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大唐帝国

宗承灏 长江文艺
出版时间:

2009-11  

出版社:

长江文艺  

作者:

宗承灏  

页数:

288  

Tag标签:

无  

前言

  本来只是一个历史发烧友,业余时间喜欢泡在历史KTV里荒腔走板地吆喝两嗓子。人堆里有人拎着板砖大声起哄,下去吧,下去吧!人堆里也有人捧着鲜花小声嘀咕,没跑调,唱得还挺有味道,继续!前者让我知耻后勇,后者让我无知无畏。  我一直马不停蹄地走在文字的道路上,可大多数时候抒发的都是一些个人的小情绪。如今书要出版了,我才知道自己这次玩过火了。于是使命感、责任感油然而生。这就好像我们平时喜欢泡在KTV唱歌找巨星的感觉,可有一天有人让你去开演唱会,你虽然觉得这事太不靠谱,但还是正儿八经地开始练习海豚音,呼气吸气。到现在我还觉得这本书和你见面,是不靠谱的。但它的确存在,存在即合理。  唐朝,我为什么拿唐朝开唱,因为我觉得唐朝适合我这样的业余歌手在KTV里唱出来。  古语云: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事件的记载都是靠那些史官的笔录而得以传承下来,而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也是在这些史书传记的字里行间中,通过被演绎和粉饰了文字来窥探所谓历史的真实和原委。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安史之乱后的衰落,直至黄巢起义、残唐灭亡为止,风云流转290年。中国历史始终没有跳出这种王朝更替的泥淖,而每个解读历史的人也没有跳出思维惯性的框架。历史是由无数的事件拼凑出来的,有时候是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随着时间的传递,有多少真相就有多少谎言。

内容概要

不一样的唐朝,不一样的历史! 大唐王朝,曾以其恢弘气度和开放胸怀书写了中国历史最为强盛的一页,令无数后人追怀仰慕不已。唐王朝如何崛起于隋末农民战争之中,为何又由强盛转向衰落,最终消亡?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李唐皇室演出了一幕幕怎样的故事?本书以唐朝正史为经、以历史事件(重大政治事件和个人命运)为纬、以“正说”历史为号召、以解说疑案为重点,力求为读者解密历史真相。在表述上,除了侧重历史解释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叙述风格,同时在对史料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另类的解构与重塑。 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有着无数的故事,承载着大唐帝国的沧桑和辉煌。回望大唐,让我们感动和惊奇。 本书从隋朝开始衰亡写起,到大唐高宗封武则天为后止,将隋亡——李渊雄起和李世民横空出世——玄武门之变与太宗登基——贞观之治——武则天封后等大事件以时间为轴线,通过还原历史细节,充分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代。

书籍目录

引子:“飞蛾扑火”的强国梦一、隋失其鹿英雄逐之 【二世魔咒】 【李渊:是庸不是雄】 【长安!长安!】 【李密:人生“三段论”】 【瓦岗英雄TOP4】二、暴力美学 【放鸽子】 【视觉盛宴】三、头号权臣之争 【并不赔钱的裴寂赚了】 【并不文静的刘文静死了】 【冷幽默结局】四、玄武·悬乎? 【皇帝“护犊子”】 【篡改与真相无关】 【谁的剑快谁有理】 【本是同根】 【一箭定格】 【靠人不靠天】五、谁比谁更牛 【拔钉】 【收心】六、砸烂牌坊七、盛世红颜 【母鸡不打鸣】 【夫人不干涉】 【后宫不添乱】八、旧瓶装新酒 【搅屎棍】 【揪辫子】九、干部问题 【老江湖新干部】 【老油条新面孔】十、英雄时代 【“天可汗”撼四方】 【汉藏一家亲】 【最后的战局】 【军事性格】十一、阴谋与阳谋 【龙生九子各不同】 【教育问题很头疼】 【天才白痴梦】 【堕落的天使】 【懂事的孩子】十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十三、乾坤大挪移 【马屁精】 【威风赋】十四、交锋 【有毒的花】 【女人的朝堂】 【最后的权谋】

章节摘录

  一、隋失其鹿英雄逐之  【李渊:是庸不是雄】  太原起兵(现实版)  如果我们单纯地认为太原起兵是因为李渊与宫女传了绯闻,搞了“一夜情”就去造隋炀帝的反,那也就太侮辱自己的智慧了。  如果真这样,这大唐的起源就是一场粉色幽默剧。  所以说这只能是无稽之谈,茶余饭后开心解闷的桥段,你可千万别拿到高知论坛上去显摆了,丢不起那人。  要探求太原起兵真相,我们还要从李渊来到太原以后说起。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任太原留守。  太原这个地方,是个相当妖孽的地方,自古为河东——山西地区的中心。历史上无论上古时代政治中心在中原,还是中古秦汉时期西移关中,以致晚近以来北徙京蓟,它始终处于中央肩背或者说是肘腋位置。  中央在中原,它隔一条黄河;  中央移关中,它还是隔一条黄河;  中央至京蓟,它则隔一座太行山。  也就是说,它一向处于与京蓟相表里相依托、与首都长安共存亡的地位。李渊后来能够在诸多反王中一举成功,与他起兵太原密不可分。作为隋朝的军事重镇,它北据幽州,南临西安、洛阳。而且太原粮草丰足,实在是造反起义募兵退守的绝佳之处。  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个让李渊脑袋大的难题就是,敞开怀抱直面北方的游牧民族,当时最为强盛的当数西突厥。  李渊前往太原赴任,身边只带了二儿子李世民。有人根据这个,推测老李这时候对这个儿子还是偏爱有加的。据说当初李渊听说杨广要派他去山西任职,高兴地屁颠屁颠的,那里是陶唐故国的发祥地,自己又是唐国公。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运,造反已注定,那么上路是必须的。  在去的路上,李渊和李世民父子还有一番心与心的交流。李渊告诉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唐是我们的国家,太原就是我们创家业的地方,今天调我到这个地方开展工作,不是皇帝派我来的,是上天派我来的。  这话明显不是教育自己的儿子如何去忠君爱国的,分明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李渊刚到太原之初,当地的“历山飞”农民起义军正在太原以南几十里处虎视眈眈,上党、西河、京都道路均被断绝。  起义军有几万人,已经占领了西河郡。到任后,李渊率兵进剿,结果带的五六干人马在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被敌人的两万优势兵力包围,差点出不来。好在生了个儿子叫李世民,李世民率领轻骑兵奋勇杀敌,拉弓上弦,弹无虚发,击破了强敌,像拔萝卜似的把李渊从敌人的泥沼里拔出来(“拔高祖于万众之中”)。  太原注定不是一个适合当太平官的地方,而是一个是非之地,是非之地偏偏又来了一个是非之人。  不管李渊愿不愿意,身处此地他都必须要去面对一些必须面对的朋友和敌人,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他真的没有多少猎枪可以拿,兵力有限。虽然他知道在这个乱世之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面对利益,朋友之间有时候翻脸比翻书来得快。此时的他面对的不光有来自隋炀帝的猜疑,农民军的骚扰,还有另外一支强敌——突厥。  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正月,北方突厥来犯,在太原以北的马邑郡(今山西朔县),唐军与突厥展开了一场激战。  到了马邑,李渊与当地太守王仁恭合兵一处,总共还不到五千人马。  这个王仁恭在这个地方吃尽了突厥人的苦头,听说中央派人下来,盼星星盼月亮,结果看见李渊才带了这么点人来,失望之余也就有了绝望之心。  那时候突厥人在边塞像打了鸡血似的,倏忽而来,倏忽而去,摸不准脾性,找不准规律。你以为他要来,可他偏不出现,于是你搂着老婆孩子睡安稳觉吧。  对不起,我来了!砍你个措手不及。  李渊经过审时度势,认为这帮禽蛋的突厥兵没什么可怕。  他对王仁恭说:“突厥人的长处,在于他们熟谙骑射战斗。这些蛮族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本性喜于劫掠,得胜大抢,败也不惭。现在,我们应学习突厥人的战法,以己仿彼,然后找机会给他们以致命性地打击。”  隋军选出精于骑射的兵士两千多人,完全按照突厥兵的习性来训练,来去如风,砍人没商量。  一段时间后,这帮训练有素的“山寨版突厥兵”完全吃透“山寨文化”的精神,比突厥更突厥,比疯更疯。见到真正的突厥小股部队,没等对方反应过来兄弟们抄家伙上去就砍,砍过拍拍屁股走人。喘口气,回头再砍。  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真突厥遇见这些假突厥,心里也发怵。看来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式的“山寨文化”都不容小视。  搞到后来,突厥大部队与隋军相遇,总觉得对方是自己人穿了隋军军装。  他们吃不准是应该上去一顿猛捶,还是转身一顿猛跑。  犹豫之间,对方提着马刀就呼啸着砍过来了。  兄弟,自己人!  小子,砍的就是自己人!  几次折腾下来,突厥兵崩溃了,隋军兴奋了。发展到最后,隋军见到突厥兵人人都想上去撂倒几个方才过瘾(众心乃安,咸思奋击),就连平时胆子最小的士兵,三天不砍翻几个突厥兵就手痒。  见局面稳定住了,李渊就领兵放心地回到太原。  马邑留下了王仁恭等人,突厥兵真是像李渊说的“败也不惭”,这边李渊刚撤走一部分隋军,那边厚着脸皮又贴上来了。  隋炀帝闻讯,下诏派太原副留守高君雅率兵前往马邑,与王仁恭共抵突厥。结果被突厥兵打得满地找黄板牙。  按照隋朝的法律,战败是要受到制裁的,江都(扬州)隋炀帝派人前来,要处决王仁恭,同时也限制了李渊一定的自由。所谓限制自由,就是相当于监管起来。这还不过瘾,隋炀帝在监管前面又加了一条就地免职,等候下一步处理。  下一步,下一步到底是哪一步?李渊也陷入了恐慌,老大,人吓人会吓死人的!  等候是最让人煎熬的一种过程,因为你不知道等候来的最终结果是什么,这就好比是拿一把钝刀子去杀人,让人来得很痛苦不痛快,不痛快往往比死更让人受煎熬。  有爱较真的史学家们这时候站出来为李渊喊冤,说失败的原因是因为高君雅自恃是隋炀帝的亲信,不把李渊放在眼里,不听号令才导致失败的。  当时李渊身边有两个副手,一个是王威,另一个就是高君雅。  这两个人都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亲信。  李渊因此受到羁押,他开始变得抑郁了,他抑郁是因为那个反复无常的皇帝杨广对他失去了信任和耐心。  先前隋炀帝对自己就起过疑心,好奇会害死猫,疑心会害死人。  李渊对李世民说,他担心就此“家破人亡,为英雄笑”。李渊还是很好面子的,他居然这时候想到自己“为英雄笑”。  这是官场混的人的通病,把脸面看得重于一切,而脸面又往往连着屁股下面的座位,位置丢了,那剩下的就只有让人笑的份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就是唐朝,虽然它韵命运不是永远的荣华,我依然将唐朝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因为我相信,永恒的王朝不老!  ——不死鸟(学者博客文字)  《大唐帝国》尉历史的叙述正式而轻松,文字的流畅、故事的生动和见解的独特,让我读来如同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大唐不败(网友,历史学博士)  将唐朝历史以故事的形式加以表达,使那个辉煌时代的人和事获得最恰当的表现;以是真实还是谎言作为探寻历史本身的一种方式,并以人心品味大唐的精彩与辉煌,从而呈现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唐朝。这是我读该书的最直接的感受。  ——唐皇(唐史爱好者)  穿越历史的风口浪尖,大唐帝国的强盛与繁华,厚重和大气,总让后人有着无限的向往。写唐朝的历史就应该用如此的气魄来写它的人与事。在这一点上,《大唐帝国》的作者做得很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大唐帝国的真实气息,这是历史的幸事,更是我们的幸事!  ——李家后生(文史研究者)


编辑推荐

  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  历史本来很精彩,这样写才会更好看  关于历史的感言  历史就是故事会,应该很精彩、很好看。  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看到过去、现在和未来。  历史是活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历史也都是心灵史。  历史关照的是你、我、他。  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和了解一点历史,都可以有自己对历史的感悟。  以人心写历史 用历史悦人心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大唐帝国 PDF格式下载



分析的很精辟


很满意,后又买了几个,给单位买的。送货也很快。


不像一本历史书,读几页就没法看下去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