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国际汉学(第17辑)

张西平 著 张西平 大象出版社 (2009-01出版)
出版时间:

2009-1  

出版社:

张西平 大象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

张西平 著  

页数:

309  

内容概要

  《国际汉学(第17辑)》是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综合性学术集刊。其宗旨是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世界各地汉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最新进展,以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视域。同时积极推动国内学术界对域外汉学的研究,努力倡导国内学术界与海外汉学家的对话,使“汉学”和“国学”展开一种良性的互动,在一种跨文化的对比研究中,提升汉学研究的水平。《国际汉学(第17辑)》为第十七辑。《国际汉学(第17辑)》分期连续撰述俄国汉学形成、发展和成为世界汉学的一支劲旅全过程。从历史溯源起,中经比丘林、瓦西里耶夫、阿列克谢耶夫三个历史时期,迄今以齐赫文、米亚斯尼科夫、基达连克为代表的当代汉学新时期,是一部贯通古今的俄罗斯汉学史。

作者简介

张西平 (1948-),男,汉族,河南温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主任;世界汉语教育史国际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宗教学会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国际汉学》主编,《国外汉语教学动态与研究》主编,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书籍目录

汉学一家言俄罗斯汉学史之我见汉学家专页白晋的索隐派思想体系普实克的学术活动:1943-1980年纪念齐赫文斯基九十华诞专栏齐赫文,中国人民的朋友——恭贺齐赫文院士九十华诞齐赫文斯基与曹靖华——祝贺齐赫文斯基诞辰九十周年汉学家访谈与对话日本汉学家田仲一成访谈录如何思考中欧之间的对话汉学何去何从——试论汉学状况为什么、如何与他者对话?——由于连思想引起的几点思考汉学及汉语史研究以“文”代“国”——以中国文学和语文学为例的说明瑞典汉学发展述略知识的贫困和贫困的知识:西方汉语观的生成和发展文史研究约翰·韦伯汉语观初论——走近一部17世纪的汉语论著《论中华帝国的语言是原始语言的可能性》法国汉学家德理文的中国古典诗观美国的中国教会教育史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史《大公报》英敛之时代与法国天主教刘凝与《觉斯录》马可·波罗与“泉州-威尼斯轴心时代”——宋元海外贸易与地中海商业革命之关系研究陆若汉解读中西方哲学家对“天”的认识论基督教在甘肃河西走廊的传播文献与书评1949年前中国对“俄苏中国学”译介篇目初编我与“汉学”书目之缘——《中国书目》第一版序德国汉学新书简介昨夜星辰——顾立雅的《孔子其人及其神话》没有过去的历史:学术史上的日本东洋学——读《日本的东方:将过去转化为历史》动态在后现代语境中重新商讨儒学的前景——“儒学与后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俄罗斯档案总局主办的“清代俄罗斯与中国”展览2007年汉学新书追忆许理和(1928-2008)教授后记

章节摘录

田仲:我认为,祭祀戏剧是维持乡村农耕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也可以视之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制度,农村的诸阶级如地主、自耕农、佃户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参与着。在江南同族的乡村,有力量的大宗族把组织祭祀戏剧的演出当成是维持自己权力的一种制度,所以他们或当值年会首,或出钱筹备。这种情况可以在徽州一些族谱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乡村社会里虽然有流动性戏班的活动,但它必须符合大宗族的要求,才能被接受,也才能得到在乡村演出的机会。大宗族雇用戏班,决定剧目,所以说他们实际掌控着乡村戏剧的发展和命脉。罗:您认为,在中国的乡村社会,一般演出的戏剧,其剧本可以划分为三种,即乡村戏剧、市场戏剧、宗族戏剧。这种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它们所面对的观众一样吗?田仲:我把在乡村演出的戏剧划分为三种类型,主要依据的是祭祀戏剧演出的不同组织形式。控制着中国地方社会的地缘、血缘集团,它们具有名义上的所谓公共性,它们同时支配着地方的戏剧演出,我将它们划分如下:1.地缘集团的戏剧演出(1)中国地方戏最基本的是地缘集团所组织的戏剧演出。它的标准类型是市场性的乡村联合演出,它以市场为核心,通常在市场所在地的庙会举行,兼有祀神和招揽顾客的作用。这里又分两种类型:大市场所在地的庙市演出(其情况是一年两次,每次数日);小市场的圩市演出(每十天一次,每次一天)。演出的主办者主要是掌握市场的地主联合体、牙商、客商公会等。其经费由地主、商人所捐的钱以及市场圈内各村落的农民阶层的看戏费和募集的钱来维持。(2)农业性的乡村联合戏剧演出。它是以祈雨驱蝗等集体性的活动联结在一起的村落联合演出,这种演出的目的是祈神,一般在水神庙、八蜡庙举行。主办者是各村占支配地位的地主联合体。(3)单独的乡村戏剧演出。它是在乡村的社庙或小庙里,因为农耕仪礼(如春祈秋报、祈雨驱蝗等)或者缔结乡规民约(如禁止乱伐山林、禁止污染水池、禁止放牧牛羊践踏禾苗等)而举行的祀神演出。主办者由乡村的土地所有者(地主、自耕农等)联合组成。费用按各户的土地面积相应负担。

后记

任继愈先生自1995年《国际汉学》创刊以来一直担任主编。13年来正是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国际汉学》才走到今天。我清楚记得,1992年任先生在他的办公室里召集了焦树安先生、我和当时书目文献出版社文史编辑室刘卓英主任开一个小会,讨论如何创办《国际汉学》。当时,我刚刚调入国家图书馆工作,对海外汉学这门学问虽然充满好奇之心,但了解并不太多。任先生嘱咐我可以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徐梵澄先生那里约稿,说他刚从印度回来,对中国文化在南亚的传播十分熟悉,又让我找蔡仲德先生,说他最近写了冯友兰先生的年表。在任先生的指导下,我开始在京城四处约稿,为此,我结识了当代学术大师徐梵澄先生,走进了北大冯友兰先生生前所住的三松堂,推开了住在皂君庙的庞朴先生的书房,聆听了语言学家陈原先生的教诲。就这样,《国际汉学》第一辑的稿件很快组齐了。当时国家图书馆焦树安先生,商务印书馆吴隽深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耿异先生以及我的好友杨煦生都为《国际汉学》第一辑的诞生出力不小。我的德文老师,在京的德国汉学家,德国著名汉学杂志《华裔学志》的主编弥维礼(WilhelmR.Mailer)博士得知《国际汉学》的出版有了困难,就慷慨解囊,支持我们,为此,任先生专门在国家图书馆的红厅接见了弥维礼先生,感谢他对中国学术的支持。1995年1月,《国际汉学》在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了。


编辑推荐

《国际汉学(第17辑)》中的马礼逊是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开拓者,他所留下来的学术著作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影响深远。大象出版社以马礼逊入华200周年为契机,正式出版了《马礼逊文集》一书。该套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和香港大学图书馆联合编辑,其中影印版10卷,中译版3卷,索引1卷,影印本资料均为香港大学珍藏善本,相信此书必将成为海外汉学研究的一部经典作品。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国际汉学(第17辑)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