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西州月

王跃文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王跃文  

页数:

315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这是王跃文诸多作品中艺术韵味最为醇厚的一部官场小说,故事围绕着主人翁关隐达的宦海沉浮而展开叙述了关隐达这样一位秘书出身,拥有独特背景的中国官员的官场沉浮,秘书出身在中国官员中有“很大的市场”……关隐达原本是地委书记陶凡的秘书,自从娶了陶凡的独生女儿后便官运亨通,可是老岳父退休后仕途却每况愈下,可见其兴衰面改并不取决于他个人的能力。可谓之成也陶凡,败也陶凡。《西州月》演绎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着力揭示左右官员命运的潜规则,叙事结构看似松散,实则一气呵成。

作者简介

  王跃文,湖南溆浦县城人。曾在政府机关工作多年,现服务于湖南省作家协会。客居长沙。著有长篇小说《国画》、《梅次故事》、《亡魂鸟》、《朝夕之间》、《龙票》及小说集《王跃文作品精选》、《没这回事》等。曾获多种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一二三四五……六十四

章节摘录

  关隐达从地委大院里走过,忽听身后有人议论:“秘书是最容易学坏的。”  他顿时两耳发热,不敢回头。不知这话是谁说的?最近陶凡刚出任西州地委书记,关隐达走出去就显眼多了。他跟陶凡当秘书已快三年了,原先认识他的人却并不多。  六年前,大学毕业临分配,系主任王教授告诉关隐达,省委组织部来选人,看中他了。  关隐达问是去干什么?王教授说上面要笔杆子。王教授并没有替自己卖人情的意思,只是告诉他进了官场,该如何如何。王教授说最要紧的,是要去掉你身上的诗人气质。上面看中你,就因为你发表过作品。但人家是要你去写官样文章,不是要你去写诗。关隐达虽是懵懂,却也知道进官场只怕是他最好的去向。只是不太明白,诗与官场那么不相融。古时的官员们可都会吟诗作赋,风雅得很啊。  六年间,关隐达见识了不少。他眼看着地委秘书长张兆林三七开的小分头慢慢梳成了大背头,就成了地委副书记。副秘书长吴明贤的头发越来越稀疏,最后秃了顶,就熬成了地委秘书长。而原任地委书记伍子全,本是腰板挺直,红光满面,退下来没多久,就腰躬背驼,鸡皮鹤发了。关隐达自己呢?先几年不怎么走运,有人背地里叫他书呆子。自从跟了陶凡当秘书,什么都顺畅了。但是,他再也做不了诗人了。如果不是同学们聚会时偶然说起,没谁会想到这位过分老成的年轻人曾经是个诗人。  秘书的确是最容易学坏的!关隐达听谁在背后议论秘书,并不生气,只是没来由地脸红。似乎人家透过他的背膛,看出他身上的某些坏来。尽管他并不觉得自己哪里坏。他后来老琢磨那句话,越想越有道理。当了秘书,身边围着转的人就多起来。有下面部门和县市的头头,有企业老板,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些人贴着你,哄着你,给你些小便宜,心里不一定就把你当回事。你自己一不小心,就忘乎所以起来,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还有个意思,他只能闷在心里想想,万万不可说出来。他想当秘书的假如跟随的领导是个混蛋,见到的就尽是些蝇营狗苟的事,要保证不学坏就更难了。据说美国民间流行一句话:总统是靠不住的。关隐达套用这句话,暗自交待自己:领导是靠不住的。  不过这话最多只是关隐达私下里的幽默。别人并不这么看。有种奇怪的病毒,叫做个人崇拜,无时无刻不在空气中弥漫。官场的人们很容易感染上这种病毒,他们眼睛就开始发花,产生种种奇异的幻像,误认上司为神人。陶凡任地委书记后第三天,就在县处以上干部大会上作了个报告。题目听上去很大气,有毛泽东风格,叫《形势与展望》。他没叫秘书班子起草讲稿,自己随口讲来。整整讲了一个半小时,下面掌声不断。事后地委办又把陶凡的讲话录音整理了,发表在地委《内参》上。陶凡做报告的功夫了得,干部直说他是西州迄今最有水平的地委书记。 不知不觉间,上面说到的那种奇怪病毒便在西州官场悄悄漫延开了。只是谁也没有察觉,陶凡自己更不在意。  起初总有那么些人,见着关隐达,就说他人好,不像张兆林的秘书孟维周,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是谁。关隐达记住有句俗话:不是是非人,不听是非话。他就说小孟其实人也不错的。慢慢的就没有谁在他面前说孟维周的坏话了。关隐达不同别人说人是人非的,那样既有失厚道,又免不了会惹麻烦。再说了,在他面前说孟维周如何如何的人,背过头去会不会又说他关隐达呢?当秘书的,千百双眼睛盯着,总会让人盯出些毛病来。孟维周才从大学毕业,就车前马后地跟着张兆林跑,难免有些少年得志的意思。有人看不惯,孟维周就成了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了。不过在关隐达面前,孟维周还是很有分寸,言必称关兄。毕竟关隐达是地委书记的秘书,而孟维周只是副书记的秘书。  西州的老百姓说,从去年冬上开始,就尽是些怪事儿。都腊月底了,天还冷不下来。年轻姑娘高兴,可以穿裙子。老年人看着摇头,说如今年轻人,什么都不懂,只顾着玩,眼看着灾年要来,还蒙在鼓里。黎南县修公路,黎阳山先天挖开了,一夜间又合上了。老百姓急了,说是修公路惊动了龙脉。上面派地质队的来看了,说是自然现象,没什么了不起的。但还是有人不信,硬说要天下大乱了。又老是打雷。雷打冬,牛栏空。冬雷是凶兆,明年不会好过的。  老百姓关心的事,官场却不会在意。官场对气候的变化越来越麻木,热有空调,冷有暖气。官人们甚至对季节的变化也很漠然,农民春种秋收,自己忙去,用不着官员们瞎操心。他们便放心落意想些大事儿。  今年开春以来,西州官场最大的事就是地委头头儿换了人。老百姓正关心着种种凶险的异兆,官场却在关心地委人事变动。各种神秘的小道消息如水之东逝,不舍昼夜。好多种人事方案在流言中渐渐形成了。喜欢议论官场人事的,满脑子只有官场,可他们的表情通常是毫不在乎。有点儿像人们谈论电视剧角色,谁演唐僧更合适,孙悟空可以尝试换换人。看上去似乎事不关己,其实他们眼睁睁盯着官场人脉,巴望着新上来的官儿同自己沾着点儿什么,同学也好,老乡也好,战友也好。哪怕新任领导只同自己同姓,或是偶然间同自己打过照面,他们也会莫名其妙地兴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诗人秉赋的关隐达因为当了领导秘书而仕途顺利,但瞬息万变的权力结构和人脉关系很快让他陷入困厄。曾经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书生本色,恰恰成了他厕身官场的最大障碍。他本已前程黯淡,却阴差阳错地当了县长,又糊里糊涂地做了县委书记,最后莫名其妙地成了西州市市长。蓦然回首,不管他如何想恪守读书人的本分,他身上可贵的文人情怀正慢慢地被淘洗掉了。小说叙写的是令人叹惋的官场人生和官场生态,笔触直逼更为幽秘的人性深处。人格嬗变无声无息,宦海沉浮不由自主,读来感慨百端却无从言说。又由于作品刻画了人物的迷惘与挣扎,选择与坚持,全书始终显示了良知的在场。本书笔法从容蕴藉,冷峻深微,具有醇厚的艺术魅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西州月 PDF格式下载



   明显划分出来的好几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是跨越了好几年,连贯下来,想是离开头已有了几十年的距离。文中写到王洪亮想转去民营企业工作时,想那应是市场经济正刚开头,而又兴旺发展的时期,体制内不少见到有想下海捞金的人。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奔离体制的人越来越多,因而进入体制所需面对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小,简言之当公务员越来越简单。现在却不同了,市场经济发展到如今,各大家雄踞一方,下海并不代表能捞金,反而意味着更多不稳定的因素。相比较,体制内,那些党政单位、一些参照公务员模式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早已摆脱经营困境、发展日益蓬勃的国企,它们稳定的工作环境,舒适的福利待遇,以及有头有脸的社会地位等等,对当代年轻人都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所以当前的国考热也不足为奇了。
   人终究还是得为自己着想着想的,但是,无论是处于哪种工作,如果自己已食得温饱,平时生活也有物怡情,那么,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可以学习王跃文所表达的儒士精神,多为平凡人想想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无论官场职场。
  
  现在我的脾气也愈发温和与懒散。
  
  看职场上,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甚至来之前只是什么导游或宾馆服务员之流居然很吃的开。
  
  有些事情君子不器,但不意味着不被需要,有需要就有市场,就有市场效应。
  
  


  提到王跃文,感觉他脑门上都刻着《国画》两个字,是本禁书,大学刚毕业的时候看的,当时读的精彩其实想想七分懵懂吧,连公务员是什么都还搞不太明白呢。
  
  西州月是这次翻给老爸看,然后自己顺手捡起来看看,大学时候看过一遍,唯一的印象就是关隐达和陶陶的恋情,以及陶凡晚年的凄凉,结果一看之下发现怎么那么多完全没印象的情节,完全一本新书啊……后面才知道是之前的六本中篇合并出来的。
  
  王的官场小说的主角基本都是官场儒士,虽被浸染却依稀保持一颗向善之心,一应人情世故你来我往剑拔弩张都描写的活灵活现,想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隐达算是非常深谙此道的了,但是书中也被人算计了不止一次,被人当枪靶子使过,因为不了解实情犯错误也好几次,但是错了就错了,他也并不为此纠结,有时候甚至将错就错,顺着错误秉着原则一路就那么走下去了。
  
  因此而觉得平时总是苛责自己自怨自艾真是没太大必要。错误已犯,就让它过去,就让它什么也代表不了,什么也证明不了吧。
  
  一颗对人对己都豁达的心,才是最好的。
  


  人人心中都有白鹭——小说《西州月》读后心得
  
  2012-8-22
  
  妙句:
  
  大年三十烧年纸——哄鬼。
  
  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
  
  公开矛盾,不如回避矛盾。
  
  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党校进门树“实事求是”四字,党员:迎着实事求是走去,绕过实事求是而行,背着实事求是学习,离开实事求是工作。
  
  心得:
  
  等级森严,产生幻觉。上级也故意从语言、心理、气场上面给下级和平级制造压力,以维持自己的权威。上级在任时视之如神;在任久了错误和矛盾越积越多,下属即视之半神半魔;下台后即摔下神坛魔坛,贬之抑之,以便新的上级树立新的权威。当事人未必自知,但古今皆然。此正世态炎凉。
  
  为政者,影响仅在任期间的短短时间。浪淘沙,下台后不久,必了无痕迹。当事高层,空留惆怅,仍在新的世界中,即显得格格不入,不合时宜。第一任书记,陈永栋,30年后被视为精神病。陶凡,下台10年后,亦成保守落后形象。为政者的可怜可叹。
  
  官有清浊,但无绝对界线。清者亦必搞权术,否则不能成事,甚至举步维艰,生存都难,谈何令行禁止,施展抱负。浊者亦在表面上维持正义,一来其从属的机构组织自有生命力,有规则,含一定正义色彩,组织要向前,领导者必顺之;二来浊者表面必须维护正义和道德形象,谎言重复多次即近乎真理,有时别人信,有时自己都恍惚信之;三来浊者自青涩中来,人之初皆有善性,青少年时代,多有良知和感动,偶有残存;四来,人皆立体之人,善恶性共生,彼此交错,例如浊者对儿女父母,未必皆浊无清。
  
  官场中,须审大势,顺大潮,控大局。非如此不足生存发展。而具体升迁,讲究天时地利人加能力,四者缺一不可。总的看,偶然因素不少,时哉命也。叹几多才俊,终生郁郁,实乃必然:狼多肉少,僧多粥少,萝卜多坑少,古今中外皆然,此之为命;混沌之中随机事件不穷,自然与社会诸多碰巧,颇多生死荣辱,上帝手中色子决定,此之为运。
  
  中国知识分子从政,更多阻力。不如单纯的政客,了无挂碍,无所顾忌,可放手拼搏。知识越多越多思而懦。
  
  官场要演戏,高官者兼导演之职。话忌直白,否则难成大事,且祸从口出。谋高位者不应与任何同事交朋友,且须时刻设防,只有利益,勿投感情。装糊涂和演戏是基本功。演技有高低之分。模棱两可则左右逢源;不动声色以护己旁观;适当暗示可不留把柄;至于综观全局、见微知著、以退为进、静观其变、扮猪吃虎、回避矛盾、上层路线、形象工程、联络感情、结成联盟、广建人脉、认真站队、巧设陷阱、打压异己、当机立断、勇敢斗争等等,综合运用,不一而足。
  
  上位者均从青涩中来,但必须放弃羞涩甚至必须放弃道德,非至寡廉鲜耻程度不足以心平气和追求权势。上位者不在琐事和业务上耗精力,而致力于“出主意、用干部”。上位者必心狠手毒,勇于决断,无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不轻易得罪人,得罪就得罪到底;不轻易管下属,但说一句算一句;主动选择成为王败为寇的风险性题目;从心底认可“与人斗其乐无穷”和“无毒不丈夫”的理念。不论如何,一将功成万骨枯。
  
  权力场上,只有成败,没有道德。只有势力角逐,没有一团和气。权力场上只有动荡,即使水面暂时平静水底亦时刻暗流涌动,只有相对稳定,没有绝对服从。成事者必须动态平衡中火中取栗。
  
  本文主人公,关隐达,是另一个时代的陶凡,恰如陶凡是另一个时代的陈永栋。后者都能从前者身上看到另一个自己,也都能看到前者的弱点,但都不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关隐达,骨子里是正人君子,可是最终已近半正半邪人物,毕竟官场是染缸。
  
  作者文笔老到,与颜真的《沧浪之水》相比,写实处更多,刻画的人物类型也更多,描人心理,丝丝入扣。《沧浪之水》有点童话色彩,把关键的道理抽出来,夸张地演给你看。《西州月》写实色彩更浓些。
  
  但作者仍有不少理想化的东西,不太现实。如很多代表们居然与组织对抗最终把关隐达推为市长,这显然是作者对关隐达这个人物的偏爱所致,现实生活中,这是不可能的。一来代表们不是理想化的人,做不出上述举动,二来当前体制不可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这差不多算作者的败笔。更写实一点,写关隐达蜕变为另一个池大为厅长,或者干脆写关隐达穷困潦倒一事无成,倒更符合事实的本来面貌,虽然残忍了点。生活本来就是残忍的嘛,理想的东西都是美化过的虚假的东西。
  
  另外,我相信,总有人相对来说,心如止水,如未入仕途的书画家陶凡,如回到家乡写写画画追逐白鹭的关隐达。多数人把权和钱看成值得追求的“白鹭”,但总有人像幼时的关隐达一样,只追逐真正的白鹭。为什么作者没有描写这类人物,可能是不想让“主题思想不集中”吧,官场小说,只说官场。退一步讲,关隐达当上副县长了还不满足,陶凡任地委书记10年仍不满足,这更应该从个人心态上找原因,而别光从体制上找原因。 人心不足,关社会啊政治啊不公啊什么事?
  
  或许,止步官场者,敬官场而远之者,心如止水者,是我的理想化的幻象,是我潜意识进行美化过的虚假的东西。可能,这只不过是我心中的白鹭。
  


  前一段时间闲来无聊,翻了翻王跃文的《西州月》,很是含蓄隽永。本来只是一本官场小说,不过却被自己读出文艺范儿,想到了很多宏大的命题,也算是无心插柳了。
  
  这实在算不上一本精彩的小说,节奏谈不上有多紧凑,情节也是不紧不慢的铺陈开来,典型的王氏风格——不温不火娓娓道来。看了大概三分之一,后来就没有再往下看,说实话看不出太明确的主角。小说也不专注于什么官场的技巧,只是在力求通过一个角度展示一下官场生态。管窥之余,还是有作者的心机和情怀在里面。这和网络小说有着明显不同,网络小说读来似乎很痛快很带劲,但真能让人回味的其实没有什么,充其量是可乐而已,喝完之后只剩一个饱嗝和顶上来的气体;王跃文似乎是一杯淡茶,余香袅袅沁人心脾。更为根本的是,这本书虽然是“官场小说”,但却不是教人做官,事实上是在教人做人,不做好人也别做坏人。曾经也迷恋过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可以看两部,了解一下就可以了,看多了是容易中毒的。王的小说则不需担心这个,毕竟作者还是克制的,对于官场的展示可能并不逼真,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淡漠和审慎实在是一针难得的清凉剂。
  
  《西州月》的主角叫关隐达,隐和达这是一对极富张力乃至完全背道而驰的状态。这和内圣外王还不一样,倒是和“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殊途同归。不过这也许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情愫,在有道无道之间要适时的调整自己。闪转腾挪之间显现的是官场的小智慧和小技巧,但是这种进退之余的考量和抉择才是作者的大情怀,也是中国历代文人最浓郁最鲜明的群体标签。当然关隐达的谐音也很有意思——官瘾大,这个当然是官场小说的设计需要,技巧而已,再说这也是实在的不能再实在的实话了,不管哪朝哪代,凡是当官的谁嫌官小?谁官瘾不大啊?可是主角最后的结局并不甚好,我后来翻了一下结尾,果然是典型的王氏结局啊。在犹疑和无奈中徘徊着,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惆怅。侧眼望去,官场上摸爬滚打的又有几个能够全省而退,至于能够毫无遗憾的退出的就更无异于痴人说梦了。没有遗憾是不可能的,事事如意更是不可能的,有憾而无悔足矣。
  
  看了不少小说,感觉小说和现实最大的差别就是现实往往是平淡的,而小说则力求人物的冲突和节奏的紧凑。小说在有限的篇幅内往往集中大量的故事和矛盾,这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几行字就是一年乃至几年一滑而过,岁月在书中显现不出什么厚度和重量。但是,现实往往是由无数个普通的日日夜夜组成的。正是这些普通的日子对人斗志最具杀伤力,所有的激情都难逃平淡,所有的志向都难免堕落。现实哪有那么的豪情满怀激情似火,平凡的生活才是生活的压倒性多数。这种似水流年无声无息冲洗掉了所有的希冀,回头再看的时候除了惊讶就是无奈。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消磨掉了曾经的激情和热情,我们丧失了曾经的梦想和志向。成熟也好,成长也罢,乃至成功,多么美妙的词语都抵不过彼时回望的无奈。成长最令人恶心的就是我们会变成曾经我们鄙视的那类人,原来我们也会变得这么庸俗这么卑劣,但是这却有各种各样义正词严冠冕堂皇的理由,有各种各样的情非得已身不由己的苦衷。无论最后我们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我们都会变得肮脏,面对别人的艳羡难免会有一丝不安和侥幸。人总是要难以避免的堕落,这个堕落的过程可能是主动的可能是被动的,但无论主动被动,堕落才是难以摆脱的命中注定。至于出污泥而不染的,我到现在都还没见到。书上倒是见过,不过总是心存疑虑,怀疑是经过了某种美化,是某种想象和设计的产物。
  
  平凡的生活里充满了大量的毫无意义,这个问题是自己在准备考研的时候就想到的。无论是考研政治还是英语,乃至专业课,可能都是毫无意义的。无论自己是继续读研还是工作,这些东西基本上都不会再用了。但是为了考研这个阶段性的目的,自己还是不得不在一段时间里集中去复习这些。为了一个阶段性的胜利,我们付出极大的精力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这些可能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无奈,但又是最真实的现实。意义这个词汇在这里已经变成了个极具象征性的词语了,它涵盖了所有的正面积极。意义的背面是生活的百分之九十五,而意义则只占可怜的百分之五。我们面对二者抉择的时候,还是会倾向于百分之五。为了某个有意义的结果,或者说我我们自认为有意义的结果,付出大量心血在毫无意义甚至完全是浪费生命浪费青春的事情上,这到底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无论我们最后是实现了目的还是与之失之交臂,意义已经变成了一个图腾,给这段生活贴上标签。细细想来,生活其实就是这一个个阶段组成,在更大层次上,这一个阶段性的意义又可能会变得幼稚可笑可有可无。这又是另一种辩证法吧。
  
  无可奈何的遗憾,难以避免的堕落,还有毫无意义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们不是生活的全部,但确实是生活的大部。我们接受也好,享受也好,它真真切切的如此存在着,而且还将一如既往的存在下去。


   看完整本书后,我顿时对于官场一种无语,自认为自己可能做不到这样的人,但是可能当事实是这样的时候,又会因为权力而去争取,变的不在是曾经的自己。
   西州月主要是写了一个地方西州的官场,然而一个列子代表着大部分的官场吧。里面的陶凡,关隐达,张兆林,孟围周,舒培达等主要人物。
   人前人后的小人物,官场培养的就是人们表面的圆滑,实际上都是另外一套,等多的是做着表面的功夫,虚的东西,往往都是大家追求的,追求利益的前面,哪条路快,人们就选择了哪一条。


  刚看完西州月,觉得更有韵味,更有感触,人心要向善,不能把它当做官场进阶之器。书中那些尔虞我诈的情节不再重要,我想作者是要教我们上善若水,那种退休后的孤独和悲凉也震动了我,虽然我们还年轻,若是以后有幸踏入仕途,一要向善,二要淡定啊。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人物心里刻画得太细腻,人物的每句话、每个动作都是经过什么熟虑后刻意表现出来,是位心理刻画大师。


  在王跃文的官场文学作品中,《西州月》最具有文学性。《西州月》是作者把《朝夕之间》、《秋风庭院》、《今夕何夕》、《夜郎西》、《夏秋冬》和《结局或开始》六个中篇小说编辑而成的,但小说的内在气脉、情节铺陈、人物呼应等方面因为题材、内容的相互关联却显得浑然天成。
  
  《西州月》以关隐达开始给陶凡当秘书,然后辗转去各县任职,回来任市教委主任,到最后当上市长的从政经历为基本线索,以细腻的笔法描述官场中的人和事,塑造了关隐达、孟维周、王洪亮等性格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了纷繁、复杂甚至黑暗的政治生活中隐含的官文化。小说基本延续了王跃文一贯的写作风格,就是着重表现一种复杂的权力利益关系和个人在追求权力过程中性格的渐变。
  
  作者曾这样谈到官文化:“一种如影随形地潜伏在官场主流文化(儒家文化)之下的现实逻辑和实用规则……是真正左右官场和官人的秘笈……我喜欢跑到后台看别人怎么操纵。糟糕的是我每次跑到后台看看,见到的总是那些伎俩,大不了只是换换演员或道具而已。”作者显然把他的理解倾注进了小说,文本中复杂的权力关系表现为陶凡、张兆林、孟维周、关隐达等人在追求、维持权力过程中彼此间紧张而微妙的关系,看上去似乎没有明争,背地里却始终在暗斗。陶凡显得大气、从容,张兆林表面不动声色实则暗藏机锋,孟维周年纪虽轻城府却很深,关隐达诚实、磊落。虽然作者并没有用惊心动魄、大起大落的腐败情节来显示权力的消极影响,但在其日常生活流式的平稳叙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权力占据了他们生活的重心。
  
  作者以反讽的笔调描写了孟维周的所作所为,这个形象隐含了作者对权力、权术的思考。孟维周之所以参加工作仅仅三年就提了正科级,是因为在他姨父的悉心教导下,对官场规则极为熟练的把握,该说、做什么,什么时候说、做,怎么说、做,都拿捏得极有分寸。在他的人生哲学里,他把一些并不合乎君子之道的手段理解为必要的领导艺术,并认为政治家诚实等于愚蠢,善良等于软弱。他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官场,依靠玩弄权术、溜须拍马最终一路高升、畅通无阻,从县委书记到市委书记只用了短短四年,为此有人说:“都说谁谁爬得快,人家孟书记可不是爬,而是在飞。”他可以出卖朋友,可以把昨天的座上宾转眼就置于死地,显露出一种政客独有的成熟和冷酷。
  
  小说以更多的笔墨写到了权力型知识分子关隐达,虽然他在官场摸爬滚打数载,却始终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和气质。初涉官场的他并不顺利,直到当了市委书记陶凡的秘书后才逐渐进入轨道,凭着出众的才干、高洁的人品以及与陶凡相近的爱好,不但获得了陶凡的认可,也赢得了他女儿的爱情,被提拔为县委副书记。正以为可以步步高升时,却因为岳父陶凡退休后他在各个县被调来调去折腾了八年。为了改变沉浮、徘徊的局面,他通过告密获得了地委书记的信任,才被任命为县委书记。然而由于地委领导的变动,他又离开了这个还没有坐热的位子,调任地区教委主任,一呆又是六年,最后却意外地当选为市长。在关隐达十五六年的从政经历中,他见识了各种诡异的权术,却并没有深陷其中,对于自己仅有的一次告密行为,关隐达有着自己的想法。
  
  “我这么做,在常人看来,的确有些滑头,甚至卑鄙。但官场上的事情,你不能简单地用道德标准来评判。我要摆脱窘境,不这样又能如何?这只能说是策略,当然你说是权术也无妨。”……“你是知道的,我在官场这么多年,算是正派的。我近来反省自己,我也许吃亏就吃在正派。别人弄手脚你不弄,就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当然我不是说今后我就要弄尽手脚,做尽小人。这次我向宋秋山告了密,我也不认为这是在做小人。我怎么不希望,大家都做谦谦君子?你好好工作,有德有才,领导就赏识你,就委你以重任。这样多好!可是搞政治不是拜菩萨,只要有好的愿望就行了。恰恰相反,现在你越是按照正常的思维去为人处世,你越会处处碰壁。你大可以埋怨世道不行了,人们都邪门了。可现实就是现实。你得在现实的基础上想问题,办事情。再正派的人,你要在官场有所作为,想真正为老百姓做些事情,也先得好好地保住自己的位置……”
  
  关隐达的这段话道出了官场升迁制度存在的许多问题,也让我们看到了无法彻底抛弃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他在官场规则面前的郁闷和无奈。他身不由己地去追逐权力,但当关隐达每每被官场纷争搅得疲惫不堪、心生厌倦时,他身上的知识分子气质时常闪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有着传统知识分子良知的人,他内心深处潜存的人文情怀与冷冰冰的官场规则构成的冲突时常折磨着他、影响着他,他无法做到像孟维周那样轻易、迅速地遗弃自己身上的这些气质,这也注定了他无法像孟维周那样在官场如鱼得水、平步青云。当大学生诗人龙飞来给他当秘书时,他心里想到的是又一个诗人死了。作者怀着一种温和、同情的情感塑造着这个人物。
  
   对于小说关隐达意外当上市长的光明结局,作者这样说:“我在关隐达身上寄予颇多……这是一个叫我心头隐隐作痛的人物,就像自己的兄弟,我期盼着他仕途顺畅,然而心里早就知道他的官场命运不会太好。可我最后还是让他有了个看似不错的结局,他意外地被人民代表推上市长位置。我不惜破坏真实逻辑……固执地用所谓艺术真实的经典教义安慰自己,硬着头皮如此写了。我祈望这不仅仅只是艺术真实。”按照真实的生活逻辑,关隐达这个“看似不错的结局”在现实中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不能因为残酷血腥的现实就放弃希望,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寄托。
  
  虽然王跃文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关注人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在新时代背景下把官场文学创作提升了一个高度。除了展现官场众像外,小说对权力体制的质疑和反思显得较为单薄。作者虽然对关隐达的尴尬处境表示了同情,也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氛围,但是作者并没有在文本中提出自己对权力体制改革的期望,他似乎有些沉迷于自己建造的官场世界。虽然关隐达最后在人民的呼声中当上市长算是一个光明结局,但这种结局何尝不是一种廉价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抚慰?反倒削弱了作品的批判意味和艺术价值。
  
  
  


  若干年前似乎在收获上读到过此文。昨日重读,感慨万千。
  作者是梦里人。
  梦是文人的清高,性情刚烈,古道热肠,高山流水,明月松间。
  梦里是一泓清水,墨色宜人,龙飞凤舞,怀素狂草,直抒胸臆。
  梦里是桃林稀疏的花影,是如梦少女在竹影青石之间的回眸。
  梦里是君子相称,少年得志,忘年之交的惬意与默契。
  文人的梦,诗人的浪漫与天真,青年的理想与爱情和古老文化的积淀一道汇成的一个梦。
  它从来就是一个影子;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连同国画一道,作者十年觉一梦,这个千百年来的文人一直在梦着的梦,结合了儒家的政治热忱和道家清高的文化玄道,犹如一曲丝竹管弦乐般不尽的回荡,借着马列主义的人治与市场经济灰色地带而还魂。
  美又如何,女子又如何,才气如何,才干又如何。
  在权利与金钱的博弈与较量中,文化、美与道统只有充当这股政治浊流的见证与悲歌。
  官盼得意,民望发财,在这生死攸关的较量之中,黄土地在默默的崩塌。


  王跃文《西州月》读后感
  
  作者:观察员66
  
   工作后尤其是近年来,读文艺作品少了,多年前读余秋雨的散文,好象《文化苦旅》之后又不行了。两年前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湘行散记》,这次由一个酷爱文学的企业家介绍,知道了王跃文,王先生也是沈从文的老乡,作品就先读了《西州月》。
   不得不说,这部作品深深吸引了我,读到手不释卷,读到精彩处不由拍案叫绝,在作者行云流水般流畅的字里行间,我分明感到了钱钟书式的幽默,看到了一幅幅精妙绝伦的官场百态图,也深深感受到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对中国政治生态,或者说官场文化无声的鞭挞。
   一、作品成功地刻画了关隐达、陶凡、张兆林、孟维周等人物形象,按过去对人物的划分,其中关隐达、陶凡是正面人物,张、孟属于反面人物,但作者笔下的正面人物不是焦裕禄、孔繁森,反面人物倒象胡长清、李嘉廷,所以这些人物就有一种十分逼近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陶凡属于官场上难得一见的为人正派、有魄力、有责任感,并且个人素养也很高的领导干部,在干部和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但即使是这样的干部,他的升迁和后来的不升迁,也不是由于其本人的能力、品行、政绩和威望,而是因为他和省委书记是原来一个化工厂的同事,后来这个省委书记没有升上去,陶凡的仕途也就宣告了终结。张兆林、孟维周等人,则属于中国大多数官僚的类型,有个人抱负没有理想信念,有当官之术无为政之道、之德,对他们来说,升官才是王道,才是硬道理,其他什么国计民生、什么民间疾苦都可以忽略不计,他们热衷于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奔走于自己投靠或准备投靠的头头脑脑的官邸私宅,醉心于包括大款在内的各色把兄弟的效忠运作,尽一切能量将自己或自己小圈子的意志变成“组织”的意志,但悲哀在于,这些本来见不得阳光的手法、技巧,在这个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官场却成了人人都知道但无法明言、也无法反抗的“法则”,有人称之为“潜规则”反映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主人公关隐达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一个人物,在个人品性和为官之道上,他与陶凡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从他身上也折射出中国儒家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但他既然身处官场,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要为政,首先要当上官,那么他只有在既遵循官场现有规则,又坚持自己理想、操守之间保持平衡,在既建立自己的良好口碑,又不过分树敌之间齐头并进,他这样小心翼翼又坚持不懈的做下去,的确是赢得群众和干部的好评和信任,但他又从不跑官,不拜码头,使得“组织”并不认同他,即使高票当选民选县长,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的窘境。倒是一次在他看来没有正义、非正义之分的上层权力斗争中,他自己也有些违心的“告密”行动,瞬间改变了他在那个县里的政治命运。显然,关隐达是作者比较偏爱的一个人物,其实,这个人物的痛苦挣扎,代表了官场里少数有理想、想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心路历程,只是在这样一个象“酱缸文化”的官场里,又有多少人能象关隐达一样坚持下来呢?
   二、作者不是研究政治学或政治体制出身,但对中国现实政治有着敏锐、深刻的洞察力,这部小说,通过不同人物政治命运的浮沉,清晰地展示了中国名义所谓“法治”和实质上的人治之间的内在矛盾。
   如果选举是代表的是民意,是法治,“组织考察”代表党组织的意志,这两者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应该以那一个为准呢?这就提出“法大还是权大”的问题,尤为令人担忧的是,组织如果是尊重民意、是公正的,应当不会出现违背民意的问题,至少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但现在的组织已经不是那么纯粹的组织了,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去海南某政法单位工作,为了入党,写了好多思想汇报材料,人也是公认的乖孩子,好员工,但入党问题就是解决不了,后来别人给他支招,让他多到主管书记那儿跑跑,他就试着去了,后来还单独请这个人吃饭、洗澡,入党问题不久就解决了。事后,他有些恍然大悟地说“唉,我现在才知道,组织就是这个人啊!”在组织日益“这个人”的官场,“这个人”轻则有自己的个人好恶亲疏,重则有自己的核心利益,指望“组织”总和人民一样根本就是个奢望,那些媒体频频曝光的卖官粥爵的案件,不就是很好的说明吗?
   三、这部小说在语言艺术上也是上乘之作,文笔流畅,对官场的辛辣讽刺采取的是十分幽默的笔触,对当代民谣、段子应用自如,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时代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上细致入微,对景物描写自然顺畅,与人物心境紧密契合,比如,描写关隐达对故乡回忆的段落,就是一幅宁静、优美的乡村风情画,令人神往,也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这是一部难得的优秀作品,在思想性也透露出作者对中国传统官僚政治的无奈与愤懑,和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希冀。作者同样表达了对普通民众的深厚感情,用官方爱说的话,就是作品在人民性上也达到了应有的高度,但这次人民再一次与组织观点不一致,官方宁愿高调纪念巴金的去世,还把巴金的所谓“说真话”作为一个看点来宣传,也不会满意王跃文先生的作品,其实,地球人都知道,巴金的所谓“说真话”能和王先生的作品的真实性同日而语吗?
  


  《明月一轮照,人间清明来》
  ——读《西州月》
  
  范典/文
  
  
  要是您没读过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直接读王跃文的书也行,毕竟后者的生活经验与我们贴近,关于官场的事,几百年来都如出一辙,从李宝嘉时代的“蝇营狗苟、迎合、钻营、蒙混、罗掘、倾轧,极尽卑污苟贱之能事”,到而今王跃文时代的趋炎附势、裸体做官、畏罪自杀、“口号格言与唾沫星子齐飞,能干敢干共腐败无耻一色”,历史不是平白无故要一个结果,而是在重复中变本加厉。
  
  蚂蚱般一连串的贪官抓不完,但同样也可见言行一致的清官,在这个善与恶、天堂与地域并存的官场,全凭时刻警醒的头脑,无人能幸免于体制下的运筹帷幄,或当棋手,或作棋子,早已身不由己——而评判一个官员已然不能从政绩或其铁腕作风来片面呈现。王跃文作为当代官场作家第一人,从政经验让他深谙个中要理,一部部映射当下官场的作品,从《梅次故事》、《苍黄》再到《西州月》、《国画》,一次次引起争议,为什么?因为他揭露官场黑暗正是要还民众一个清白,大家看完:哦,比我想象中还要复杂……
  
  《西州月》是由六个中篇小说结合而成,花费作者近七年时间,因内在气脉和故事情节的呼应,他将它们组合成一个长篇。“西州”本无此地名,但架设中国化体制的官场小说,何须真名实姓,它对应每个地区皆可。作者秉承自己的价值论断来设置主人公,将其勾勒得不偏不倚,为官正道,却也有误入歧途之时。
  
  书里讲述关隐达原先为地委书记陶凡的秘书,后成为陶凡的女婿,却因其离休后在政途上得不到升迁,一直平级调动。然而关隐达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以自己曾经的领导陶凡为楷模,正义为官,直至将近退休之际,时来运转当上了市长。连作者也很难舍弃对这个人物的喜爱,宁可违背现实规律而让他最终仕途通达。
  
  按王跃文在《西州月》再版序里所说:“关隐达这个人物,正如他的名字,内在是矛盾和冲突的,包含着隐与达。……达与隐,不可兼得。”这种矛盾在体制下如此显明,要明哲保身,就要作两面派,既要暗藏野心,又不能肆意妄为。这已然与“厚黑学”所指要义不谋而合,李宗吾说:“愚者行而不著,习而不察;黠者阳假仁义之名,阴行厚黑之实。”脸皮又黑又厚又硬之人才能修得正果,这是历史总结而出的经验,但关隐达这个人物虽有其狡黠之处,却未免不合“厚黑”范畴,也只算得上是作者的理想化的产物罢了。
  
  读完此书,印象最深要数这个地级城市政府内部的勾心斗角、权益相争的复杂关系,大至地级领导,小至开车的司机,都为个人位置的晋升不择手段。除了前半部分有将视角转换到新任地委书记张兆林身上外,主要还是围绕陶凡及关隐达展开。这种视角的刻意转换其实是本书由小故事组成的缘故,有些微的不统一,却使故事的阴暗面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同样一个职务,为官者的两种作法也同样得以鲜明对比。
  
  然而,一人掀不起恶浪,单打独斗赢不了权位,官商勾结或官官相护在书里比比皆是,关系网络的层层营建,致使“一圆俱圆,一损俱损”的“结团”现象无处不在,于是“拥”与“护”成为帮派权益相接的粘合力。关隐达在偶然机会里得知以向在远为发起人的帮派之争矛头直指自己上级领导时,连夜赶赴领导家里报信,才得以及早打压阴谋并获晋升——此次案例受害者向在远只好被逼自杀。屡见报端官员自杀事件,老百姓众说纷纭,猜测这又是个政治“牺牲品”,把一群官拉下马不如死一个来得划算。从书中可知,万一棋输一着,将士可能就会被兵卒拖下马,人人都力求爬得高、坐得稳,位低者去贴执权者的金,位高者又千万百计除掉眼中钉,力求“顺者昌逆者亡”——这样看来,连关隐达这样的为官清正者也不能脱俗,但至少他内心深处的道德良知并未死绝,一条人命仍唤起他的自我谴责。他的迫不得已其实与自杀者处境相类,如果处于他这一环节而明知不办,受到祸害的可能就是他。这也正是官场险恶之处:不是要你杀人,而是人要杀你,你不得不自卫反击。
  
  小说中除却讲到官场利害关系外,也有许多官场隐语、俚语、笑话段子,当然也讲到官场附庸风雅的一些情景,居室墙上挂字简书幅,统统与为官者心境相映照,有言不能尽抒,有志不能尽表,只能借由墨宝、诗词来寄寓心中万般感慨。这就构成一幅很有趣的画面:痞味与雅气混同——语言风格的多变,及人物雅俗的共赏,使本书趣味横生同时,保存了一种现象的直观,这种丰富的零碎感来自作者对官场的敏锐捕捉力,他客观呈现了这种现象,然而却是以主人公关隐达的为官价值体系贯穿始末的。作者的笔触也时而柔软,把初恋故事和纯真的友谊作为一种软性的调剂,穿插在官场权益相争之中。虽然小说揭露了丑恶与腐败,但实际上是起警示作用,因而它其实是带着一种是非观来看待政治领域的。结尾作者用了一个善意的讽刺来比喻文人进官场后的现象:又一个诗人死了!极残酷的指出政治不需要感性与柔情,与文学所崇尚的“讲真话”是格格不入的,这也不难推测,作者为何退出官场,而致力于写作了吧。
  
  为官者的清廉明正恰如黑暗笼罩的地域,众所仰赖的一轮明月冉冉上升,照得人间清明湛亮——这便是《西州月》所寓含的意象所在,也是它的柔情所在。
  
  ——已载于《东莞时报》


  对于写字的人来说,能有一本书从大众市场跳脱出来就可以不易,难得的是一而再的精益求精。
  《国画》的标杆已经无人能及,而国画之后的《西州月》《梅次故事》等书,已经使王跃文成为一个符号:对于一个成功的作家来说,名字就是名片。


  对于国内官场,身为平民百姓的我们一直很好奇,而通过阅读此类书,也可从中学会官场甚至职场的一些生存法则,不失为一本好作品


  明月几时有
  
  ——读王跃文《西州月》
  
   由六部中篇连缀而成的《西州月》,偶尔能找到拼合的痕迹,但通篇读来,还是会有种浑然天成的惊喜。正如王跃文在再版序中所言:“我对《西州月》这部小说有些偏爱,它好像自然生成的一种植物”。
  
   我们爱一部文学作品,往往是爱作品中的一个或几个文学形象。每一个文学形象,代表我们的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找不到的,在文学作品中寄予厚望。王老师在再版序中说:“关隐达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形象,他真实地活在众多读者朋友的关切中。”
  
   是的,关隐达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形象了,他的身上寄予了现实中人的理想。当然,这种理想是文学作品要传达给读者的一种温暖和爱。自然倾注了作者太多的心血和情感。
  
   关隐达大学毕业就进入官场,从秘书到市长。许多人以为,圆满也不过如此。但他的圆满只与意外有关。他一次被意外地推到县委书记的位置上,一次又被意外地推到市长的位置上。在意外面前,他只能这样感叹:历史就是这样空灵而抽象,全不在乎你个人的感受是如何的真实而具体。
  
   在关隐达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年轻人纯真的理想和无法突破现实的矛盾与艰难。应该说,我是喜欢关隐达这个人物的,就像喜欢许多好人一样。读《西州月》的某些时候,非常气愤。同事说,这是书生意气。但在王老师的笔下,也有很具幽默和讽刺效应的人物,比如写到王永坦运送化肥下乡的那一节,我就和关隐达一起捧腹大笑了。又如王老师笔下的许多段子一样,在不失幽默的同时,还起到了讽刺作用。下面这则段子,摘自王老师的微博(6月17日),我觉得放在王永坦送化肥下乡那一节,正合时宜——
  
   一位老人在家搞爱国主义教育,指着电视问四岁小孙子:知道那位爷爷是谁吗?小孙子头都没抬就说了:知道,演新闻的。
  
   整部小说中,有两对人物对比,一对是陶凡与关隐达,一对是张兆林与孟维周。在陶凡和关隐达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理想和隐逸,而在张兆林和孟维周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现实与腾达。带着书卷气的文人,一定会喜欢那一对翁婿,而身在仕途的官员,一定会喜欢张孟组合。
  
   我们总是习惯把人物划分为好人和坏人,我们又总是希望好人都能够有好的命运。可这个社会,显然不是这样。
  
   王老师在再版序的最后说——
   很多人建议我继续把他写下去,还嘱咐我给他一个好的命运。这的确是一个叫我心头隐隐作痛的人物,就像自己的亲兄弟。我期盼着他一路走得顺畅,然而心里早就知道他的命运不会太好。他在小说里的结局看似不错,意外地被推上了市长位置。我不惜逃避真实的生活逻辑,固执地用所谓艺术真实来开脱。祈愿这不仅仅是艺术的真实,而是某种意义上的预言。
  
   这段文字很忧伤。忧伤如同读到:又一个诗人死了。
  
  


   不错的语言功底,已经超出了情节的范畴了,在他的官场小说里可谓独树一帜,不过有一个问题始终搞不明白,关隐达,关隐达?官瘾大???
  呵呵


  看了前几章西州月,感觉已经沦为一般的文人对命运无可奈何的不得志小说。没有了《国画》,《梅次故事》里的明争暗斗。看了感觉一般,都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关隐达布知道是不是官瘾大的谐音?看到陶凡退下来以后的心理活动,虽然有点同情。但更多的感觉是没必要。。。


  中国当代小说中篇写的比长篇好
  池莉,钟南山,叶兆言,北村...
  每个人都有几篇响当当的作品
  
  长篇就水一点
  也不是没有好的
  
  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气度上是长篇,容量上却和中篇差不多,《在细雨中呼喊》事实上是4~5篇中篇小说打乱时间顺序的拼盘
  
  贾平凹的长篇倒是真的如她自己所说的混混沌沌的不知何处所始,也不知何处所终,《废都》《白夜》《高老庄》《土门》一气下来,自成一格,《浮躁》当年更是让咱家看的咬牙切齿,拍床而起(咱家都躺在床上看小说),不过《怀念狼》之后老人家就有点神神叨叨起来。《秦腔》口碑不错,但没看过,不好评价。
  
  莫言的长篇《檀香刑》气度不凡,《酒国》最喜欢的还是里面的小短篇,那个小妖精别说多对我的脾胃了,《红高粱家族》也就那么回事,《红树林》这就是莫言的水平???
  
  《西州月》事实上是几个中篇小说连缀到一起的长篇
  几个部分的章法布局都还在
  硬生生合成一个长篇
  就显得结构有些散
  各部分缀连的不够紧密
  
  当然这部小说吸引人的不是结构和文笔
  作者政府部门出身的背景
  为小说的内容的信度提供了保障
  
  自然作者自身的经历和出版的现状
  也使的作者叙事的角度
  走向善意的辩护
  但是修齐治平的儒家精神
  就是我们现世的救赎?
  作者怕是也没有答案的吧
  
  内容不多评价
  值得一看
  对照贾平凹的《浮躁》,纪录片《why democracy》等等
  知道我们的国家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几天看了几本书,王跃文的三部官场小说,《国画》、《梅次故事》和《西州月》。
  前两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可是都已不能再版了,《国画》还成了板上钉钉的禁书。
  第三本也是曾遭过禁的,换了个书名才得以正常出版。
  托南大图书馆的福,里面常会有些打打擦边球的书籍,我才得以偶尔目睹禁书风采。
  
  我不知道人民文学出版社还出版过哪些禁书,不过我想应该是不多的,
  作为国内官方最权威的文学出版社,人文社的政治觉悟应该是很高的,是不会犯路线错误的,
  可是这次它终究还是犯禁了,那么此书的犯禁必然是不比寻常,
  不会是如《废都》般因涉黄,或如《往事并不如烟》般因描写反右而踩线。
  
  此书的被禁,是因为真实。王跃文笔下的官场真实得此书必须被禁。
  捷克前总统哈维尔指出“生活在真实中”(living in truth),
  是粉碎后(later)极权主义统治的必由之路,捷克人民做到了,于是原极权政府瓦解了。
  那么有人害怕真实,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了。
  
  不想多说了,如果有人想看,我介绍一句,《国画》一书被称为跻身官场的教科书。
  我以为就算不入官场,看看也颇多教益,书中所写无非人情世故,
  人生在世,哪里可以躲过人情世故?只不过官场把它极端化典型化罢了。
  文学作品亘古不变的两大主题,除了爱情,就是这人心了。
  
  国中的事情就是这样奇特,一部电影或者书被禁,立马名声大振,这真是绝妙的反讽。
  不过我看此书是不需要以此做噱头来炒作的,单凭真实二字,就足以流传后世。
  当然,如果书中描写的社会现实更加广阔些,笔触更冷静些,爱情描写得更加立体些,
  就可以成为传世佳作了。
  
  巴金文革后一复出就呼吁大家说真话,现在二三十年过去了,
  巴老也已经去世了,不知道他的愿望实现了多少,
  我只知道,太过真实的书都不让出版了。
  
  
  ps:说一点私人的体验。
  王跃文的官场小说其实是叫人向善的,尤其是《西州月》。
  作者是满腔的儒家情怀,虽然现实已是如此的令人失望,
  可行文中,他还是给读者开了一扇向善的天窗,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不过我想作者的苦心是没有多少人会去体会的,
  人们多半把他的书作为官场进阶之器,
  却不知,君子不器。
  


   当关隐达看到了那封信,那封用于揭发地委书记的信的时候,他本能的做出了“抉择”。这位在西州这个地级市官场沉浮了数十载的集合和文气与官气的官员终于在此刻完成了蜕变,“本能”的“生存需求”,让他明白了所谓的道德对“政治家”来说都是幼稚的。极具中国特色的潜规则主导着中国的官场,他明白即使一个真心想要“为民请命”的当世清官也必须先在这个潜规则中左右逢源。
  
   《西州月》整本书叙述了关隐达这样一位秘书出身,拥有独特背景的中国官员的官场沉浮,秘书出身在中国官员中有“很大的市场”,独特背景则在于他由领导的秘书成为了领导的女婿,这样的角色转换带给他政治上的财富,同时也成为了或隐或现的政治包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关隐达在官场中“抑扬顿挫”,柳暗花明。 《西州月》演绎了官场的政治生态,着力揭示左右官员命运的潜规则,叙事结构看似松散,实则一气呵成。
  


《西州月》写的是很不错,个人感觉比《国画》好。


关隐达=官瘾大
作者书中提到过


LS说的是


确实如此,其中的很多情节在王跃文的短篇小说里都出现过,缺乏创新,是自我抄袭啊。真是令人失望。


作者写此书毕竟还略显青涩


首都图书馆里,那本“国画”已被人翻烂。。。


呵呵,南大图书馆里面的破是破了些,不过还能看


我是网上下的··全吗?还是得找书来看才全?


回楼上,肯定全,本来也没啥,这本书写的内容和现在官场比,好像幼稚园


少来吧,这三本市场上都能买到


西州月描述的官场动态,和现实的官场相比,好像幼稚园。


回过头看看自己写的评论,真怀疑是我写的吗%……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