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清华名流

何威 许晨亮编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2-6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何威 许晨亮编著  

页数:

324  

字数:

200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在旁人眼中,清华似乎是个枯燥而缺乏浪漫、实干而不谈幻想的地方。然而在古老而严肃的外表下,这里总是涌动着汹涌暗流,九十年来积淀的丰厚底蕴和年年流动的青春才俊,让想象所及的每片天地都成为自己梦想的延伸。梦想,就像风一样无形无质,没有人能定义,清华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但他们知道,可以努力去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本书分为四篇,介绍了名师篇、才子篇、栋梁篇、新潮篇等内容。

书籍目录

一:名师篇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金岳霖朱自清二:才子篇吴宓闻一多曹禺钱钟书梁思成潘光旦三:栋梁篇叶企孙王淦昌华罗庚邓稼先杨振宁附录:新潮篇清华园里的创业之梦清华园里的音乐精灵

章节摘录

书摘  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由来  梁启超早在1914年即与清华建立了联系。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根据他在1914年的一次讲演的内容制定的,沿至今日,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人。1922年起,他正式就聘为清华讲师;1925年起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是有名的“四大导师”之一。甚至可以说,清华有今日之辉煌,梁启超最初的心血居功至伟。  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来源于《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914年冬,梁启超至清华讲演,讲题为《君子》,即以此二卦辞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  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强毅,虽遇颠沛流离,不屈不挠;若或见利而进,知难而退,非大有为者之事,何足取焉。人之生世,犹舟之航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而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宽厚犹大地之博,无所不载。君子责已甚厚,责人甚轻。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盖惟有容人之量,处世接物,坦然无所介蒂,然后得以膺重任;当其名高任重,气度雍容,望之俨然,即之温然,此其所以为厚也,其所以为君子也。  梁启超又引申勉励清华学生:“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虽然,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设或不慎坏习,惯之传行,急如暴雨,则大事偾矣。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则民国幸甚矣!”  这次讲演后,清华即以此八字为校训,作图制徽,永久流传。而每个清华人都对这八个字铭记不忘。  就是这样的“纯粹国货式老先生”,却得到了下至普通学生,上至大师鸿儒的尊敬和推崇。当时的清华文学院长冯友兰,学问不可谓不深,学术地位不可谓不尊,在清华也历任系主任、文学院长、代理校长等职务。但每回上《中国哲学史》课的时候,总有人看见冯友兰十分恭敬地跟着陈寅恪先生从教员休息室里出来,边走边听陈的讲话,直至教室门口,才对陈寅恪深鞠一躬,然后离开。“这个现象固然很使我们感觉到冯先生的谦虚有礼,但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陈先生的实在伟大。”  而素以学识渊博、中西融通而著称的吴宓,与寅恪可谓是一生的挚交。但他同时也把寅恪视为自己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发自内心地说过这样的话:“始宓于民国八年,在美国哈佛得识寅恪。当时既惊其博学,而服其卓识,驰书国内诸友,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今时越十五六载,行历三洲,广交当世之士,吾仍坚持此言,且喜众人之同于吾言。寅恪虽系吾友,而实为吾师。”  在30到40年代的中国学术界,特别是文史学界,一直有所谓的“土产学者”和“出洋学者”的流派之争,前者说后者不了解中国自己的传统,处处隔靴搔痒;后者则批评前者方法陈旧,工具不够。但这两类学人对于陈寅恪先生却是衷心地一致推崇。因为他对于旧学有家传的渊源,而且多年深湛的功夫让他能深深了解中国学术的传统精神;另一方面,对西洋新观点、科学方法和工具,陈先生同样造诣极深。单以语言为例子,他通晓或了解的不下二三十种之多,英、法、德、俄、日……等主要文字自然不在话下,而蒙古文、满文、阿拉伯文、印度梵文、巴利文、突厥文、波斯文、暹罗文、希腊文、匈牙利文、土耳其文……甚至许多中亚细亚现存的或者已死亡的文字,他都通晓。这些语言工具帮助他解决别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发现别人所未能发现的历史真象。在国学方面,一般人能背诵四书五经就算不错了,而寅恪却能背诵十三经,而且对每字每句“必求正解”,可谓烂熟于胸。他手头经常翻阅的,则是《皇清经解》《续皇清经解》等大部头。  关于陈寅恪的学术成就和治学道路,他的老同学兼表亲俞大维曾作过一个概略的分析,大意是:从开始读书到第一次回国止,陈寅恪主要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文字(他认为这是治学的基本工具)上。他常说:“读书须先识字”,因而他幼年时对于《说文》与高邮王氏父子的“训诂”之学,曾下过一番苦功。在国外留学期间曾随Lanman学习梵文及巴利文二年,在柏林大学时又随Luecler学习梵文及巴利文近五年。回国后,又在北平与钢和泰教授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故他的梵文和巴利文都有很高造诣。陈寅恪一生治学研究的重心是国史,对于史,他无书不读,而且特别注重各史中的志书。对各种会要他也甚重视,尤重《五代会要》。他也重视《三通》,《三通》序文他都能背诵。其他杂史,他也看得很多。他特别注重史识,他常说:“在史中求史识,目的是在历史中寻求历史的教训。”因此凡中国历代兴亡的原因,中国与边疆民族的关系,历代典章制度的嬗变,社会风俗,国计民生,一般经济变动的因果,以及中国文化长久留存的原因,等等,都是他研究的题目。对于许多文史古籍,他都作了分析研究,而且提出自己的评价。例如他以为《诗经》、《尚书》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古文《尚书》绝非一人可杜撰,大致是根据秦火之后所传零星断简,采取有关《尚书》部分编纂而成,不可武断地说它是全部杜撰。他认为,《礼记》是儒家杂凑之学,但包含儒家最精辟的理论,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经解》、《乐记》、《坊记》等,不但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最精彩的作品。他喜欢《孟子》的文章,但《孟子》里提到的典章制度的部分,及有关历史的议论,则认为多不可靠。  陈寅恪具有很通达的历史观。他说:“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重要者。”陈寅恪治学关注面很广,宗教、史学、语言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字学等他均有独到的研究或著述;而尤以中古史之研究闻名于中外,他生命的后期,不幸由于目盲和其他变故,所以大大影响了他的著述和研究,否则无疑将为中外学术界留下更加丰富的学术遗产。他生平著作(包括油印本及抄本在内)一百余种,其中专著九种,即《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秦妇吟校笺》、《论再生缘》、《历史研究》、《述东晋王尊的功业》、《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后条》及《元白诗笺证论稿》等。其他论文主要刊登在《史语所集刊》、《清华学报》、《国学论丛》、《北平图书馆馆刊》等刊物上。  到了清华后他成为大学老师,但他优秀的作风仍然一如既往。他上课时总是令学生当堂讲解,定期举行考试,以检查同学学习质量。他讲《宋词》课,细心地逐句逐字讲解,根究用词用事的来历。他讲《中国文学史》,坚持让学生定期交读书报告,并且能仔细对每一篇进行批改。有的学生一年中就写了十几个报告,有的长达100页左右。他甚至还要定时检查学生的笔记。有一年,他开的一门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一两个人选课,但他仍然按时来上课,从不借故缺席。  而为了教学需要,朱自清把绝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来从事学术研究,又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自清先生之子朱乔森在半个世纪后评价当年朱自清“有一种不甘落后的‘青春精神’”。朱自清总能从这位或那位学者身上找出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己大大提高一步。他当年的日记表明:他很少因自己在某个方面超铡⑿瞧谑保加貌,而总觉得自己在这方面不如甲,在那方面不如乙,在另方面又不如丙。表面看来这似乎是自卑,而实际是对自己的永不满足。因为他在看到不足后对自己提出了极严格的要求:制定了一个又一个读书计划,阅读、摘记了大量古代和现代、中文和外文书籍,而且同研究、授课、出成果紧密结合。从抗战到逝世,是他身体最坏的时期,但却是他无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上,还是文学创作上,出成果最多的时期。他所讲授的许多课程都是“着力甚勤”研究之后所开出的。仅从《中国文学史讲稿提要》所征引的典籍的广泛性,我们就不难看到他下了多么大、多么深的功夫。学术和文学方面,连同和叶圣陶合著的三本,他一共出了十本书,另外还写了七八十篇文章,其中《经典常谈》、《诗言志辨》等书,都是深具功力的。  朱自清除去在学术上竭力培养人才外,对青年人也一向备加爱护和关怀。吴晗先生曾在文章中回忆起这样的事情:有一回他系里两个学生打架,一个是民主青年同盟的,一个是国民党三青团的,打架的原因当然是政治性的,朱先生怕民青这位同学吃亏,背地里劝他要忍让一点;吴晗得知此事,写了封信给朱先生请他考虑政治上究竟谁对谁不对,大概口气尖锐了些,第二天朱自清就非常严肃认真地向他说明自己的用意,正如同春秋责备贤者一样,他说进步学生,目的是为了保护他。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万余学生游行示威,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华北,要求停止内战、共同对外,爆发了震动全国的“一二九”爱国运动。16日,三万多学生举行了更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华北自治,争取民族解放”。朱自清本是受命去劝阻学生的,却毅然跟学生们一道参加了游行,同军警的大刀、水龙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他认定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正义的,虽然很担心他们流血,但仍真诚地支持了他们。不久,国民党军警特务到清华搜捕,韦君宜等6名同学一整天躲在朱自清家中。后来在抗战前后,他曾多次在家中掩护进步学生和革命志士。  又比如1936年11月,抗战中绥远和察东一带驻军从日军手中一举收复了百灵庙和大庙等地,北平学联组织了大规模的援绥运动,而朱自清成为了清华与燕京师生代表组成的联合赴绥服务团中的教师代表。他冒着风雪严寒,随团前往进行慰问活动。途中他结识了一位爱国青年——范长江。后来他回家之后就对家人说:“……他很有见解,中国要强起来,就要依靠这样的青年。这样的青年才是真正有作为的青年。”朱自清这种发自内心对青年人的情感,或许才是他数十年如一日辛苦育才、桃李遍天下的内在原因吧。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一人有一个梦想,青春年少时的理想或许不免轻狂,然而没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志向,又怎能有朝一日乘风而起?自处清华园中,这种理想显得更加高远又多添一份执重。高远不是因为清华的光环,而是因为的确有更上一层楼的眼界,有更多机会在前方等待。


编辑推荐

  一人有一个梦想,青春年少时的理想或许不免轻狂,然而没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志向,又怎能有朝一日乘风而起?自处清华园中,这种理想显得更加高远又多添一份执重。高远不是因为清华的光环,而是因为的确有更上一层楼的眼界,有更多机会在前方等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清华名流 PDF格式下载



那个时代的人,都有着对事业执着的精神,都是求真务实的人!!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