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工业革命的主角

郑延慧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9-8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郑延慧  

页数:

201  

字数:

170000  

内容概要

《中国科普佳作精选》所收入的作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佳作的共同特点,一是不只局限于对科学知识的阐述,而是注重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做到了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的统一。作家们娓娓动听的叙述,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科学家们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正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渴求知识的广大读者的心田。

作者简介

郑延慧,笔名严慧,女,1929年生,湖南长沙人。1948年进入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学系。建国后先后在《苏北青年》报社、《新少年报》报社、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做编辑工作,1982年调中国科普研究所从事科普研究和写作。1989年退休,副编审。
曾被评为1

书籍目录

总序序开头的话一、从一个被夸张的故事说起 1.希罗——第一位利用蒸汽力的学者 2.帕潘——“蒸骨锅”的发明人 3.“矿工之友”——萨弗里蒸汽机 4.工匠的创造——纽科门蒸汽机 5.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瓦特的童年和少年 6.煤烧到哪里去了?——布莱克教授的分析  7.让汽缸与冷凝分开——瓦特蒸汽机的创造 8.开辟新时代的合同——瓦特蒸汽机怎样走出实验室 9.始见柳暗花明——企业家博尔顿的魄力 10.不可或缺的材料和工艺——钻孔机解决关键问题 11.迎来一个新时代——瓦特的天才表现 12.包尔祖诺夫的瓦砾场——蒸汽机的另一种命运 二、工业出现革命性变化 1.从采“海煤”到采“白煤”——采矿业向纵深发展 2.从蒸汽大炮到蒸汽锤——蒸汽动力促进钢铁工业 3.说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铁疯子”开创钢铁时代 4.钢笔尖进入寻常百姓家——文具生产的革新 5.古老的磨得到开拓——面粉生产机械化 6.理应被戴上花环——蒸汽力制币杜绝 假币三、产业革命的先声 1.日出纱百余斤——中国的多锭纺车和水转大纺车 ……四、发展交通是迫切的需要五、水路交通新面貌 六、蒸汽机与科学结尾的话附录后记

章节摘录

  在人类的历史上,虽然很早就出现了纺纱机和织布机,但进展的历程一直非常缓慢。用木制的机械,慢条斯理的手工操作,按步就班地纺纱、捻丝、织布。  打破这种千年一贯制的纺织程序,促成纺织工业发生一连串变化的,是1733年,一位名叫约翰·凯的工人发明了一种名叫飞梭的小小的纺织上用的工具。  约翰·凯1704年生于兰开夏伯里附近,起初只不过是科尔切斯特的一个呢绒厂的工人。1730年前后,开始制造织机上用的梳子。这种梳子是用来梳理纺织呢绒的马海毛和长毛绒的。当时的梳子一般是用木头做的木梳,也有用牛角一类角质材料制作的角梳。据说,后来钢材材料变得大众化以后,他还发明了坚硬、结实的钢梳。这是后话。  当时的手工织机,是在机上绷好竖直的一排经纱,再用梭子从经纱中轮流横着穿过,构成织物的纬纱。梭子从经纱的这边穿送到那边,又由那边穿送到这边,都是由织工不断用手将梭子从这边、那边不断地送过来送过去。这样,手工织出的织物就不能有较宽的幅度,只能按照工人手臂的长度,使梭子能顺利地从这只手递到那只手为度。  约翰·凯是纺织工匠出身,又制作过纺织上用的梳子,因而他兼具织工和技工两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他深感织物的幅宽太窄,裁制衣服时不好用料,要是织物的幅宽能够加宽一些就好了。这样就需要使梭子能顺利地从这一边掷到那一边去。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呢?这一般是要在织机中间增加一两个人来接力传递梭子才行,这样不但使操作织布的工人感到很麻烦,而且效率也降低了,因此它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  ……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工业革命的主角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