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失踪的哥哥

叶至善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5  

出版社: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作者:

叶至善  

页数:

205  

Tag标签:

无  

前言

  1860年,英国皇家学院发布了一个罕见的通告:圣诞节,大名鼎鼎的法拉第院士将举办化学讲座。听课的对象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学生,却是少年儿童!  那天,皇家学院的大讲堂里坐满唧唧喳喳的小听众,顿时使这个一向肃穆、沉寂的最高学府活跃了起来。然而,当一位头发花白、身材瘦长的科学家出现在讲台上时,整个大厅顿时鸦雀无声。  老教授这次没有宣读高深的科学论文,而是津津有味地讲着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以后又跑到哪儿去了。他一边讲着,一边做着实验……孩子们双手托着下巴,紧盯着讲台,深深地被这位老人风趣的讲解所吸引。  很多人对法拉第的举动感到惘然不解,法拉第却深刻地回答:“科学应为大家所了解,至少我们应该努力使它为大家所了解,而且要从孩子开始。”  法拉第对此有着切身的体会,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苦难的童年:一个贫苦铁匠的儿子,连小学都没念!他12岁去卖报,13岁当订书徒工。他从自己所卖的报、所印的书中,刻苦自学,以至读完《大英百科全书》。法拉第对化学书籍特别有兴趣,就省吃俭用,积蓄一点钱购置化学药品和仪器,做各种实验。就这样,他22岁时被当时英国大科学家戴维看中,当上了戴维的实验助手,从此成为攻克科学堡垒的勇士。法拉第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学习科学确实应该“从孩子开始”。  童年常常是一生中决定去向的时期。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苗壮方能根深,根深才能叶茂。只有从小爱科学,方能长大攀高峰。  小时候看过一本有趣的科学书籍,往往会使少年儿童从此爱上科学。少年儿童科普读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它启示后来者前赴后继,不停顿地向科学城堡发动进攻,把胜利的旗帜插上去。  法拉第曾说,他小时候由于读了玛尔赛写的科普读物《谈谈化学》,开始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法拉第给孩子们讲课,后来把讲稿写成一本书,叫做《蜡烛的故事》。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伊林在小时候,曾反复阅读了《蜡烛的故事》。伊林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科普创作道路时说:“我写的书就是从那些书来的。”爱因斯坦曾回忆说,十一岁那年,他读了《自然科学通俗读本》、《几何学小书》,使他爱上科学。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齐奥科夫斯基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宇宙航行事业,那是因为他小时候读了法国科普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产生了变幻想为现实的强烈欲望,从此开始研究飞出地球的种种方案。  我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家吴征镒院士说,小时候看了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使他迷上了植物学。  俗话说:“发不发,看娃娃。”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将来是否兴旺发达,要看“娃娃们”是否从小热爱科学。“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祖国的兴旺发达,靠我们这一代,更靠娃娃们这一代!1935年,高尔基在写给伊尔库茨克高尔基第十五中学学生的一封信中,曾深刻地指出“娃娃们”学科学的重要性:“孩子们,应该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你们的父亲从世界掠夺者手里取得了政权后,在你们面前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使你们能达到科学所能达到的高度,而继续父亲一辈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事业的责任,也就落在你们肩上。”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空间科学技术方面拔了头筹。这时,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想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的小学教育有没有出了什么问题。我觉得,这位美国总统是有眼力的。他正是看到了青少年一代的重要性。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为此,邓小平在为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时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正是为了培养少年儿童从小热爱科学,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联袂选编了这套《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入选这套丛书的作品,不论中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佳作”,即不论是就选题、内容、文笔而言,都是上乘之作;  二是“科普”,即起着科学启蒙、科学普及的作用,那些不含科学内容的玄幻、魔幻小说,即便像《哈利?波特》那样广有影响的作品也不选入;  三是“少年儿童”,即必须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即便是霍金的《时间简史》、盖莫夫的《物理世界奇遇记》那样优秀的科普读物,由于读者对象是具有大学文化水平的人,而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过于艰深,未能收入。  另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注意选入各门学科的代表性图书,使少年儿童读者能够涉猎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除了以科普读物为主体之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还选入科学幻想小说、科学童话等科学文艺作品。这样,使这套图书具有内容与体裁的多样性。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使少年儿童读者以及家长们来到书店的时候,可以一下子就买到中外少年儿童科普佳作,因为这套书是编者从上千部中外少年儿童科普图书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接共和国60周年而编辑出版的,这是我国迄今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套少儿科普经典书系,也是我国第一套少儿科普经典文库。

内容概要

《少儿科普名人名著书系》是一套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幻故事精品丛书。作品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巧妙的艺术构思,栩栩如生的拟人形象,向广大少年儿童普及了基础科学知识和新科学技术知识。   在科学文艺的百花园里,科学童话、科幻故事等犹如变幻无穷、美妙神奇、熠熠生辉的宝葫芦,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广阔无垠、奇异瑰丽的科学世界,让他们从中获得摆脱愚昧的希望,觅求将来攀登高峰的志向。“知识就是力量”,愿本系列丛书能成为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心想事成的“宝葫芦”!

作者简介

叶至善,笔名于止、魏信、韦商、呼延凑。江苏吴县人。编审。1945年8月任开明书店编辑。1953年2月任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学生》杂志主编。1956年6月,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曾任中国科普作协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名誉顾问。曾写作供少年儿童阅读的科普文

书籍目录

总序失踪的哥哥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张衡竖鸡蛋史前探险记割掉鼻子的大象梦魇夕照诀别祈求权利代后记

章节摘录

  公安局来的电话  “喂!喂!是东山路16号张家吗?”  “是呀!你找谁?”  “你是谁?”  “我是张春华。”  “好极了。这是公安局。你们家里走失了小孩儿吗?”  “小孩儿?没有的事!你们是公安局,就应该知道我还没有结婚。”  “真是这样吗?请你想一想:有没有一个小男孩儿,叫张建华的?”  “张建华?是我的哥哥呀!你们找到他啦?”  “好极了,那就对了!”  “不对,你们一定搞错了。我今年22啦,哥哥还比我大3岁哩!”  “这,这,……不过,这小孩儿的确叫张建华。”  “是他自己说的?”  “不,不是他说的。我们在他身上找到了一件可靠的证据。”  “为什么不问问他自己?”  “这有什么办法呢?他不能说话啦!”  “难道说,你们找到的是我哥哥的尸体?”  “现在还不能这样说。”  “什么?连死的还是活的,你们都没搞清楚?”  “实际情况正是这样。张春华同志,你不忙着急。请你马上到我们局里来,我先陪你到现场去认一认,看这个小孩儿到底是不是你们家的。”  张春华再要问,只听得“卡答”一声,对方已经把电话挂断了。  15年  张春华的确有个哥哥叫张建华,失踪已经15年了。这件不幸的事发生的时候,张春华还不满7岁;他哥哥也只有10岁,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  一个初夏的黄昏,晚饭已经摆在桌子上了。张春华坐在桌子旁边等哥哥回来。屋子里静悄悄地,使他困得连眼皮也抬不起来了。爸爸跟平日一样,坐在大藤椅上看报。  “当,当,当……”时钟突然敲了,惊醒了张春华,也惊动了他的爸爸。爸爸推开报纸,站起来说:  “都7点啦!小春,你哥哥怎么还不回来?”  哥哥为什么还不回来,张春华怎么会知道呢?他睁大了眼睛望着爸爸。爸爸也明自从他那里是得不到答案的,只有打电话去问学校。学校里管门的回答说:今天是5点钟放的学;5点半,所有的学生都离开学校了。并且他亲眼看见张建华背着书包,走出校门去的。  “唉,这孩子,不知又晃荡到哪儿去了!”爸爸叹了口气,对张春华说:“小春,你先吃吧,我找你哥哥去。吃完了饭就上床睡觉,不用等我们。”  爸爸披上外套,戴上帽子,匆匆忙忙出门去了。  饭凉了,菜也凉了。张春华故意慢吞吞地吃,一碗饭足足扒了一个钟头,可是爸爸还没回来。屋子里更静得可怕,只有“滴答滴答”的时钟的声音。睡吧,不,他还要等。他把大藤椅搬到窗子跟前,爬在椅子上向窗外探望。路灯亮得刺眼睛,大街上空荡荡的,连个人影儿也没有。望着,望着,他不知不觉脸贴在玻璃窗上睡着了。  惊醒张春华的,是推门的声音。他睁开眼睛,只看见爸爸独自一个人站在他面前,头发蓬蓬松松,帽子提在手里。  “哥哥呢?”张春华问。  “还没找着。”爸爸有气无力地回答。  爸爸在外面已经跑了一夜,几乎走遍了全城的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他只怕在电话里没说清楚,先到学校去问;又想可能谁家把这位小客人留住了,敲了许多人家的大门,惊醒了熟睡的亲戚和朋友;最后,他只有去问公安局了。公安局还没得到有人捡到小孩儿的报告,他们答应尽一切可能,派人分头寻找。  一直盼到中午,公安局才来电话说有了线索:有人在6号渔业码头上捡着一个书包,书包里的课本上有张建华的名字。是游泳淹死在海里了吗?爸爸忘记了疲倦,立刻赶到码头上去。可是除了书包,连一只鞋子也没找着。难道这孩子连鞋子也不脱,就跳进海里去了?决不会的。爸爸茫茫然地望着波涛滚滚的海面,只见那水天相连的远方,飘着几缕纱一样的青烟,一队渔轮正趁着退潮驶出港口。对了,这孩子一定偷偷地爬上渔轮,到海洋上去过他那一心向往的“冒险生活”了。爸爸又连忙赶到渔业公司,请求他们打无线电报询问出海的渔轮。各条渔轮的回电傍晚就到齐了,都说船上没有小孩儿的踪迹。  1个月,2个月;1年,2年;张春华的哥哥仍旧没有消息。希望看来已经断了,爸爸不愿意这样想。他常常沉默地陷入深思,有时候又似乎自言自语地说:“小春,你哥哥不知这时候在做什么?”无法摆脱的忧伤使他头上的白发一年比一年增多了。直到今年临死的时候,他还梦想大门突然“呀”的一声推开了,一个漂亮的陌生小伙子突然扑到他怀里来:“爸爸,你不认识了吗?我就是你的失踪了15年的小建呀!”  推理和证据  张春华放下电话,急忙拉开抽屉,取出一本相片簿,从里面揭下一张旧相片来,塞在口袋里。然后跑出大门,骑上自行车。他一面蹬一面想:  “哥哥比我大3岁,假设现在还活着,应该是25岁。但是公安局找到的张建华,是一个小孩儿。”  “假设这个小孩儿的确是我的哥哥,那么只可能是我哥哥的尸体。同时也证明了,我的哥哥的确在15年前死去了。”  “假设这个小孩儿不是死的,而是活的,那就一定不是我的哥哥。因为哥哥如果活着,应该是25岁,绝不可能仍旧是一个小孩儿。”  “同名同姓是常有的事。可是我宁愿这个张建华不是我的哥哥。问题的关键就在这儿了:他们找到的小孩到底是死的,还是活的呢?……”  张春华念的是数学系,他习惯于运用数学的推理形式来思考问题。死的还是活的,的确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容易判断的事实。可是最叫人不能理解的是公安局,愈是问题的关键,他们愈是说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嘟!嘟!”一辆汽车在前面的横路上疾驰而过。张春华本能地捏紧刹车,抬头一看,已经到了公安局门口。  传达室的同志把张春华引进办公室:  “陈科长,张春华同志来了!”  “来啦?好极了。”坐在写字桌后面的一个中年人站起来说。“你是张同志?请坐吧!”  “我是张春华。陈科长,我……”  “方才我们又打电话到你家里去了,铃儿响半天也没有人接。”  “我一接到电话就赶来了,家里没有旁的人。”  “好极了!”陈科长颇有点得意似的说。“我打第二个电话是为了要告诉你,我们已经完全证实了,这个小孩儿的确是你的哥哥。”  “证实了?”张春华不由得冷了半截。“你们又找到了新的证据?”  “证据仍旧是这一件,从你哥哥身上找到的一本学生证。你想,还有什么证据比这本学生证更加可靠呢?”  陈科长拿起桌上的一本硬面小册子,打开来,兴致勃勃地念道:  “‘第四中心小学学生证。姓名:张建华。年龄:10岁。班次:三年乙班。’我们于是打电话到第四中心小学去问,他们回答说,三年级乙班没有这么个学生。亏得上面还有家庭地址和电话号码。我们又马上给你打电话。可是你的回答,把我们完全给搞糊涂了……”  “你们的回答,才把我完全搞糊涂了。”  “应该说,把咱们搞糊涂的,是这个案件的本身。可是我们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看,”陈科长把学生证送到张春华面前。“‘填写日期:19××年2月。’这一大滴墨水渍,恰好把‘19’后面这两个数目字盖住了。我们综合分析了案情和两个电话的记录,考虑到关键可能就隐藏在这滴墨水渍下面。我们把它送到光学侦查室去拍了一张红外光照相。果然,在照相底片上,墨水渍下面的字完全显露出来了,原来不是‘75’,而是‘60’。这本学生证还是15年前的。再翻出1960年的档案来一查,丝毫不差:东山路16号张家,在那年5月里走失了一个男小孩儿,名字叫张建华。想不到无意之中倒了结了这一件15年没作结论的悬案。”

媒体关注与评论

  编辑,这个在常人眼里看来极其平凡的职业,却是老叶一生最为自豪、引以为荣的称呼。老叶不仅是优秀的编辑,还是多才多艺的作家、科普作家。他知识渊博,写作面很广。有人说,搞儿童文学的作家永远是年轻的。老叶爱生活,爱孩子,有一颗赤子之心。他的全部创作都是为中国的孩子而写,不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普作品,他心里装的都是小读者。  ——著名科普作家 金涛  科普创作贵在创新,从结构到形式都突破陈旧的模式。叶先生在科普创作活动中很注意创新,“变着法儿要让读者喜欢看”。是他最先把相声、小说、戏剧等形式移植到科普创作中来,写成科学相声、科学小说、科学戏剧……  ——著名科普作家 陈天昌  叶至善怎么会写起科幻小说来呢?他说:“我当编辑有个主张,要编哪方面哪种形式的东西,最好自己先写一写,试一试,尤其在搞什么新点子的时候,自己写过了,试过了,多少可以知道这个新点子搞得成搞不成,好处在哪儿,以后跟作者打交道就不至于瞎出主意。”科幻小说在当时属于“新点子,”《中学生》杂志要刊登科幻小说,作为主编的叶至善便想亲自“先写一写,试一试”。  ——著名作家 叶永烈


编辑推荐

  听说过人睡了15年后再醒过来吗?哥哥还是原来那样年轻,弟弟反而成了哥哥……  《失踪的哥哥》1982年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二等奖,《梦魇》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第二届宋庆龄儿童文学二等奖。《竖鸡蛋和别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读物一等奖,第三届全国科普作品荣誉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失踪的哥哥 PDF格式下载



《失踪的哥哥》的这本书包含“失踪的哥哥”、“没头脑和电脑的故事”、“张衡”、“竖鸡蛋”、“史前探险记”、“割掉鼻子的大象”、“梦魇”、“夕照”、“诀别”、“祈求”、“权利”等11个故事,其中“失踪的哥哥”故事情节很好看,但是其他故事的内容对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偏深奥。


科普读物可以让孩子多涨见识,很不错。


失踪的哥哥很好看,后面的内容孩子不喜欢。


内容不错。女儿7岁,增加了不少科普常识


一套很有益的科谱


很不错的书,儿子读小学,很喜欢看!


五年级的孩子看着挺有意思的


还行,不是很枯燥


睡了15年后再醒后,哥哥还是原来那样年轻,弟弟反而成了哥哥……


整个科普名人名著系列都是好书,精心阅读,增加知识,如果上学时,我能看到这套书,那该多好呀!


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孩,特地买回来给他看。


记得小时候看过部分,现在又勾起了美好的童年记忆,回味过去,和孩子一起慢慢欣赏。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我,就买回来了,原本以为这一本书都是在讲失踪的哥哥,结果不是的……只有第一篇是的,后面的都没有看~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