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建构之反思
2006-5
湖北教育
邵滢
228
无
考察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历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本论著选取京派批评群体作为切入点,对他们在现代批评建构中的所思所为进行总结与反思,从而勾勒出中国现代批评发展的脉络,并对当下的文学批评以启示。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论著抓住几个关键问题进行论述,不是面面俱到。论著视野开阔。论述深入,语言流畅明晰,有一股理论探索的热情和勇气。
邵滢,1975年生。江苏宜兴人。师从华中师范大学王先霈教授。2004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武汉大学教师。研究领域为文艺学。
导论一、批评转型与范式建构二、西潮、古学与新知三、审美的现代性关联四、个案选择之缘由第一章 西方与本土问的缝隙与张力一、时代潮流:西学间的择取与吸纳1.一个基点:人本主义精神2.三种方式兼容并取3.西学接受的“间距”二、本土意识:西学的变异与改写1.过滤的“西方”2.改写的“西方”3.“双文化”现象三、当代反思:异质理论接受之路1.异质理论接受的标准:准确性抑或本土化2.异质理论接受的方式:求异抑或求同3.异质理论接受的重心:知识抑或方法第二章 古典文学的“现代批评者说”一、传统的召唤1.民族审美传统:抒情的膜拜2.民族审美趣味:化情为境,韵味悠长3.民族审美形式:诗歌的体式意识二、“现代”之凸显1.史传批评与现代文化史观2.文本细读与现代语言意识3.形而上的追问与现代哲学意识三、现代学术与现代批评1.文与学的分途2.文学史研究与现代批评3.批评史研究与现代批评第三章 现代批评审美维度的建构与坚守一、“审美”在现代中国1.现代性语境中的“审美独立”2.中国现实语境中的“审美”问题3.审美维度与社会维度的相互“越界”二、京派审美理论建构的努力1.“无所为而为”2.现代学理的依托3.与时代错位三、京派审美批评的实践策略1.“悬置”其他2.视角的调适3.话语的智慧第四章 文学商业化与批评学院意识的碰撞一、“京海论争”与反商业化立场1.一场论争2.“海派作风”与商业化3.商业的力量二、现象背后的理论话题1.书坊与书斋2.商业化与大众化3.经济杠杆与政治力量三、商业化映衬下的学院意识1.艺术感知与审美趣味的彼岸性追求2.经典意识3.远离“捧杀”与“棒杀”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一 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批评学价值附录二 语言变革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后记
论著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作者对京派理论批评家的著作作了精细的阅读和梳理,其他相关的知识也比较丰富,因此论著的资源是全面的、充实的、详尽的。论著中对京派群体在国人将目光投向西方的情况下利用外来资源。如何进行“过滤”和“改写”,与本土文化、传统资源融合,进行深入细致的切入肌理的论述,并从总结京派文学批评家的经验中进行当代反思,提出了异质理论接受的标准、方式和重心。这些观点独到新颖。富有创见,对我们如何建构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有启示意义。另外论著对中国现代以来“审美”内涵的辨析,也十分精彩。……论著对京派理论家审美批评的实践策略,提出了如“悬置”、“视角的调适”、“话语的智慧”、“批评体式”、“语言的传达”等很好的理论概括。有一定的理论力度。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