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学术薪火

葛兆光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04-01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葛兆光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一、清华大学图书馆内所存30年代清华大学毕业论文大约有数百种,它们体例不一,长短不齐,内容也很广泛,有的论文厚重如一本书,有的论文引用古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多种外文。因此,考虑到技术与篇幅的原因,我们无法完全按照论文的学术水平及其对于当代学术的意义来编选,只能参照论文选题、篇幅、水平,甚至包括排版方便与否等各方面条件综合选择,所以不免有反映不全和选择不当之处。此外,这里所选的11篇论文全部是1935~1937年间毕业生的作品,并不是因为这3年的毕业论文水平最高,而是因为现在存于图书馆的毕业论文以这3年的为最多。   二、由于这些论文是30年代的作品,有些论述形式与现在人们习惯的形式已经很不同了,有的名词、术语、概念的使用与现在也已经不一样了,为了忠实地反应原貌,我们一概不作删改。

书籍目录

例言学术的薪火相传(代序)清代之军机大臣古乐府考六朝人心目中之孔子有关云南之唐诗文中越划界及通商之交涉泰州方言正字滦州影戏述要唐代的商业保甲制度北平市电影业调查孝的研究编后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学术薪火 PDF格式下载



很是惊叹于三十年代大学生得治学之认真,考究之详细,发散之宽广。


  看完《学术薪火》文集的第一篇——《清代之军机大臣》,我就为严谨而又论据充分的文字深深折服。文字沉着严谨,分层以论,以大量史实及可信数据的一一比较逐步巩固其论点,在结论当中一语道破真相:军机处之实际之首为皇帝,大臣只尽义务,并无权利。清朝廷君主的才资一代不如一代,只虑大权旁落,压束军机大臣,国事视为儿戏,直接影响了军机处的生命力和正面作用。清军机处作为纵览全国大小事务的机构,在皇帝亲满专制的处理方式之下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逐步导致內部腐败软弱,无法力挽清政府颓败之势,只能随着朝亡而掩埋在历史之中。
  文中以军机处的制度、选拔的大臣及其权势掌控分布等有力指出其表面“满汉一家”实则“满权在握”的本质,以史实解释军机处、军机大臣、皇权三者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清代军机大臣表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奕、和珅、傅恒、福康安、左宗棠……这些权倾一时的宦贵,大多难逃易朝换代的新皇帝“整治”厄运,或权易新人,或抄家灭门,正正印证朝廷内部斗争的激烈。军机处重臣,像是夜空的烟火,璀璨之时辉煌羡煞,可都难逃仓促消散的未来。军机大臣的命运也是军机处的影射,“人治”之下的制度人人恋权贪婪,又怎么有能力使没落之清朝维持大国之胜不受侵?
  目光落在下一章,是《古乐府考》,追及乐府之始,字里行间,令人怀恋的书卷暗香之气溢郁扩散之余,空灵轻响之古音也似欲扬于耳——风发清商,风流韵致;玉柱扬音,声妙情切……也许是对音乐和文字的热爱,每当两者火花碰撞,总情不自禁流连于其间。虽本文并非抒情散记,简明的分析之下却依然动人,引证充分到位,总结简洁有力而准确,令人拜服。
  文章分六大部分,分别介绍了乐府始源、鼓吹曲及原始、相和之原始、清商三调、大曲及乐府古辞杂考。全文引用大量的诗词印证史实,恰到好处的分析和解释令文字在柔美中暗隐有力的可信感。弦歌音响,琴瑟箫鼓急张弹发,五音之间,历史的沧桑辉煌尽在眼下。
  再翻过一页,看《六朝心目中的孔子》,才知道原来六朝人是以老庄的角度去分析儒学的。有很多时候,六朝人对孔子的说法不但精神不合,还可能恰好相反!比如说孔子精神主积极进取,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主张如入仕途以救,老子却是崇尚“无为”,庄子则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三者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六朝之人却是以庄解孔,将“通融”的风气应用于其上,于是儒学无法避免地不自觉沾染上了浓重的老庄色彩。作者认为,六朝人解释《论语》实为曲解,好用老庄的话来牵强附会。比如礼乐仁义,孔子主张“崇礼乐”、“尚仁义”,在《论语义疏》中却成了“遗仁义”、“忘礼乐”;再如政治上孔子主张“有为”,《论语义疏》中却是写“万物自无为而治”,分明主张自然以治,与孔子本意大相径庭。文中最后下结论纵观以上各条即得这六朝人笔下的《论语义疏》思想与老庄思想接近,根本与孔子思想不合。
  看完这一篇文章,我却感觉“牵词附会”六朝人“古板”得有些可爱了。明明是精神内核完全不同的学说,他们竟然可以用自身觉得合理的解释来变化孔子的经典!这到底是“变通”还是“不变”?恐怕只有六朝人自己方能解释得通了!
  《泰州方言正字》一文也十分有趣易读,全文乃方言正字之记录解释,以《方言》、《说文》为参考蓝本,解释泰州方言正字。如同一本小小的字词典,记载各种特别的词汇。方言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活力,至今仍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口耳相传,不绝于世。我在本篇中发现不少有趣的方言,好比说“斋火饭”是说饭煮的很快;“隶及”是指用手传递东西;“靸靸鞋”是说把鞋子穿反;“搵”是消灭事物(而此字在广东方言中是指找东西,全然不同的意思);“让”则是指呵责小孩等等。
  全文以字及其解释作主体,在注解上增加自己的整理,每一个方言字都展现出准确的音义。其中大部分方言的正字现今已难觅,作者从古书中寻根,据理据意,分条丝缕,其中正字细处皆有源可循,可知作者心细严谨,若是能够更多地结合现实生活的使用情况并介绍地更为详细,相信定能更上一层。
  再接下篇《滦州影戏述要》,在引言处便已将我引入古时民间人来人往的巷道中,声声戏腔入耳,脑海不难浮现一幅夜市灯簇处处,人聚于各式各样的卖艺表演堆里的画面……
  皮人影,俗称影戏,起源于我国宋代,此艺术形式流传于世已数百年,可惜演进情形,流变痕迹不见于史册,了解的人亦日趋丁零。滦州影戏虽尚孤立一隅,却难得有深入著述之人。来自滦县的笔者,虽不是专业影戏人,却因一份割舍不断的长于斯的情,且将滦州的影戏文化以笔墨娓娓道来……
  在《滦州影戏述要》一篇中,笔者详尽地介绍了滦州影戏的渊源、时地、影戏班的组织、演唱、剧本、艺术技巧及对民间的影响,除开头文处参酌他说,其余率皆根据事实所写。只是那么简单工具和几个唱影者,《二度梅》、《封神榜》、《鲛绡帐》、《窦娥冤》、《八仙过海》,一出出经典精彩便活灵活现地呈现于小小的窗中,不得不说这民间的小智慧确是让人为之眼前一亮。
  滦州影戏是农民阶级人民自娱的产物,唱影者及观众皆非饱读诗书之人,影戏剧本多为简体字,只求唱影者能看得懂。而且无论何种剧本。其结果总不出大团圆之公式,或是武力至上,或是权贵审判,其结局总是一切问题均得到最公平的判断,可谓之圆满落幕。好比才子佳人则使其姻缘美满;公案审判必定善恶分明,好人有好报;历史战争正统胜于一切;争战则必是邪不能胜正……故事的结局被无限理想化,因此影此词的下场词多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
  露天小型舞台,微弱灯光,司唱者、司影者、司乐者,加上影箱道具,只是这么简单的几样,能够将影戏之髓流传至今,除了戏剧本身的艺术魅力,那就是普众的喜闻乐见于追捧了。一种艺术,之所以还有生命力,正是因为它仍在继续。
  滦州影戏之所以被百姓所拥戴,不可不谈谈这“理想化的结局”。影戏中,下层人民质朴的愿望不难洞悉:公平,善恶有报。在中国历史上,农民一直是淳朴善良的形象代表,他们在烈日或是风霜下劳作,不求富贵权高,只求温饱安稳。下层人民居于帝王的统治之下,权力和富贵不曾是他们生活的主流,一代代的帝王的更替更不可能是农民最关心的事,他们日日担心的,只有今日秧苗他日丰收,赋税是否增重罢了。不公的事太多,所以只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娱乐闲时的影戏之中了。影戏迎合民众心理,为的也是能稍稍减少劳苦人民现实的苦,在艺术上达到心理的圆满。
  下一篇目《唐代的商业》同样提到了封建统治下的农民。在唐朝商业繁盛,但农民却始终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大有“路有冻死骨”的惨况。尽管他们是国家的自由民,但也只能过着最低限度的贫苦生活而已。购买力不足,却又是粮食贸易的最大消耗者,必须依赖着商家决定了他们被压榨得生存困难。
  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社会表面繁盛内里却早不堪疲累摇摇欲坠。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结构却无法更新,动荡时农民起义虽成功却没人破旧立新主张建立新制,这也决定了占据国民的大多数穷苦农民终将无法安定富足。
  国以农为本工商为末,但掌权者却少有顾虑下层阶级的生活,一味压榨索取,人民的地位始终低微,一旦局势动荡,人民先当其冲被突来风暴所肆虐杀害。不得不说,商业的繁荣下踩着的是瘦弱纤细的重重白骨,繁盛之下的荒凉惨得可怕……
  《学术薪火》内容缤纷繁多,有《北平市电影业调查》对北平电影业的个别电影院详细调查;有《孝的研究》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批评和针对中国国情的关于家族制度的孝的认识;有《有关云南之唐诗文》的对杨国忠之败的解说和开国云南之势的展现;有《保甲制度》中严格考证保甲制度的深刻反思……内容涵括万象,难以一一道来,只觉读之可谓大有收获。
  在那个时代,学术得到重视,学生既不是“填鸭”,教师也非仅限于传授书本知识,三十年代的大学生,经历过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九一八”带来的严重创伤警惕着新生的一代要更清醒客观地看这曾经辉煌的大国前途在何处。在篇目当中,笔墨虽无直言国治之衰或是民族精神之缺失,但我却深刻地感受到了先辈们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担忧,还有对国家前进的忧心张望。
  《学术薪火》里的篇章,不仅是文字本身令我拜服,先辈的精神才更是令人动容。薪火相传,学术的传承不只是文字的浏览,更是精神的无限延伸……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