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取消图像

(波兰)安妮·麦克拉纳,(美国)杰弗里·约翰逊 编 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2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作者:

(波兰)安妮·麦克拉纳,(美国)杰弗里·约翰逊 编  

页数:

254  

译者:

赵泉泉,张建涌,杨贤宗  

Tag标签:

无  

前言

  人类的文化从视觉认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为文本文化和图像文化两大类。文本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更系统准确地传达和沟通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符号系统,图像则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象所创造的另一种表现与传达的方式。在文字还未出现之前的史前时代,原始人类就已经开始制作图像。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断。如果说文学、哲学、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以文本系统为主,那么艺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则主要是以图像作为其研究的对象。长期以来,艺术史学科在我国一直处于相对边缘、不受重视的状态。不知是何原因,整个20世纪中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都具有强大的文史类专业,却很少设立艺术史和视觉文化专业学科。通常都将这些专业放在艺术院校和单科的美术学院内,而这类院校又以艺术创作与实践为主,艺术史作为公共课一直置于边缘状态。相比之下,西方的著名大学和综合院校则普遍设有艺术史与视觉传播专业,其研究和教学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比较论文集,内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种原因与意义,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所引起的图像功能的剧烈变化的七篇历史论文。前言中追溯了“反偶像崇拜”的词源学意义,并简要介绍后面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社会中所发生的偶像破坏行为的对比,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图像的破坏与创造,以及图像与文字的关系。随后依次讲述古埃及十八王朝时期埃赫纳顿的宗教革新举措;中世纪穆斯林军队毁坏印度的宗教建筑、掠夺与亵渎圣像;墨西哥革命时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反宗教运动,不仅破坏并焚毁圣像、十字架,甚至捣毁教堂、礼拜堂和天主教学校;中世纪期间对待古典雕塑的态度,异教与基督教间的斗争;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破坏偶像运动与《加洛林之书》;加尔文的新教运动与荷兰的反偶像崇拜;最后一节是历史留给后人的启示与教训。艺术史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学者从中探索了艺术定义的不断变迁,以及在描绘不同形式的反偶像崇拜中的表现形式。

作者简介

  Adrian A.Bantjes,怀俄明大学拉丁美洲史副教授。他是《如基督行走于大地:卡尔丹尼斯莫,索诺拉与墨西哥革命》(As if JesusWalked on Earth:Cardenismo,Sonora,and the Mexican Revolution )(威尔明顿,特拉华州)的作者,其著述广泛涉及墨西哥革命的文化、宗教、政治和社会史。目前正完成墨西哥革命期间的偶像破坏与大众宗教的研究。  Finbarr B.Flood,纽约大学美术系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中世纪伊斯兰美术和建筑以及中世纪伊斯兰文化在欧美学术中的表现等跨文化方面。他在《东方艺术》、《艺术通报》、《伊朗》和《伊斯兰美术和建筑年鉴》上发表过相关主题的文章,并有研究早期伊斯兰清真寺建筑专著,《伟大的大马士革清真寺:倭马亚王朝视觉文化的发展》(莱顿,2001年)。他近来致力于第二部著作,论及苏丹古尔王朝的赠礼、战利品以及文化制品的再使用等。  Beate Fricke,苏黎世大学助理教授。她是卡尔斯鲁厄大学美术史-专业研究生,新近完成其博士论文“从孔克的圣弗伊雕像看偶像崇拜、塑像和礼物交换:关于雕像谱系的思考”。 她是汉斯·贝尔廷lansBelting]和比特?威斯[Beat Wyss]在卡尔斯鲁厄造型学院主持的“图像、主体、媒介一人类学考察”讲座的研究人员。

书籍目录

总序作者简介致谢1.前言:“缪斯女神之火”2.重塑早期印度清真寺中的反偶像运动3.反偶像的战争:1910-1940墨西哥革命中反偶像运动的意义4.倒塌的偶像和崛起的圣人:西方对图像崇拜和“敬神文化”的态度5.眼见为实还是字无虚言:《加洛林书》与拜占庭反偶像运动中图像与文字的较量6.埃及破坏偶像运动中的重新命名与变换身份7.荷兰偶像破坏运动之后的圣像替代8.保存与毁坏湮没与记忆专业术语人名(地名)表

章节摘录

  那些已经成为碎片的神圣遗迹需要被整合到艺术化的圣骨匣中,其装饰和图像的形式从过去到现在所暗指的都是一个概念——无形一显现。这两种再现的形式,有人可能将其称之为双重拟态,构成了基督教图像文化的关键元素。  首先,正如我们所见,自从加洛林时期以来,对偶像的绘制和描述已经成为一种描绘异教和描绘崇拜图像错误的标准化了的程式。而且,无论在图绘场景还是在文字内容中,“标准化”的偶像形象都是在通过拒绝和否定从前被崇拜的图像来强调对另一种过去的接受。那些站在柱子上的裸体的、又聋又哑,且“完整”的男性偶像变成了偶像崇拜的标志。其次,新创造出来并受到崇拜的本地圣人连同他们的遗迹、雕像以及描绘他们奇迹的文字记载取代了异教神像的位置。这一对异教文化的转化只是在乍看之下对图像进行了否定。实际上,基督徒正是通过否定异教的图像文化而使异教习俗获得保存,并使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了转变。只有当高卢或罗马最重要的雕像被打碎,且其神庙被转化之后,基督教的雕塑才能够出现。对异教图像的再度使用——将其披上基督教的外衣并使其融合到基督教图像中——其前提是对其他所有异教传统的摒弃。关于这一点,最好的例子就是孔克的基督教女烈士圣富瓦的雕像,它融合了古典晚期一位男性君主的黄金头部。早先异教文化所崇拜的图像遭到否定,在这一背景下,真人尺寸雕像的复兴是一个令人颇感矛盾的现象,然而这种矛盾只是初看之下的感觉。正如我们所见,9世纪末西方的基督教对大型雕像开始了新的使用,这是对可以追溯到古典晚期的西方文化之根进行重新思考,以及对于偶像崇拜的广泛争论所产生的结果。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比较论文集,内容包括反偶像崇拜的各种原因与意义,以及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社会所引起的图像功能的剧烈变化的七篇历史论文。本书内容丰富,观念新颖,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取消图像 PDF格式下载



因为专业课而购买的一本书,内容很不错。设计也比较精美。


追溯了“反偶像崇拜”的词源学意义,并简要介绍后面论文的主要内容。通过不同社会中所发生的偶像破坏行为的对比,进一步阐明了不同社会背景下图像的破坏与创造,以及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