需要的是我们的感觉和体贴,用心如情人,怜惜如恋人。 ——郑如晴人家说,女儿像是爸爸的小情人,我听了很羡慕,虽然我做爸爸小情人的机会不多,但我倒是像妈妈的大情人。 ——张瀛我们母女之间只有分享,没有负担。 ——张均宁
《和女儿谈恋爱》是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无
收到书以后,发现书很久,还很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内容很好看,里面谈到的一些东西很感人。
跟大家分享母女之间发生的事,并简要的叙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方式与台湾式的感情互动方式
读了此书,感受到暖暖的温情
张钧甯的妈妈写的张钧甯真的很有气质啊!
张钧甯的妈妈 文采真是好 看起来很舒服 很受益 再多写几本吧
书很薄,内容很少,但是很喜欢主人公的乐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