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决战上高

杜青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9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

杜青  

页数:

360  

字数:

380000  

前言

自序上高会战的写作过程,是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直到7年前,即2005年,我还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战役,至少可以说不大了解这个战役。  这年年底,我进入一家本地报社,开始了作为记者的职业生涯。当年恰好也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了解到我是上高人后,报社领导毫不犹豫地派我回到故乡上高采写抗战专题稿件,理由是我的故乡上高在抗战时期名气不小。那时我模糊地了解到,上高曾经发生过一场中日大战;但我显然从来没有认真调查过那究竟是场什么样的战役。回到故乡,我很规矩地走了记者该走的程序,民政局、老干局几个部门都去摸了底,寻找具有战争记忆的时代老人。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淘汰,我们搜尽名册,只找到了不到10个和抗战挨得上边的老革命;其中在采访过程中,只有那么几个老人能打开话匣子,其他的或是语言不清,或是逻辑混乱,已经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了。采写的稿子,很快就被报社连续几个版面刊载;当时高兴之余,突然又有了点疑惑:报社领导派我回去采写稿件,是因为我的家乡发生过一场中日大战,但我采写的这些稿件都和我的故乡上高搭不上边。老人们参加的不是八路军就是新四军,谈的也都是在广泛的华北或江苏一带的敌后和敌人打游击,而那时的上高属于国统区,老革命们的回忆显然并非报社派我采访的初衷。那时我甚至感觉到,通过规范的程序去采访、寻找发生在上高的中日大战的痕迹,可能只是个奢侈的想法。这年年底,在回农村老家过年的时候,无意中和几个村里的老人聊天,发现他们的记忆深处竟然就藏了几个月来我苦闷而一直无法找到的东西——老人们管那个年代叫“亡国年代”,那个年代我们村和我的故乡发生过很多故事……而我隐约感觉到,这可能正是我要寻找的上高会战。果然,在从上高博物馆搜集到原始资料后,我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了老人们回忆的真实:上高会战那一年,我的家乡杜村赫然便是参加上高会战的重要历史群体57师的师部党部。不仅如此,在我更深入了解后,这才知道我自小听到的外公讲述的故事,原来也和这段历史有着不解的缘分。外公真名叫杜在明,是个普通的国民党老兵。外公无疑是最疼我的长辈之一,解放战争期间,外公在山东一带作战受伤,国民政府将其送往上海治疗,伤好后,天下也变了,外公得以回到故乡。外公经常会在晚上人多的时候眉飞色舞地讲述他的故事,讲述战场上的残酷。外公过世后,我从杜村的其他老人处了解到,上高会战前后,先有57师余(程万)师长的师部、后有58师廖(龄奇)师长的师部曾经驻扎我们杜村,其中57师驻扎的时间超过一年。那时杜村很多青年跟了部队出去,以为师部就在村里,以后随时可以回家,但出去后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外公就是其中一个,他能侥幸熬过抗战、熬过解放战争、熬过漫长的历史,一直到抚养我宠爱我,实属难得。正是因为上述因素,我隐隐感到,如果我不把这个战役写出来,我无颜以对天堂的外公。我要写一本外公的书,不仅是外公的书,更是外公他们这个伟大集体的书!我坚定信心,从此开始搜集与上高会战有关的历史,其中辗转数次请教上高县博物馆的老馆长方向,这个研究上高会战半辈子的老人,每次都对我悉心点拨,把自己对这段历史的所知都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我随后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证工作,在下陂核心阵地一带,采访过新屋村的熊沣生,卢家店屋的卢柳英、卢军成,游家村的卢招财和罗老等;在汗堂探访道陂19集团军总部、无线电班所在地白水田村以及对面的担架兵原址等;后来又在南村(毕家庄)一带探访日军大贺司令部原址等等。数年的资料搜集之后才开始写作,2011年底,这本纪实体的上高会战终于完成,然后经过五轮的修改后,最终成功完稿。值得一提的是,在写这个战役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搜集和整理资料,我发现记载这个战役的不少原始资料或与史料不符,或被完全误解,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写进正文,这里列举一些作个补充。其一是参战地点。首先说日军进入上高的路线和核心战场所在地。在最初的调查中,不少人以为日军是沿湘赣路经泗溪到上高外围的,其实不然;日军在到达高安杨公圩一带时,当时的湘赣路已经被我中国军队完全破坏,他们不得不另辟蹊径,改成从杨公圩以西的高安村前街沿泗溪官桥一带进入上高,这也使得守卫在这里的张灵甫58师防线成为守卫上高第一道防线,而从杨公圩一带一直布防到泗溪乃至上高的余程万57师则没有。至于核心战场,许多人想当然地把镜山当成核心战场,把320国道通过的镜山口、如今烈士陵园所在地当成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更是个谬误。通过研究上高会战作战图以及实地调研我们知道,在上高,初期打得最激烈的是沿泗溪河一线,左翼为58师,右翼为57师;中期战役演变成“工”字形,上面一横是泗溪河,下面一横是石洪桥到下陂桥(现今天主教堂一带)、白茅山(老江专一带)以及东狗脑一带,布局同样是左翼为58师,右翼为57师,我们通常说的镜山口,并非目前通过320国道的那个镜山口,而是天主教堂一带的那个山口。  另外,还有一个新15师45团团长张雅韵牺牲的地点,几乎所有资料都认定是在水口圩,但作者通过查阅资料和现场调查后发现,这个表述是错误的。因为上高除了一个水口圩外,还有一个水口村,其中水口圩在蒙山一带,水口村在野市一带。《上高会战作战详报》上描述:“44团移占筱坑罗……45团团长张雅韵亲临督战……敌四五百,复由江家洲附近向该师西源里指挥所直冲……”筱坑罗、江家洲、西源里都在上高北,也即水口村一带,至此我们确认,资料上的水口圩有误,应该为水口村。另一个是毕家庄和土地庙王,作者一度以为日军大贺师团指挥部就是上高的毕家,后来通过调查才知道,所谓的毕家庄就是上高的南村,这里的村民都姓毕,所以被日军称为毕家庄,至于日我双方经常提的土地庙王,一段时间更以为在高安一带,调查后才发现就在南村村外,另外还有个南茶罗,地名真实称呼为南搓。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其二是参战部队。我们基本上认为,上高会战中国军队参战主力为74军、49军、70军、72军,以及江西保安纵队和第2挺进纵队。但通过调查后我们发现,除了上述参战部队,陆续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部队,比如第三战区直属陆军91军教导团独立营,新3军新12师、60军183师等,这些部队我在正文中提过,因此不作着重介绍。需要着重提一下的是第4军和暂编13师。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的赵子立,和第60军183营营长王光伦在合著的回忆录《上高会战之敌我形势》中透露,当时考虑到日军在湖南一带迟迟没有动作,第九战区在上高会战后期曾派北伐时期的“铁军”第4军从长沙出发,日夜兼程增援上高,以图全歼日军。但由于命令下达太晚,第4军的行军速度虽然很快,然而面对五六百里的行程,等他们赶到时,上高会战早已结束。另外,绝大部分资料里,包括19集团军总部的《上高会战作战详报》提到49军的构成,都是26师、105师和江西本地部队预备第5师,但赵子立和王光伦在《上高会战之敌我形势》中指出,当时49军的构成是26师、105师和史克勤任师长的暂编13师,19集团军在《上高会战作战详报》介绍预备第5师,虽然笔墨不多,但多多少少都指出了预备第5师的部分活动轨迹。而赵子立和王光伦则认为,当时暂编第13师作为49军的预备队,控制在临江以北,在围歼日军时,还由49军军长刘多荃亲自带领,分别由曲江、丰城渡过了赣江,参加对日作战。和赵子立和王光伦表述类似的还有姜克夫,他在所著的《民国军事史》上高会战部分的阐述和两人雷同,遗憾的是,除了这两个资料外,我们再也没发现其他有关暂编13师参加上高会战的痕迹。关于暂编13师和预备第5师哪个是真实的,本人更倾向于19集团军的表述,这不仅因为其更权威,更主要是因为预备第5师在19集团军所著的《上高会战作战详报》以及其他资料中都有该师具体参加的战斗,而暂编13师没人提过他们参加的具体战斗。此外,关于江西保安纵队的构成,陈荣华等人编写的《江西抗日战争史》认为是保1团、保3团、保9团、保11团,但在19集团军《上高会战作战详报》及其他资料中,大多认为该纵队构成为保1团、保3团、保7团、保9团,其中保7团从各大队队长到团长都有详细名单,而在一些战斗中,也不时发现保7团的痕迹。我们由此认为,保1团、保3团、保7团、保9团构成的江西保安纵队是正确的。其三是参战人员。最有争议性的,恐怕就是58师代理师长张灵甫。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张灵甫的名气后来直追其他参战将领,评价他时,经常会有几种极端观点,鉴于本文写的是上高会战,因此仅从上高会战的角度分析张代师长的表现。首先我们要申明一点的是,张灵甫将军在抗战中和日寇作战,杀敌无数,说他是抗日英雄是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过犹不及却非常不妥。如有人在文学作品中描写:“张灵甫以四个团轮流守卫下陂阵地,一个团打疲了,又换另一个团……”将余程万57师守卫上高核心阵地下陂的功劳归结为张副师长及其58师,这显然经不起辩驳,还有所谓的“云头山绝不后退”,同样把本为57师守卫阵地的功劳挪到了张副师长指挥的58师上面,58师在泗溪河防线被突破后确实有少量部队撤退到云头山一带,但守卫这里的部队,主要是57师。另外有不少所谓的史学家认为,张副师长守卫以官桥为中心的泗溪河一带,光初期两个前锋连就迟延了日军一整日,后来又在泗溪河一带坚持了多少天,这些所谓的重大成果被当时的指挥人员忽略了,以致58师和武功状失之交臂,没有和74军其他两个师平起平坐。  这个说法何其荒谬,在看过本书后,读者将很快知道,和日军相持最久的,并非58师,而是70军预备第9师,从上高会战发生的3月14日深夜到会战结束的4月17日,没有哪个部队有这个师参加上高会战的时间长。但这个预备第9师在上高会战期间留下了不少污点,如果按照所谓史学家的标准,那么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应该是预备第9师了,谁说不荒谬呢?更有甚者,认为日军和58师交战后被打怕了,转而进攻泗水右翼57师的阵地,然而有一点他们没想到的是,既然58师打得这么好,日军又不敢打他们,何以最终被日军突破的阵地是58师守卫的塘坎一带阵地,而非57师阵地呢?事实上,因为58师守卫的泗溪河左翼阵地被突破,成为该师参加上高会战的一个污点,当时从74军军部到19集团军总部,乃至最高统帅部,没人否认这点,何以后来能“研究出” 失之交臂的武功状?另外,我们从19集团军《上高会战作战详报》上歼敌数目统计也可以看出端倪:51师伤敌1678人、杀敌1223人;57师伤敌1450人、杀敌1007人;58师伤敌1335人,杀敌907人。58师伤亡敌人数不光排在74军另外两个师的后面,甚至连第26师也不如,该师伤敌1439人、杀敌951人,战果仅次于57师。后来蒋文澜在《诱敌深入,聚而歼之——上高会战》一文中认为国民政府陆海空军第二号武功状给了第26师,而很多人则认为这个二号武功状给了57师,鉴于57师已经被授予“虎贲”称号,第二号武功状给26师也是毫不为过的。但张副师长指挥的58师在上高会战中的表现,显然不能和上述3个师比,又怎么谈得上和武功状失之交臂呢?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上高会战,是张灵甫副师长第一次指挥一个王牌师参加战斗,而张灵甫本人也因为亲自上前线督战,一条腿再度受伤。如史学家描述的,他颁发的14道命令后来成了抗日战史教材,这是非常不简单的。58师虽然没有拿到武功状,但在19集团军3个军的诸多参战部队中,表现排在第四,首度指挥一个整师就能取得如此佳绩,这是非常不错的。上高会战日后因此成为张副师长升迁的起点,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很容易让人和张灵甫联系到一起的是51师师长李天霞。毫无疑问,在上高会战中,出力最大的是李天霞的51师和余程万的57师。李天霞的51师在王克俊26师的协助下,牢牢盯死了王牌第5师团改编成的日军独立20混成旅团,该旅团在51师步步为营的顽强抵抗下,被打得没了半点脾气。最后在华阳一役中,51师从高安一带急速转回,以神勇的速度和顽强的搏杀,弥补了19集团军总部命令该师夺取高安的错误决策,这成为其获得第一号武功状的最突出表现。至于余程万的57师,也因为当时集团军决策的小错误,陷入了日军的包围圈。当时51师和58师都“很忙”,57师以一个师的兵力顽强守住了上高核心阵地。值得一提的是,58师塘坎阵地受到的攻击和这时的57师相比是小巫见大巫的,因为这个时候大贺的主力不仅全部到齐,后方还有新加入的独立20混成旅团的威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到底谁该得到武功状。57师后来在上高会战中获得的最高荣誉是“虎贲”师的称号,笔者个人认为,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含金量都不低于第一号武功状,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罗卓英在不少场合说上高会战战场是个口袋,57师守卫的核心阵地无疑就是这个袋子底,袋子底破了,一切胜利无从谈起,又哪儿来的武功状呢?另外,74军军长王耀武“誓不与部属南渡锦江”,始终坚持在上高前线,三个师不管哪里出问题了,都要由他来想办法,连续几天没有合眼,更亲自带队恢复关键阵地,这是一个不容忽略的人物。还有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无论局势如何艰险都坚守在总部,更把身边所有的武装力量都抽调到一线作战……这些高级指挥人员的贡献,都是我们不容忽略的。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上高会战的战果。上高会战的歼敌数目,各种说法有之,6000人之说,15000人之说,24000人之说等等,不一而足。根据19集团军《上高会战详报》及相关资料,当时的统计数据认为共毙敌6252名,伤9540名,伤毙15792名,作者认为,6000人之说估计只统计了死亡人数。后来,随着统计的逐渐精确,以及伤兵的不断死亡等,最终将毙伤日军固定在24000人左右,这个数据应该是较为准确的。另外一个是毙伤日军指挥官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作者都以为上高会战击毙日军最高的将领应该是34师团步兵指挥官岩永汪少将,后来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才知道这是错误的。岩永汪后来出现在1944年的衡阳保卫战中,笔者曾经写过有关该战役的《无援》一书,一度猜测这个人就是参加上高会战的34师团步兵指挥官岩永汪少将,经过各种数据对照后,发现果然如此。第一手的回忆资料大多认为岩永汪只是重伤,但在统计时有人喜欢把“毙伤”放到一起,以致以讹传讹,不少资料错误地进行引用,毙伤成了击毙,也因此无形中扩大了上高会战战果。其实在当时,不仅是岩永汪,甚至34师团长大贺茂都曾误传被击毙,不单当时的报纸,蒋介石给各战区长官的通报中都提到了。后来回到南昌的大贺茂自杀未成,消息传出,中国军方才知道大贺茂被击毙是个假消息。至此,我们得出结论,上高会战击毙日军最高将领为33师团214联队中佐联队长滨田,其中34师团大佐参谋长樱井德太郎是战败后自杀。上高会战遭重创的日军33师团、34师团和独立20混成旅团,更是损伤达十分之七,大部分高级指挥官都是带着伤狼狈逃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该战役击毙日军最高指挥官的级别低了一点,却丝毫没有影响它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上高会战耗费本人这么多年的精力,事实上要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暂且就此打住吧,更详细的,请看正文,那里有要和您说的尘封往事……

内容概要

  1941年,华北日军开始发动所谓的“鄱阳湖扫荡战”(我方称“上高会战”)。19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以湘军精锐70军在第一二线逐次抵抗消耗日军,东北军精锐49军和刚刚晋升为国军四大主力之一的74军在第三阵地线严阵以待。该集团军以“磁铁战术”诱敌深入,最后凭借具有强大战力的王牌74军坚守上高,重挫日军两个半师团,保证了上高寸土未失。本次战役被时任军令部部长的何应钦等高官誉为抗战以来最精彩的一次大捷。

作者简介

  杜青,专职军旅作家,1975年生于江西上高,毕业于南昌大学。随后在32430部队服役,任职于江西赣西晚报近六载,先后担任记者、编辑、上高记者站站长等。出版军事小说《奇兵》、《上高会战》等,即将出版《百年家国》。作品《终极士兵》曾获2008年度起点中文网首届军事小说大赛银奖;《无援》为第七届新浪原创文学大赛军事历史类优胜作品。

书籍目录

自序
第一章 箭在弦上
第二章 奉新第一枪
第三章 潦河两岸的节节抵抗
第四章 上高县城坚壁清野
第五章 池田旅团发动南路进攻
第六章 千名官兵齐请战
第七章 三路日军来势汹汹
第八章 罗卓英归来
第九章 74军初露锋芒
第十章 赣江支队一败涂地
第十一章 日33师团丢盔弃甲
第十二章 中、北路日军的噩梦
第十三章 逼近上高城
第十四章 全线大血战
第十五章 王耀武命令誓不撤退
第十六章 最后的决战
第十七章 张言传的错误指令
第十八章 第二轮包围圈的形成
第十九章 活捉大贺赏大洋五万
第二十章 从速跟上主力
第二十一章 胜利的先声
第二十二章 大贺最后的突围
第二十三章 剩勇追穷寇
第二十四章 八千壮士葬敖峰
第二十五章 民众齐心助歼敌
尾篇 历史的见证
附录:
附一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与日军作战军队序列
附二 上高会战所获战果统计
附三 上高会战我军参战部队人马伤亡统计表
附四 上高会战我军阵亡烈士阶级区分统计表
附五 上高会战我军负伤官兵在医院伤重殒命调查表
附六 上高会战大事记
附七 本书参考资料

章节摘录

第一章 箭在弦上对话一:“贵党若能参加会议,下跪也是可以的。”“云鹏兄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你要知道这是政治问题,并非个人问题!”“那……能否面启委员长再谈?”“事情若未解决,见蒋是毫无意义的,不会得到任何结果。”对话二:“可否你回去讨论,参政员公函也要撤回,董、邓两位可否出席参政会?”“万做不到。这样做,将成为历史上的滑稽剧,不是侮辱我们?”“即使董、邓出席一人也好。”“国民党请客吧?被请者为‘奸党’,还要客来捧场,岂不是污辱?”上述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将军之间的两段对话,发生于1941年2月18日,距离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一个多月。鉴于国民党发动了又一轮的反共高潮,污蔑新四军为“叛军”、共产党为“奸党”,对话中,作为中共参议员的董必武、邓颖超等中共代表拒绝参加1941年3月1日将于重庆举行的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在重庆红岩嘴中国共产党代表驻地,周恩来副主席措辞严厉,使得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几临绝境,连下跪的心都有了。张冲,字云鹏,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现划归弥勒县)人。1937年抗战爆发,张冲任国民革命军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上高会战抗日阵亡烈士陵园里,唯一一堵迁移到该陵园的抗日墙上的标语“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合作打日本”,即为该师驻防上高所留。张冲将军是共产党的老朋友,早在武汉会战前期就倾向共产党,并接受了我党主张,更与我党驻武汉代表叶剑英等人过从甚密,请求共产党派遣政工人员到184师任政工干部,创办《抗日军人》报,扩大共产党在其部队的影响。1938年台儿庄战役,张冲率第184师固守台儿庄战略高地禹王山22个昼夜,打退日军数十次疯狂进攻,杀伤日军千余人,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该战例被蒋介石编入军事教材,而张冲将军也被提拔为第60军军长,但仅仅过了一年,因为抗日“太过积极”(其实是因“通共”嫌疑),张将军竟被撤掉军长职务,赋闲在家。但随后,因为国民党的特殊需要,张冲将军再度被委以重任,成为国共的“缓冲剂”。1941年3月,就皖南事变后共产党代表出席国民参政会一事,张冲作为国民党代表前来谈判,但丝毫没有博得老朋友的“同情”。这一天的张冲是分外尴尬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没有给这位老朋友留下半点面子。周恩来是对事不对人,在大是大非面前,国民党自己不反省,任谁的面子他也是不能给的。当日,他还通过电话痛斥下达“黄河以南剿灭共军计划”命令的军令部部长何应钦:“你们的行为,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并于1月18日在《新华日报》刊出手书“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诗文,对当局的反共行径进行了有力声讨。此刻的国民党已经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在致电周恩来时指出:蒋介石“从来没有如现在这样受内外责难之甚……1月17日以前,他是进攻的,我是防御的,17日以后反过来了。他已处于防御地位,我之最大胜利在此……目前是迫蒋对我让步时期,非我对蒋让步时期,熬过这一关,就好办了。”作为中共参政员的毛泽东、王明、博古、林伯渠、吴玉章、董必武、邓颖超七人拒绝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这无疑成了国共关系现状的温度表,而各民主党派却希望通过这个会议缓解国共矛盾,纷纷表示这次会议中共方面必不可少。连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居里也表示要留在重庆,专等观光国民参政会。这些都给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造成了很大压力。3月1日会议举行的当天,中共方面还是坚决不出席参政会议, 蒋介石几次派人到红岩嘴请董必武、邓颖超出席,均遭到拒绝。当天早晨,蒋委员长再次让张冲等人驱车前往红岩嘴请董、邓出席会议,又遭到拒绝。国民参政会二届一次会议就这样在没有中国共产党代表出席的情况下开幕了。3月2日,著名华侨领袖、国民参政员陈嘉赓致电全体参政员,呼吁全国军民团结抗日,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如果说一边倒的舆论劣势尚可忽略,美国政府的声明那就必须重视了:一周后的3月9日,美国政府通过总统罗斯福的私人代表居里向蒋介石发表正式声明: “美国在国共纠纷未解决前,无法大量援华,中美间的经济、财政等各种问题不可能有任何进展。”重庆蒋介石官邸内,蒋介石来回踱步,何应钦、张冲以及军令部部长徐永昌等人垂手而立。早在一个月前的1月18日,日本天皇裕仁就裁定了《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提出要对中国“力求加强地面、海上及空中封锁,切断法属印度支那通道,阻止缅甸通道,以海军封锁海面及以陆军兵力封锁海港作战并行,加强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压迫。”当月31日,日本和泰国、法国三国代表签订《泰越停战协定》,日本势力开始进入泰国,这意味着中国的战略南方很快将被日本人切断。2月26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封锁中国沿海的命令。日本人这是要孤立国民政府、困死中国。此刻,国民党在外受到日本人的层层封锁,步步进逼,又被国内各界指责“搞摩擦、不抗日”,以及“摧残抗日力量、破坏统一战线”等,已经到了内外交困的地步,海外华侨以及美国人的外援等在这个时刻更显得分外重要。“日本人欺人太甚,共产党挖我墙脚……”国民政府委员长蒋介石一边喃喃念着,一边焦虑地来回踱步,“剿灭皖南叛军我是同意的……敬之,你不要放在心上,你不要管共产党那一套!”蒋介石又面向张冲:“我原以为,他们多少会给你一点面子的!”“委员长,我都差点下跪了……”张冲十分尴尬,他看到蒋介石此时的面色极度难看,便不再往下说了。“最可恨的是那些跟着共产党起哄的人,说政府专搞摩擦、不抗日,说什么参政会没有共产党不行,还有美国人,现在美国人也来向我施压了……”蒋介石气愤中径自往外走。  掀开布帘,墙壁上是一幅作战地图,蒋介石一言不发,在地图上开始摩挲着。“娘西匹,说我不抗日,我这就打一仗给他们瞧瞧!”蒋介石焦头烂额之际,一根手指却并没有确切的下落处。徐永昌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电报:“委座,这是刚从上高发来的电报!”“不看、不看……”委员长气恼地摇着双手。“委座,南昌日军目前调动频繁,上高罗卓英告急……”徐永昌话音刚落,蒋介石便抢上前一把夺过电报:3月3日电,急重庆军令部长徐、军令部第二厅杨厅长,另报主任李、长官薛:毖密。综合情况。(甲)丑月下旬,增南昌敌约五千,现集结于南昌、望城岗,似尚无动静。其队号有池田、森重、木本等步兵部队,金井炮兵部队。又增安义敌约一千五百,均分开前方,似补充兵。(乙)自寅月东起,敌机暂行活动,每日侦察赣东(江)西岸我阵地。江午,敌机五十六架,分向南城、贵溪、弋阳、上饶、玉山各地。(丙)依上判断,敌似有进扰企图。                       罗卓英。寅江西。曙,印。“好、好!”谁也没想到,看到这个告急电报,蒋介石反而连叫了几个“好”字,当时众人都惊呆了。但见老蒋慢悠悠地走到地图前说:“娘西匹,日本人是奔第三战区也好,第九战区也好,这次定让他们有来无回,也让美国人瞧瞧,国民政府是不是不抗日,是不是专搞摩擦!”汉口11军日军司令部,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万分留恋地收拾着行李,在参谋本部的一再督促下,他不得不离开汉口前往华北赴任司令官了。“军部这些人全是饭桶!数十万正规军对付不了小小的八路!”冈村宁次感慨无比,他这一离开,这个号称强悍之旅的日军11军不知道将迎来什么样的命运。原来在1940年8月,所谓的后方、日军占领区,我华北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号称100个团的兵力展开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29师和晋察军区等共105个团20余万兵力,对华北日伪军发动了一次进攻战役。战役持续了4个月,共进行大小战斗1800余次,攻克据点2900多个,歼灭日伪军45000余人,给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华北严峻的局面终于迫使日本人猛然惊醒,作为战略后方的八路军原来如此强大。日军参谋本部大吃一惊的同时,华北方面日军也忧虑异常:共军此种企图,在今后长时期内是否还会持续进行,或者根据兵力的扩大而采取某些新的作战方式?在如此担忧的状况下,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当时日军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要对付八路军,位于晋南的卫立煌第一战区的中国军队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障碍,这大抵因为卫一惯亲共,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曾经是他的战区副总司令。大本营于是要求汉口11军司令部派出驻扎江西安义一带的33师团,北上去充实华北方面军,配属华北方面第1军作战;13军刚回苏州的第17师团配属第12军,驻扎到徐州一带,担负苏北、皖北方面的警备,而徐州原来的守军21师团被命令参加晋南作战。之前,由于武汉会战后长江一线防线的扩大,日军11军司令部已经非常迫切地感觉到了兵力的不足,自此和中国军队僵持着。收到33师团调往华北的电报后,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大为不满,接到由他继任华北方面司令官的消息后更是恼怒异常,却又不得不前往赴任。  为最大限度地迎合参谋本部,并使33师团北调后赣北一带局势不致失控,冈村宁次筹划了他在华中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从1941年1月起,他就开始在赣北积极调兵。上高会战之前,当时盘踞南昌外围的日军以安义为基点,向西南延伸分布于新建、安义、靖安、奉新一带;1940年夏,第33师团步兵215联队之第三大队曾被抽派于武汉担任警备任务;34师团步兵216联队则被抽调到宜昌参战并积极补充缺员。上高会战前夕,这些部队都被命令返回。1941年2月中旬,由日军原第5师团抽编成立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自上海转移集结于牛行(昌北)望城岗、东凉山间地区,积极渡河并作夜间演习。3月初,日军为彻底集中兵力放弃武宁县,将213联队聚集于安义附近;武汉的第3飞行团之主力亦先后飞抵南昌机场,以策应陆军之作战。3月12日夜,日军秘密将第一线部队之大部逐次抽集于阵地后整顿,14日夜集结完毕。在冈村宁次的努力下,1941年2月14日,在南京召开的军司令官、方面军司令官会议上正式确定了以活泼、短切作战为主的作战方针,利用33师团离开安义去山西南部中条山一带作战之前的时机,以驻南昌和安义的两个师团,以及刚刚新调来并驻南昌以西约15公里的望城岗的独立混成20旅团,对南昌西南锦江两岸中国第九战区罗卓英将军的19集团军进行短切突击,以巩固南昌外围占领地区。当时集结在南昌的日军总兵力接近6.5万人,冈村宁次的打算是在33师团北调前三路并击,给对面的中国军队19集团军致命一击,平衡赣北局势。当时拟订进攻的部队之编成及其具体计划为:1.樱井省三中将之33师团,率214、215联队及配属之独立工兵第33联队之一部,从安义分路迂回进攻其西南方向之奉新、沿里、伍桥何一带,然后继续前进至村前街、湖城圩,围歼该地区之第70军,协同左翼第34师团攻占上高。2.大贺茂中将之第34师团,率216、217联队及独立山炮兵第二联队第二大队、独立山炮兵第51大队,从大城分别在锦河以北一路攻向西南的祥符、高安、石脑、闻家、泗溪、敖山和上高,在右翼第33师团、左翼独立混成20旅团的协同下,歼灭74军一部并攻占上高城。3.池田直三少将之独立混成第20旅团,率独立步兵第102、103、104、105大队及配属独立工兵第二联队,发起进攻后,在向塘以西的市汊街对岸渡至锦江以南,然后向以西的独城、塘坊、泉港街,迂回攻击在松湖街、圳头一带之第107师,并继续西进至太阳圩、灰埠、石头、杨柳圩、华阳、界埠围攻第51师,以策应锦江北岸的34师团攻占上高。4.远藤三郎之陆空军第3飞行团所属之侦察、轻轰炸机第44战队、战斗机59战队、轻轰炸机75战队配合此次作战。5.预定开始进攻时间为3月15日。引自王辅《日本侵华战争》。这次进攻,日军动用了大部分兵力,33师团仅留驻安义的213联队,34师团仅留驻南昌的218联队,独立混成20旅团仅留101大队于原地,后来在发起进攻后,日军33师团因为后方空虚受到威胁,不得不先行返回。……


编辑推荐

国内首部全面讲述“上高会战”的纪实作品。讲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伟大战役,蒋介石称其为“空前胜利”,白崇禧称其“创造战例”,何应钦称其为“开战以来,最精彩一战”,媒体评论其为“媲美台儿庄战役的伟大胜利”。是抗战诸多反扫荡战中最精彩的战役之一。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决战上高 PDF格式下载



以前听一个同学讲过上高会战,他是上高人,所以见到有这本书,就买了下来。从里面加深了了解,原来这个地方还有这么一场战役啊。


文笔不错,场面宏大,任务刻花很有个性,抗战并不是以前所知道的共产党领导下游击队、八路军干的,国军做的贡献更大。


在里面看到了几个熟悉的人物,王耀武、李天霞、张灵甫等,想不到这场战役,牵扯到这几个大腕儿啊。


作者的资料挺丰富,文字稍微朴实了点,写得也还行,基本反映了那场战役的原貌


现在的文坛能更真实的把更多的历史细节体现出来了!


张灵甫真是一员悍将,孟良崮真是可惜了


搜罗了一批关于抗日的书,这本还不错,日本鬼子就是欠扁啊。


这本书的包装太喜欢了,厚重,大红色,金色书名,看上去很有品质,很喜欢


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最怕的中国军队!


过程精彩,详细,贴近历史


写的趣味性不强,历史性也一般


写上高的书第一次买,可是很失望,全书文字、史实错误很多,最受不了的是太多的篇幅写共产党了,不知道的还以为上高是共产党主打的呢,作者你对2万伤亡的国军将士情何以堪啊!


与作者前一部作品《决战上高》相比,内容增加了一些,角度有所变化,但抄袭的内容还是十分多。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