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我的编年故事

于光远 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6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作者:

于光远  

页数:

213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一卷从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写起,写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好四个年头。在这四个年头中,有这么几个阶段:1.从延安行军到张家口。2.从张家口到北平办北平《解放》报。3.报纸被北平国民党反动当局查封;我们也被赶出北平,回到张家口。在晋察冀中央局当了两个来月的“ 客卿”。4.骑快马回到延安,上了清凉山。在延安《解放日报》工作。这是1946年8月的事情。5.不到一年,又离开延安,参加中央土改工作团。6 .1948年夏天到中央宣传部工作。7.1949年进城,仍在中宣部工作,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我给大象出版社写的《我的编年故事》的最后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我的故事,我还没有按这种体裁写的计划,只写了一本《“文革”中的我》。

作者简介

于光远(1915-),中国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曾用名郁锺正。上海市人。1935年参加北平“一二·九”运动。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工作、文化教育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及党管理科学的工作。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并兼任若干所高等院校的教授或名誉教授等。主要代表作有《哲学论文演讲和笔记》、《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探索》1-7卷、《我的教育思想》、《碎思录》、《“文革”中的我》、《于光远短论集1977—200O》等。除经济学、哲学外,他还涉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文学等领域,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书籍目录

(一)1945年后三个月小引 45·06 山头会议 45·07 在延安我活动的“四至” 45·08 从延安到张家口(二)1946年 小引 46·01 从张家口到北平 46·02 李克农和我的一次谈话 46·03 我在北平独立工作 46·04 同事们陆续到北平 46·05 三道栅栏四十一号和方壶斋九号 46·07 我们走在大街上,坐在电车里 46·08 报童和特务 46·09 四月三日清晨 46·10 《特务现形记》 46·11 特务赶跑之后 46·12 胜利归来 46·13 “四三事件”后的北平《解放》报 46·14 查封 46·15 罗瑞卿保护我们进解放区和仓夷遇害 46·16 桑干河上 46·17 快马加鞭回延安 46·18 清凉山上 46·19 一篇毛泽东修改过的不发表的社论(三)1947年 小引 47·01 “中央土改工作团”的组成和出发 47·02 理发室里的收藏 47·03 保德新畦村 47·04 新畦调查 47·05 残疾的手指 47·06 我来到了滹沱河边的贾峪 47·07 重访贾峪村 47·08 全国土地会议 47·09 全国土地会议后贾峪的土改 47·10 刘少奇同志同工作团全体团员的一次谈话 47·11 平分土地的研究 47·12 刘少奇给我的一个锦囊妙计 47·13 如果你是列宁那时该怎么办?  47·14 冀中十分区土改(四)1948年……(五)1949年后记(213)

章节摘录

书摘从这个表妹处得知,我还有一个表弟正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我就去了沙滩,到了后来成为中宣部的那个大院,在一个学生宿舍里见到了他。他的同学听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就纷纷跑到他宿舍来。屋子里四张双层的床上都坐满了人,还有一些人挤到宿舍里来站着。有一些学生实在挤不进来,就站在宿舍门外。那些学生们提了许多问题,我一个一个地回答了他们。这次活动既使我从他们所提的问题中知道了这些学生心里都想些什么问题,也做了一次有针对性的宣传。 抗战期间,清华大学有一位化学系主任张子高教授,在日寇占领时期一直没有离开北平。我从张家口到北平时就准备去看他,而且记下了他城里的住址。到北平后我找到了他。我没有听过化学系的课,但他听说过有我这样一个清华学生。到他家和他寒暄了几句之后,我就问他自己和周围的人对时局的看法,并且向他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我们正在谈话的时候,房间里闯进了一个人。这人二话不说,就对张子高说:“我最近听到一些关于共产党的消息:朱毛不和,朱要打仗,毛主张和平,互不相让。”接着他又说,“现在北京郊区就有所谓解放区。那儿的老百姓的日子很悲惨。对日子稍微好过一些的人进行斗争。逼得许多人上吊,家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共产党还起了一个名词叫‘扫地出门’。这样下去怎么得了。”这个人讲得很起劲,讲的话远远不止我现在复述的这些。我开头听他讲,不吭声,想听听他会讲出些什么。接下来实在忍不住了,就说:“我才从解放区来,这位先生说的完全是谣言,不符合事实。不应轻信谣言、传播谣言。”这时候张子高就向他介绍我,说:“这位是清华物理系毕业的郁君,抗战后一直在延安和解放区工作。”并把他介绍给我:“这位是辅仁大学的刘教授,是数学家。”在这间房子里,有我这样的人,而且说出这样几句话,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原先以为我是北平的学生,想不到是共产党人。当时他就很尴尬,也很吃惊,只得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子高先生正在会客,我家离这儿很近,以后有机会再来。”说着,急急忙忙地走了。 他走后,我问张子高:这样的人在北平多不多?他说不多,但是从解放区来到北京的人说什么话的都有。人们有的信,有的不信。我又问这位教授是怎样的人,他告诉我这位教授同国民党似乎有点关系,曾经是加入过共产党也加入过国民党的跨党分子。并告诉我:“他的妻子还进过清华。这对夫妻政治兴趣浓厚,一般教授不像他们那样关心政治。” 我一个人在北平的时问不算长,但我接触的面还不止这些,我还接触到从事各种职业、各种觉悟程度的人。我一下子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P22-23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本书是于老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四年的回忆。于老经历了这个时段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或置身历史的潮流,或侧身“漩涡的边缘”,或处于“漩涡”之中。他以自己的经历,提供了许多历史史实和史料,对历史作了透彻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我的编年故事 PDF格式下载



随笔的独到之处,就是信马由缰、信手拈来


本书是于老从1945年日本投降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四年的回忆。于老经历了这个时段所经历过的风风雨雨,或置身历史的潮流,或侧身“漩涡的边缘”,或处于“漩涡”之中。他以自己的经历,提供了许多历史史实和史料,对历史作了透彻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