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茨威格作品精选

(奥)斯蒂芬·茨威格|译者:叶廷芳//史行果 长江文艺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长江文艺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译者:叶廷芳//史行果  

页数:

358  

Tag标签:

无  

前言

  1881年11月28日,茨威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当时的维也纳是奥匈帝国的首都,具有千年的历史,欧洲各民族的文化在此和谐地融合于一体,形成独特的维也纳文化。“没有什么地方比在维也纳更容易让人成为一个欧洲人了,我知道,我之所以能够早早学会把欧洲共同联合的理念作为自己心中热爱的最高理想,在某种程度上应该感谢这座城市,早在马可·奥勒留的时代,它就维护着罗马精神,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茨威格在一生当中始终保持着这种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他的宽容、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和平观念扎根在这片孕育他的文化土壤里,并贯穿了他所有作品和一生的经历。  《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创作的最后一篇小说,也是最为有名的反法西斯小说,形象描绘了法西斯主义对人的精神摧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他一些作品,如《看不见的收藏》、《桎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都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揭示了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在《象棋的故事》中,茨威格将主人公的内心微观世界与现实社会强加给他的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纳粹对人的心理摧残为切入点,揭示出心理的虐待是人类暴行中最残忍的一种。  茨威格一向注重刻画“失败者”,因为,他认为,任何一种胜利,都会让一个民族思想麻痹。无论何种权势,都会令人变得冷酷。他有意将胜利的势力与那在心灵深处掀起惊涛骇浪的失败力量对比,那些在激进年代遭到蔑视的弱者,在遭遇失败的时刻,证明自己不仅是唯一能够承受失败的人,而且还能战胜失败。茨威格关注的是失败者的悲剧,在他的中篇小说中,吸引他的始终是命运挫折的主人公;在他的传记作品中,主人公不是在现实中取得胜利的人,而是在道德意义上立于不败之地的人;在诗剧中,他把笔墨都放在历经苦难的人身上,而不是凭借自己的武力和野心为别人带来痛苦的人。这无疑是茨威格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他宁取为道义做牺牲的失败,也不要现实横行的胜利。他最终也选择了这种牺牲,“人类自相残杀带给我的恐惧远甚于死亡带给我自己的恐惧”。这位一生致力于他最热爱的欧洲的和平统一的欧洲人,用死亡拒绝了人类的野蛮。  叶廷芳史行果(执笔)  2007年季秋

内容概要

  本册精选集汇集茨威格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作,读者可从中体会茨威格在回忆中学时代时提到的“心灵的内在理解力”,这种理解力使他成为心理刻画大师,也使他充分理解人性,完美地在作品中表现人性。罗曼·罗兰称茨威格是“灵魂的狩猎者”,他的小说皆为心理描写的杰作,他的三部“链环系列”的小说集分别描写儿童、成年和老年时期,《灼人的秘密》描写了孩童对当时虚伪道德的敏感心理,《热带癫狂症患者》描写了成年人遭遇的激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的主人公则是历经沧桑的人。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这些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主人公在经历意外打击和情欲的冲击下心灵的挣扎和产生的悲剧性的后果。  茨威格尤其善于洞察和表现女性内心世界,《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佳作。高尔基被《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感动得落泪,并说:“您的小说中的人物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您使他们比我耳闻目睹的那些人或国家高尚,更有人胜。这一点特别重要,并再次使我相信,艺术完垒有理由高于现实。”身为一位人道王义作家,茨威格对于弱者和女性充满同情,他笔下的主人公,无论是小偷、有外遇的贵妇、委身于赌徒的女人、痴心妄想的小人物,他都给予他们真诚的谅解,他的笔调是宽容的,他述说着他们的不幸,切着他们的命运。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书籍目录

编者序灼人的秘密猩红热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热带癫狂症患者象棋的故事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拜占庭的陷落滑铁卢的一分钟昨日世界一九一四年战争的最初时日为精神团结而斗争在欧洲的心脏重返奥地利

章节摘录

  灼人的秘密  机车沙哑地吼叫着,塞默林到了。黑色的列车在山上银白色灯光的照耀下停了一分钟,下来几个穿着五颜六色衣服的乘客,又上了几个人。到处是恼人的噪音。接着,前面的机车又沙哑地嘶鸣起来,扯动黑色的车链,嘎嘎地开了过去,冲进隧道的洞口。广漠的景色又纯净地展现出来了,清晰的背景,被湿润的风吹得分外明亮。  下车的人中有一位年轻人,他那考究的衣着,带有天然弹性的步履,给人以好感。他迅速地走在别人前边,叫了一辆去旅馆的马车。马儿不慌不忙地在上坡路上嘚嘚地走着。空气里充满了春意,那只有五、六月才特有的洁白而轻盈的浮云,像穿着白色衣裳的轻佻的小伙子,在蓝色的空中嬉戏奔跑,时而躲藏在高山背后,时而互相拥抱,又再度逃开,有时像手绢似的揉成一团,有时又散成丝片,末了又戏弄地给群山头上戴上白色的帽子。高空中风在奔驰,狂暴不羁地摇动着细长的沐雨的树枝,直摇得各个枝丫咔咔作响,飞落下千百颗晶莹的水滴。有时仿佛从山里飘来清凉的雪芬芳,随后又让人呼吸到一种又甜又冲鼻的气息。空中和地上的一切都在骚动,显得极度的烦躁不宁。马匹轻轻地喘着鼻气,往已是下坡的路上跑去。小铃铛在前边叮叮当当作响。  一到旅馆,这位年轻人就立即跑到旅客登记处,匆匆地稍一浏览,马上就失望了。“干吗我到这里来?”他开始烦躁不安地自忖,“光是在这里的山上呆着,没有社交,这比在办公室还烦人。显然,我来得不是太早就是太晚,我每逢假期,运气总是不好,登记本上没有一个熟悉的名字。哪怕有几个女人在这里也好,那就可以来次小小的、必要时甚至是真挚的调情,而不至于索然寡味地度过这个星期。”这位年轻人是个男爵。


编辑推荐

  《茨威格作品精选(插图本)》是茨威格作品精选集。他,就在你心中最感动的地方,茨威格,一位绝对令你无法平静的人。他有一种力量,逼使你面对自己的内心。在他生前,他已经是世界上“被翻译出版得最多的作家”。这个“格外焦急不耐的人”尽管先我们而去了,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的还将时时产生震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茨威格作品精选 PDF格式下载



  初识茨威格是什么时候呢?应该是来自初中时语文课本中他的一篇作品——《伟大的悲剧》,讲述了南极探险中斯科特一行人的悲壮故事,记得很清楚当时上课时还讨论了很久为什么说是“伟大”的 “悲剧”。作为一篇重点课文,期末复习时就很用心地背了课后题,结果命中考题,语文考出了有史以来百分制的最高分——97。于是这篇文章伴随着光辉的纪录,印刻在了自己的脑海里。
  而后的日子却再也没有机会读到茨威格的作品。初中毕业了,高考也结束了,到了大学,图书馆中几次经过茨威格的专架也没有理会,后来,一个小小的偶然机会,拿起了《茨威格作品精选》。
  茨威格最为成功的便是他创作的众多中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许许多多的作品打动了无数读者,展现了茨威格对题材的深刻挖掘,对人物细腻的描绘,而让我感触最深的则是《感情的混乱》这一篇作品。
  同性恋的讲师,难言之隐的妻子与陷入巨大情感混乱的主人公学生,茨威格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学生极度困惑的内心与情感的起伏。往往一小段的情节经由心理描写的扩展增加到了几页的篇幅,读者也跟随主人公心灵的起伏波动而陷入沉思。
  讲师向学生坦诚了自己的秘密,从此不再见他,熄灭了已燃起的激情,孤独地度过余生;而经历了这段故事的学生也成长起来,多年之后渐渐发觉到了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与爱。
  不长的故事却展示了自身的厚重感,这便是《感情的混乱》所带给我们的内心震动。同时作为小说集的题目,《感情的混乱》还收录了另一个名篇《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丧夫多年的贵妇迷恋上了一个年轻的男子,希望用自己的爱唤醒沉迷于赌博之中的年轻人,却以失败告终。这个差点改变她一生命运的二十四小时成为了她永远难以言说的秘密。看后,我们还是不由得为茨威格对人类内心感情细小波澜的准确捕捉而折服,进而开始思考自我心灵微动的奇妙之处。
  人确实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物质形态,这种复杂源于意识与情感的极度丰富与敏感,细微的外界扰动都会引起巨大的内心变化,继而进一步影响到自身的语言与行为,再加上这一系列反应的不可预知性,于是构成了我们如此无法揣测与度量的人生。
  
  而与茨威格的小说相比,我更喜欢的则是他关于战争的反思作品,如收录在《昨日世界》中的《在欧洲的心脏》,《重返奥地利》等等。
  记得以前知道茨威格是自杀的结局时是很不能理解,仅仅是二战的爆发使他失去了自己的祖国,身处遥远的异乡而陷入孤独痛苦吗?当看到了《昨日世界》后,自己才真正明白到了他的绝望。
  茨威格完完全全地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感受过战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也体会到战争中的残酷无情;见证了以爱国为旗号,群情激昂的盲目,也目睹了战争过后人民疲惫憔悴的神情,他深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苦难。
  于是茨威格始终理智地站在战争的对立面,与欧洲其他那些仍存有宽容与仁慈的朋友们抛掉国别与民族的界限,建立起顽强的人道主义战线。他们拒绝野蛮的杀戮,揭露战争背后人性贪婪的本性,用艺术家们的责任感捍卫人性的光辉。战争结束了,茨威格回到了千疮百孔的祖国,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生活困苦,但他相信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即将到来,可是,他错了。
  战争的阴云又一次笼罩在欧洲大陆,茨威格也又一次亲眼目睹了人类狰狞的面目与暴行的肆虐。愤怒,仇恨,鲜血,死亡,在这又一场席卷世界的浩劫中,茨威格终于失去了一切,祖国,亲人,朋友,以及对人性善良的信仰。
  二战爆发后,茨威格离开了奥地利,辗转流亡到了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在这世界的另一端,平静的生活无法驱散他内心的破败与绝望,战争如轰鸣的机器般,吞噬了鲜活的生命,也碾碎了残存的希望。1941年4月22日,茨威格在寓所与妻子一道服毒自尽。
  
  茨威格在作品中始终以一种宽容和敬意对待着失败者,就像《伟大的悲剧》中遇难的勇士们,《看不见的珍藏》中失明的老者,茨威格相信悲剧中昭显的伟大更动人心魄,那些一时的胜利与荣耀终将散去,而失败者的人格光辉将照亮每个人的内心。
  于是,在面临又一场史无前例的屠杀与毁灭到来前,茨威格没有选择继续残存于世界的一隅。“‘人类自相残杀带给我的恐惧远甚于死亡带给我的恐惧’,这位一生致力于他最热爱的欧洲的和平统一的欧洲人,用死亡拒绝了人类的野蛮”。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