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蛇国探秘

劳伯勋 湖北少儿
出版时间:

2011-1  

出版社:

湖北少儿  

作者:

劳伯勋  

页数:

22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蛇国探秘(典藏版)》从建国60年来产生较大影响的少儿科普读物精品中遴选100部作品编辑出版,目前已经出版60部。主要包括少儿科普原创作品、少儿科学文艺作品和少儿科普翻译经典作品三部分。书系具有权威性、高质量、开创性、双效益明显四大特点。为了丰富、完善《蛇国探秘(典藏版)》系,希望各位作家不吝赐稿、荐稿。  在地球上,生活着一群另类。它们虽然无足,却能“行走”,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便是有着让人害怕,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动物——蛇。《蛇国探秘(典藏版)》是一本通俗的科学文艺书,从各方面介绍了有关蛇的知识。

作者简介

  劳伯勋,笔名尹剑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秦牧创作研究会常务理事,蛇类学教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养殖委员会爬行动物委员会顾问、中国《蛇志》顾问。  童年常捧读法布尔讲昆虫故事的书,爱听成人讲野生动物的见闻,并常到田野山林观察各种野生动物的生活,并带回小动物在家饲养,做观察日记,从而对动物的兴趣越来越深。196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先后在上海科技大学、华北化工学院、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广州暨南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由于对动物的酷爱,在从事蛇毒特生化的研究中接触到毒蛇,进而对养蛇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全身心投入其中。  科普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除在报刊电台发表科学小品外,还参加我国第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动物部分的编写工作。科普书出版过多种,除《有毒动物》在中国台湾出版外,其余均在大陆出版。初时出过一些花方向的书,后来专写蛇。

书籍目录

总序我国早在唐朝就有养蛇户敦促科学与文学的“联姻”《蛇国探秘》序一欢迎专家写科普 ——《蛇国探秘》序二我和蛇类交朋友动物王国一元老。蛇类的家谱“蛇家”何处觅捕蛇巧技人和蛇,究竟谁怕谁毒蛇的武器毒蛇中的“巨人”蛇国的神枪手蛇口脱险有灵药寻找蛇身上的美蛇类的脸谱丑中寓美说蛇皮蛇类的粉墨春秋蛇尾巴上有学问头上长角的蛇“蛇足”的真相五光十色的服装蛇类的新食谱蛇吞“象”的奥秘蛇无足能行之谜“偷渡客”与会“飞”的蛇蛇的“返老还童”和寿命名蛇非蛇的动物真假难辨的两头蛇没有脚的“猫”蛇国居民冤家多三亚的海蛇预报地震的“状元”蛇形的妙用高超的节能术玩蛇者的幕后功夫银幕上的蛇演员蛇的婚舞“鸽蛋”变蛇的来龙去脉餐桌上的佳肴威名赫赫震药林蛇皮巧制日用品人造怪蛇——龙蛇的神话故事附录1 秦牧先生谈科普创作附录2 “蛇痴”陈远辉传奇编后后记

章节摘录

  我国早在唐朝就有养蛇户  唐朝柳宗元著有《捕蛇者说》,介绍捕蛇者捕捉野生的剧毒蛇,制成中药材的事。同是在唐朝,还有“养蛇户”,他们专门养殖蟒蛇。  介绍“养蛇户”的事,记载于《岭表录异》这本书中。此书的作者,是唐末昭宗朝(889~896)任广州司马的刘恂。广州司马的管辖区为岭表。岭表也叫岭南,,范围相当于现今的广东、广西大部分和今越南北部地区。该书涉及面广,凡草、木、鱼、虫、鸟、兽以及风土人情均有涉猎,书中写了养蛇户每年抬蟒蛇到官府,当堂取蛇胆作为“土贡”(地方给皇宫的贡品-)的事。  《岭表录异》原书早已亡佚,但因书中颇多精彩而重要的内容,被包括本草学家、医学家在内的历代学者所珍视并予以引用,从而得以流传。清代的《四库全书》就是一字不易地从明代《永乐大典》照抄照搬的。  对《岭表录异》这本书,鲁迅先生十分重视。1911年1月间他将它从《永乐大典》上抄录下来,并在不晚于1912年2月,作了校勘。广东人民出版社在1983年6月出版了经鲁迅校勘的刘恂《岭表录异》。  在该版本《岭表录异》中,同是养蛇户取蚺蛇胆的内容收有两条:一列于正文,系抄自《永乐大典》;一列于校勘记,系抄自宋代唐慎微《大观本草》二十二所引《岭表录异》条文。对后者,鲁迅作有按语:“此条与《(永乐)大典》本绝异。”这校勘工作是鲁迅离绍兴去南京前作的,但通过校勘对《永乐大典》本的某些条文存疑,相信当时他若有充裕的时间,是很可能早就判定这两条中符合原著的是《大观本草》而不是《永乐大典》。其理由如下:①《岭表录异》虽是唐人著作,但正式公之于世是在宋人编的《新唐书》中,《大观本草》编撰者唐慎微就是宋人,他当然可以直接读到《岭表录异》,可《永乐大典》是明朝政府所编撰,是否有缘见到原著《岭表录异》就值得怀疑,有可能是辑录有关文献涉及条目的可能;②这一条目带有相当强的专业性,若将相近条目放在一起,让编辑家(通家)和本草学家(专家)从中挑选时,本草专家会借本草专业知识作出正确的抉择,而编辑家就不及本草专家了,这是因通家与专家的知识面决定的;③不少本草著作也提供不少佐证证明《大观本草》是符合《岭表录异》原著的,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金陵初刻本的文字就与《大观本草》一致,这就是一个旁证。  以上之所以对这节文字要作一番考证,这是因为涉及唐代“养蛇户”的历史真实性。兹将刘恂《岭表录异·蚺蛇胆》录之于下:“《岭表录异》云:  雷州有养蛇户,每岁五月五日担舁蛇人官以取胆。每一蛇皆两人担舁,致大篮中,藉以软草,屈盘其中。将取之,则出置地上,用权拐十数,翻转蛇腹,旋复按之,使不得转侧,约分寸于腹间,剖出肝胆。胆状若鸭子大,切取之,复内肝腹中,以线缝合创口,蛇亦复活。舁归,放于川泽。其胆暴干以充土贡。或云,它日见捕者,则远远侧身露腹疮,明已无胆,以此自脱。或云。此蛇至难死,剖胆复能活三年,未知的否耳。”  这段文字的意是说:广东雷州半岛的养蛇户,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抬蟒蛇到官府去取蛇胆。每条蛇都由两个人抬,蛇盘曲在垫有软草的大篮子里。临取胆时,把蛇放在地上,用十余条杈拐翻转蛇的腹面并立即按住,让蛇无法改变位置,用手探摸确定其胆囊的位置后,剖开腹面取出紧靠在一起的肝脏和胆囊。蟒蛇的胆囊像鸭蛋那么大,把胆囊割下后再把肝脏送回到腹腔中去,用线把刀口缝合好后,蛇又像未取胆时那样活动了。蟒蛇胆晒干后,就成了地方上向皇宫进贡的贡品。养蛇户将取过胆的蟒蛇抬回去后,放回到有水源的林野。有人说,被取掉胆的蟒蛇今后见到捕蛇者,很远便侧着身子露出侧面的刀疤,表明自己已经没有胆囊,以摆脱再吃一刀之苦。有人说,蟒蛇很难死,割掉胆囊后仍旧能够活上三年,这种说法不知是不是可靠。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上述文字作了小议,说:“南人嗜蛇,至于发穴搜取,能容蚺之再活露腹否?”  这一质疑并非毫无道理。但综观全文,笔者以为这一担心是多余的。光从送官取胆这一过程,就可看出养蛇户为了让蛇尽量少受损伤,他们始终对蛇小心翼翼、珍之宝之的。其目的还是为了将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尽快让蛇康复,能够再多活几年。因此,他们抬回去后也决不会随便乱放,当必选择良好的栖息环境,并派专人守护。  取过胆的蟒蛇能存活下来,这是肯定无疑的,这从现今养蛇的做法提出反证。有些人因病向养蛇场求取蛇胆时,养蛇人员应病人之急就临时从活蛇身上取胆交给对方。或许因当时疏忽未即时将取过胆的蛇单独放开,后来难以区别哪条蛇取过胆了。原来,一般的蛇个儿小,因此刀口也小,很易愈合,而胆囊大似鸭蛋的蟒蛇非得缝上多针才可愈合。  这儿,涉及到一个关键的问题:养蛇户为什么如此善待这些取胆的蟒蛇,让它们能多活上几年呢?看来,这里面大有文章。但是,何以传世的古文献都未见只言片语,难道是当时的养蛇户作为职业秘密故意不传,或是文献在流传过程中灭失了呢?笔者以为,养蛇户之所以对这些取胆的蛇珍之宝之,是将它们用于繁衍后代的。之所以作此猜测性的判定,是基于包括蛇等多种学科的知识,陈过于下。  凡取胆的蛇均是年富力壮的蛇,因为这样的蛇胆囊大胆汁充实。可是一蛇仅有一胆,即使再多的蟒蛇,取出的无数个大似鸭蛋的胆囊堆成一座小山,一经晒干也就没有多少。装在袋中随手一提就可拎得的东西罢了。既已作为地方的“土贡”,每次取胆还非得把年龄及格的蟒蛇的胆每次都取个精光。  养蛇户这时自然会想到自行繁殖从幼蛇养起的问题。这就得有一批公蛇和母蛇。他们当然知道种蛇应该有胆囊,可是那些有生殖能力的蛇均被取掉胆囊了,而且发现取过胆的蛇居然好端端地活了下来,后来发现就是这些取过胆的蛇竟然能交配,母蛇照常能够产卵。于是,这一新的循环就开始了。  或许,取胆时对刀口的缝合问题处理失当,曾发生刀口愈合不良甚至溃烂致死的事,后来群策群力,搞得更为周备。  唐代张■著述的隋唐朝野遗闻《朝野佥载》,他在岭南生活过,其中就有一条是讲蟒蛇取胆的,被辑入北宋李防著的《太平广记》中。录于下:“泉建州进蚺蛇胆。五月五日时取胆,两柱相去五六尺,以杖于腹下来去扣之,胆即聚,以刀封取,药封放之,不死,复更取,看肋下有痕。”  看来,当时皇宫对蟒蛇胆的需索量很大,印证刘恂文,除取胆期定在五月五日相同外,这里不是雷州而是泉建州,取胆前还行“聚胆”手法。张■条目有一点很值得注意,它取出“药封放之”。由于张■条的文字原本过于荀略,疑完整的意思应作“以线缝合创口,药封放之”。这样才符合实际。否则,一道让鸭蛋大小的蛇胆可以通过的较宽刀口,光用药封仍难愈合起来。“药封”之药为何,文中虽未点出,揣测当为消炎杀菌之类的药物,这在中医药宝库中多的是。看来,当时取胆的蟒蛇养蛇户对取过胆的养护士作均甚倾注心力的。该条文字的结尾也如刘恂一样点出:取过胆的蛇不会死,下次再取胆时见到有刀痕的蛇就放掉。  讲到这儿,或许有人会心急地提出:胆囊是消化时排胆汁到十二指肠中,管消化脂肪用的,没有胆囊排放胆汁蟒蛇怎么能活,尤其蟒蛇是一种食肉动物?再则,它们没有了胆囊,仍无碍于繁殖吗?  确实,胆囊中的胆汁在脂肪消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食物经过十二脂肠时,通过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会分泌大量的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的张力性收缩,于是胆囊中浓缩的胆汁就流入十二指肠去参与脂肪的消化。但是,胆囊的胆汁却是肝脏分泌的,肝脏每天要分泌大量的胆汁,一部分进入胆囊,胆囊将胆汁贮藏和浓缩,而其余的直接进入十二指肠。  前面在引述刘恂《岭表录异·蚺蛇胆》时,有以下文字:“……剖出肝胆,胆状若鸭子大,切取之,复内肝腹中……”,为什么取胆时将肝也带出来了呢?原来,肝有一条名叫肝管的细长管子,自肝脏向后延伸向胆囊,并与胆囊的胆囊管会合成胆总管,胆总管穿过胰脏开口于十二指肠前部。养蛇户在切下胆囊时,他会只切断胆囊的胆囊管而取出胆,可是绝不会去损伤肝脏那条细长的肝管。这样,当肝脏送回腹腔后分泌的胆汁仍能通畅地由肝管送到十二指肠。  当时唐朝养蛇户在饲养取掉胆囊的蟒蛇时,观察后发现了些什么情况,因无资料流传下来,不得而知。但人类因患胆囊结石等疾病,行外科手术而切除胆囊的已有百年历史,对蟒蛇取胆后的消化情况也可作一类比。这是一种痛苦小而手术后恢复快的成功技术。  当病人的胆囊切除后,起初,尽管肝脏分泌的胆汁可通过肝管输入十二指肠;但是,这些胆汁是未经以往那样经胆囊浓缩过的,以致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有的病人会出现轻度腹泻或大便次数增加,这时调节饮食并服用消炎利胆药物,便可预防不良症状。及至一些时日后,病人的胆管会出现代谢性扩张,消化功能逐渐得到调节和补偿,几乎无异于常人了。  取过胆的蟒蛇,从唐代存世的文献均明确地表明均可以存活下来。那么,这些年轻力壮的蟒蛇是否可以胜任繁衍后代的任务呢?应该是可行的!因为从切除胆囊的病人而言,当其病愈,不但饮食起居如同常人,连性欲和性生活也和常人无异。由此推论,这些取过胆的蟒蛇,日后理应也能正常发情、交配、繁殖的。  蛇场里有了越来越多取过胆的蟒蛇,所幸是它们均能交配繁殖,从而这儿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子子孙孙呈现一派生气。由于养蛇户沾替官府办事的光,犹如清朝时的红顶商人,经济上物资上得到支持,所以办起事来也顺风顺水。由于后来唐末面临改朝换代的动乱,具体资料早已无从查考。  不过,根据岭南是蟒的原产地之一,当年养蛇户对蟒的生物学知识等的掌握,不难作出符合其当年实际的推测。  当年的养蛇户,与其说是建个养蟒场,不如说是将蟒蛇的家园进行扩充。因为这里原来就是地处旷远人迹罕现的山林,为蟒蛇的世袭之地,蟒爱攀林戏嬉;周边有几处水面,蟒蛇常来此饮水泡浴;蛇洞是蟒蛇的住处,由于养蛇户又从远处引入了不少蛇,所以又开挖了一批蛇洞。蟒蛇的繁殖是卵生,每条母蛇一次可产十几枚至三十几枚,甚至约百枚卵,母蛇守护着卵直至幼蛇出世。  在这儿,尽管原来也有些可供蛇食用的动物,可由于蛇丁口激增远难满足需求,周边又有栅栏圈住蛇无法到远处觅食,势必会出现大蛇吃小蛇的事。养蛇户对蟒的食谱早已了解,因为从野外观察中早已有了认识,但从市场上易于采购或自行繁养着眼,就投给鸡、兔等等小动物,偶尔也给予鸟、蛇、蛙等。费心的是幼蟒蛇刚出世时,为了投喂幼蛇吞得下的小动物,张罗上得费心机。  正因这儿原来就是蟒蛇的故居,因此它们均以主人自居,饮食起居上均无陌生感,不存在人工环境中养殖时会出现拒食等现象。

媒体关注与评论

  《蛇国探秘》写得颇有情趣,科学趣谈、历史掌故、风俗逸闻、民间故事。特别是世界各地有关蛇的新闻,增强了本书的这一特点。在叙述科学道理的同时,作者将科学知识通俗化,插进生动的描绘和有趣的比喻,这种文学手段的运用使作品叙述的事物更加清晰,增强了形象的魅力。  ——著名科普作家 刘兴诗  民间有“毒蛇越小越毒”之类的说法,为了检验这一说法的科学性,作者甘愿被刚孵出壳的小毒蛇咬上几口;伤口仅仅稍微红肿的事实,说明刚出壳的小蛇的确能咬人,但是它的毒液是随着它的成长而逐渐增强浓度的,小毒蛇的毒性不是特别厉害……这样的故事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作者对于科学的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著名科普作家 朱恒足


编辑推荐

  《蛇国探秘(典藏版)》获奖记录:2002年,在广州市科普作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广州市首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该书获得一等奖。2004年,在广东省首届优秀科普作品评选中,该书荣获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  在地球上,生活着一群另类。它们虽然无足,却能“行走”,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们便是有着让人害怕,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动物——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鼎力推荐:科普经典成都宝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蛇国探秘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