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

景海峰 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1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作者:

景海峰  

页数:

317  

Tag标签:

无  

前言

当回首20世纪近百年来中国哲学的摸索和研究历程并前瞻和期望一种新的可能之际,中国哲学的一些研究者们开始自觉地寻找改变现状和获得新的契机的途径。人们常说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学问和学术,但是,作为我们这个时代学问和学术一部分的中国哲学是什么呢?我们还不知道用什么合适的词来概括它的类型。一定的迹象显示了观察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式的多样性,不过要说到在这种多样性中究竟有何种“典型”范式和原创性恐怕就令人踌躇和惶恐了。人们不时地都在抱怨以往研究工作中的缺陷并相信发现了导致问题的根源,但深思熟虑地检讨和反省则非常罕

内容概要

 新儒家是五四以来薪火相传、影响甚大的哲学流派,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国内对新儒家开展真正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而本书著者则是较早涉足于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已分别出版过研究熊十力、梁漱溟的专著。这是作者积累多年研究之材料和功力、比较全面地评价和论述现代新儒学的最新之作,收入由王中江主编的“中国哲学前沿丛书”。 本书从宏观视野分析了近代儒学的裂变和转型,对新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所面临的独特境遇做了深刻的阐释。认为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儒学的境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主流文化形态一变而为裂散的、漂浮的文化碎片;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中,儒学遭遇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解构,致使儒学的现实生命力已经变得微乎其微。正是在此境遇下,梁漱溟、熊十力等回应全盘西化潮流之挑战,怀抱“孤臣孽子”之心志,试图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学问格局下,融会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保留地盘。唐君毅、牟宗三等港台新儒家继承了熊氏的志业,将儒学创新进一步引向学院化,建构起更为精致和逻辑化、也更能适应现代学术表达的哲学体系。杜维明等人则发挥了稔熟西学、身处海外的优势,将新儒学思想流布于世界、带入到当今国际学术的前沿地带。正是经过了三代人前后相继的不懈努力,才使得儒学在传统形态瓦解之后,因应时代之变迁、会通新兴之学术,在当代的思想潮流和学术话语之中,保留下一点鲜活的、独特的声音。全书共分为七章外加导论,从儒学的现代转型、梁漱溟思想的背景及曲折、熊十力哲学的渊源及其方法、熊十力与梁漱溟的争论、冯友兰的形上学追求和哲学史建构、唐君毅的人文理想与宗教情怀、牟宗三的文化哲学和圆善论、海外新儒学的探索等多个方面,较为完整地论述了新儒家的发展历史、思想脉络、主要人物观点和人格志趣,对其呈现出来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也做了见解独到的分析。

书籍目录

总序导论 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走向 一、身份裂解带来的意义迷失 二、西学观照中的合法性焦虑 三、现代性冲击下的尝试性策略 四、面对全球化的未来定位第一章 梁漱溟思想的背景及曲折 一、早期思想之佛学因缘 (一)功利主义 (二)究元决疑 (三)印度哲学 (四)唯识述义 (五)东西文化 二、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受容 (一)如何面对 (二)如何理解 (三)如何受容 三、梁漱溟的出世间与随顺世间 (一)在出世与人世之间 (二)世间与出世间不二 (三)解释世间与改造世间第二章 熊十力哲学的渊源及其方法 一、“新唯识论”与佛教唯识学 (一)“深叩内典,专攻唯识” (二)从《唯识学概论》到《新唯识论》 (三)南佛转儒:对唯识学的检讨 (四)创造性的转换:唯识学的中国化 (五)现代佛学的一大公案 (六)“新唯识论”在现代佛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二、熊十力哲学的量论 (一)比量与证量 (二)心本论 (三)默识证会第三章 和而不同两大师:熊十力与梁漱溟的争论 一、交游始末 二、相互辩难 三、两人异同第四章 冯友兰的形上学追求和哲学史建构 一、“新理学”的形上学系统 二、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 (一)建构前史 (二)框架性协议 (三)缝隙与壕堑 (四)在修补和重建的两难中第五章 唐君毅的人文情怀与宗教祈向 一、生平与著作述略 (一)生平简介  (二)著作概览 二、新人文观及宗教化的儒学第六章 牟宗三的文化观与圆善论第七章 海外新儒学的探索后记

章节摘录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儒学的现实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儒学由原来的主流文化形态一变而为裂散的、漂浮的文化碎片,并极度地边缘化和沉隐化了。原有通过制度化的科举形式而作为绝大多数士子之共业的儒学,也逐渐地蜕变成了只有少数知识人还在说辩腾喧于口的落寞之苦。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之中,儒学遭遇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解构。其一,工业化过程逐步瓦解了乡村社会的基础,村社结构和它的宗法形式均出现崩裂,聚落、宗族、家庭,以及人际间的联系都悄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建立在几千年农业

后记

1983年深秋时节,在北京大学勺园二号楼的会议室,我第一次见到了远道而来的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第一次听到了"新儒家"这个说法,当时杜先生应邀为北大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的教师和研究生做一个小型的学术报告,主题就是有关儒学第三期发展问题的。那时,海峡两岸还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牟宗三、庸君毅这些流寓港台海外的学者,大陆这边已经没有几个人知道了,而粱漱溟、熊十力等老一辈学者仍旧处存"冰封"的状态,也没有几个人关注或者提起他们。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听杜先生讲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不啻如闻天外奇谈,此情此景,实在是难以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新儒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 PDF格式下载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巨大变迁,儒学的现实境遇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儒学由原来的主流文化形态一变而为裂散的、漂浮的文化碎片,并极度地边缘化和沉隐化了。原有通过制度化的科举形式而作为绝大多数士子之共业的儒学,也逐渐地蜕变成了只有少数知识人还在说辩腾喧于口的落寞之苦。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之中,儒学遭遇到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解构


早就收藏了,一直没买!到手后,没有失望!


系统梳理了儒家教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很经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