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2011-1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曾尔亢 等编著
99
70000
杨迈教授是一位知名的消化内科专家,可是早在50年前,她被派到边远的山区进行临床实习时,生活十分艰苦,饮食起居没有任何规律,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自身对所学过的疾病防治知识还缺少足够的感性认识。那时她经常感到胃部不适,尤其是饥饿时,腹部疼痛加剧。她意识到可能是自己的消化道出现了毛病,后经上级医师,即她的临床实习指导老师检查,疑诊为消化性溃疡。当时指导老师正好以她的病情为例,向与她一道实习的几位同学讲述“消化性溃疡”的相关知识,内容包括了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引起消化性溃疡的原因、确诊消化性溃疡需作的检查、防治消化性溃疡发生和发展的手段、消化性溃疡的预后、并发症及防治等等。由于指导老师讲得形象、生动,给大家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直至今日杨教授仍记忆犹新,应用自如。现在杨教授不仅治愈了自己的消化性溃疡,她还应用诸多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治愈了成千上万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如今杨教授已年过七旬,早已功成名就,对消化性疾病既具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就是专门请她讲消化性溃疡,主要讲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杨教授非常乐意为大家作介绍,并愿意解释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第一部分 溃疡病知识解析 一、人体的消化系统与溃疡病 (一)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三)溃疡病的中西医学名称 二、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一)人体为什么会患溃疡病 (二)溃疡病的临床特点 (三)少年儿童与老年人溃疡病的特点 三、溃疡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诊断 (二)辅助检查 (三)鉴别诊断 四、溃疡病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其他疗法第二部分 康复从饮食开始 一、饮食宜营养丰富、多样、易于消化吸收 (一)蛋白质对患者营养和疾病防治的作用 (二)维生素对溃疡病患者的积极作用 二、应避免食用一切具有刺激性的食品 三、实现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一)将精神愉快作为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首选 (二)建立营养平衡的膳食模式第三部分 自我保健促康复第四部分 生命在于运动第五部分 生活方式科学化第六部分 防患末然认识为先
版权页:插图: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全长约6米,比人各自的身长还长3~4倍,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食物在小肠内约停留5~15小时,参与小肠内消化的碱性消化液有胰液、胆汁和小肠液。胰液是由胰腺细胞分泌的,经胰管进入十二指肠,具有最-强的消化力,能消化蛋白质、糖和脂肪。肝脏是人体的“中心生化实验室”或称“化工厂”,对消化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进行加工和贮藏,将其中一些有毒的物质变为无毒的物质。同时肝细胞不断地生成胆汁。胆汁一部分经肝胆管、总胆管直接进入肠道,大部分贮存在胆囊内。胆囊,俗称苦胆,形状像个鸭梨,位于肝脏下面,可存胆汁50毫升左右。当消化时,胆囊收缩,将浓缩的胆汁排人十二指肠内。胆汁内主要含有胆盐,能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并刺激肠道蠕动。小肠液是由小肠黏膜腺体分泌的,含有淀粉酶、脂肪酶等多种消化酶,将淀粉消化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肪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等能被完全吸收的简单营养物质。小肠黏膜有环状皱折,表面高低不平,形成大约400万到500万个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与食物接触的面积。绒毛上面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可吸收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小肠通过蠕动(每分钟17~18次)和分节运动,使食糜与消化液均匀混合,同时推动食糜直达大肠。大肠长约1.5米,将小肠消化吸收后剩余的食物残渣沿着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向前移动。大肠内有多种细菌,其体内含有多种酶,能分解食物残渣和植物纤维;大肠不断地吸收水分,最后使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每天由小肠进入大肠的食物残渣大约500克,经过10小时左右到乙状结肠形成约150克粪便。当粪块进入直肠后就引起便意,直肠和腹部肌肉收缩,增加腹内压,将粪便排出体外。总的说来,从食物人口到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约需20~40小时左右。由于个人的习惯和所吃的食物以及健康状况的不同,停留的时间可从12小时到72小时不等。
“让医学归于大众,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作序推荐,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朱庆生领衔主编,临床一线专家倾力打造的权威科普书——科学指导饮食起居,预防保健,为患者及家属量身定做,丛书上市发行量突破。
还是关于消化内科的书,性价比很高,纸质很好,内容很有帮助~~
指导性强,老人最爱
发货快,书也好!
这本小册子简单明了。现在医院的医生,基本上是让你自己回答自己得了什么病,而他们只负责推销价格昂贵的药品,不如自己买本书先了解个大概。挺实用的一本书。
内容还不错,很受益
理论性强,实用性差
很有用,相对很好!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