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
2010-7
湖南教育出版社
孙鸿烈,温瑾
531
正当21世纪开头的时候,湖南教育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一套《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有计划地访问一些当事人,希望他们能将亲历、亲见、亲闻的史实口述回忆,让采访者整理成文字和音像资料,为后人留下一些宝贵的文化财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应该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口述历史很重要。《论语》就不是孔子(前551-前479)的著作,而是口述。这情形与希腊的苏格拉底(约前470-前399)及其以前的哲学家们相似。那个时代学者们还没有自己著书立说的习惯,思想学说都是靠自己口述而由门人弟子记录下来的。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流传两千多年,一字值千金。我们当代人的所见、所闻、所历,不能与之相比,但“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贡献出来,流传下去,对社会还是有益的。司马迁著《史记》,上古部分文献太少,主要根据“传说”(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说”,即口述、口述、再口述),准确的年代只能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算起,这不仅给年代学留下了一个空当,因而有今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还给后人提供了怀疑的口实。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出现了疑古思潮,提出“东周以前无史”论,企图把中国文明史砍去一半。幸而这时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了甲骨文,王国维于1917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指出甲骨文中发现的殷商王室的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相吻合,《殷本纪》中的口述记载只有个别错误。这就把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由东周上推了近千年。由此,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而其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他又于1926年在上海《科学》杂志第11卷第6期上发表《最近二三十年中国新发现之学问》一文,指出中国历代出现的新学问大都是由于新的发现。他举了很多例子,最重要的是汉代曲阜孔壁中古文和西晋汲冢竹书的发现,说明新材料对于学术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胡适于1928年在《新月》第1卷第9期上写了一篇《治学的方法与材料》,进一步指出,我们不仅是要找埋在地下的古书,更重要的是要面向自然界找实物材料。他说:“材料可以帮助方法;材料的不够,可以限制做学问的方法;而且材料的不同,又可以使做学问的结果与成绩不同。”
本书选择孙鸿烈等若干参加过青藏科考队员为访问对象,通过他们的回忆,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青藏高原科考经历、相关的研究活动和国际交流。《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
1992)》选择的访问对象包括考察队负责人和参加考察的不同学科的主要人物,具有代表性。他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层面,再现了青藏科考的艰辛历程。
温瑾,重庆籍贯,曾任《科学时报》高级编辑、中国科学周报(《科学时报》海外版)主编。现任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曾获《光明日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星奖”和《科学时报》特别奖等。
序言
1 人类科学考察史的伟大壮举
我参加青藏考察的情况
要有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
“文革”开始,考察停顿
1973年开始大规模综合考察,成果颇丰
进入攀登计划和“973”计划,使青藏高原理论
研究向纵深发展
2 翻开青藏高原地层书篇
60年代后期的青藏考察
1967年的考察经历
“登峰造极”的报道
1976年的考察经历
青藏研究是我一生的事业
文世宣诗选十九首
3 揭示青藏高原形成的奥秘
参加青藏考察带我走入现代地质学的大门
首次用板块构造理论阐明青藏高原的形成
外国科学家都希望到青藏考察
英美科学家跟法国科学家较劲
中英合作出的书最畅销
又发现了新的缝合带和更古老的海洋
法国人对我们的成果很服气
考察不仅流汗还有危险
青藏考察是我一辈子的事业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
4 第一个在世界屋脊获得地球深部信息的人
人类历史上首次对青藏进行地球物理考察
军队、政府和群众的大力支持
开创国际合作的新局面
考察很艰苦但却充满乐趣
奉献青春甚至牺牲生命
首次获得的地球物理研究成果
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对国家和对我个人的重要意义
5 献身青藏自然地理考察40余年
1965年首次对珠峰小气候进行了观察
1967-1972年“文革”虽乱仍坚持考察
1973-1980年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3年之后的考察更丰富了
6 青藏地热考察的传奇故事
1973年的考察经历
1974年的考察经历
1975年的考察经历
1976年的考察经历
独闯新疆于田卡尔达西火山
7 探索青藏湖泊的奥秘
我参加了藏北分队的考察
从色哇出发时闹了一个笑话
考察开始了
饺子、绰号与洗澡
终于找到双湖办事处了
藏胞民工功不可没
巴毛穷宗的一场虚惊
喝泥浆也香甜
未至昆仑,我抱憾终生
在尼玛就像到了人间天堂
昂达尔错东小湖竟然是鸟的天堂
错尼东湖水下有奥秘
玛尔果茶卡跟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羊卓雍错考察对国民经济做出了贡献
对青藏高原湖泊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8 “大拐弯”的首次水利考察
到墨脱去考察水能资源
困难种种
队伍的团结很关键
我对“大拐弯”的看法
青藏农业资源考察使我走向世界
1976年在西藏的考察经历
世界水稻分布最高区泸沽湖的考察经历
在德国完成的《中国水稻分布上限的研究》
引进国土整治和空间规划
10 青藏鱼和青藏隆升的故事
西藏的考察经历
横断山的考察经历
11 “徜徉”于青藏珍稀动物乐园
我在青藏考察30年
60年代考察时正值我国最困难时期
藏北无人区研究兽类环境独一无二
在队友们的帮助下我拼命采标本
难以忘怀的艰难困苦
为青藏事业我放弃了出国深造
在青藏度过我的科学生涯
12 青藏生态是一本读不完的天书
参加青藏考察是我人生的转折
第一阶段:西藏的考察经历
第二阶段:横断山的考察经历
青藏是一本读不完的天书
13 青藏植物王国的探索者
“入队”之前的进藏工作
“入队”之后的考察经历
横断山的考察经历
可可西里的考察经历
非常庆幸参加了青藏高原考察
14 我的青藏真菌情结
研究真菌使我与青藏结缘
70年代在西藏的考察经历
80年代在云南的考察经历
成果和感念
15 难忘青藏高原考察
严重的高山反应
危险的大塌方
交通问题挺麻烦
特别要处理好民族关系
为科考献出生命
藏北考察的经历
1976年很不平静
各方面的支持很重要
荣誉是大家的
16 追寻青藏昆虫之梦
青藏高原昆虫研究的重要性
肩负重任踏上征途
发现缺翅目,填补了空白
裤裆里飞出了一只小胡蜂
在阿扎冰川发现冰川昆虫新种中国瘤等跳
为寻找蛩蠊,只身二进大峡谷
17 雪域湮没的残忆
跃马驱车纵越羌塘
独车勇探北上路
攀崖涉涧解读奇谷
误饮毒泉人近垮
为取家书越险峡
搏战风雪各布拉
雨夜命系悬江索
雨林奥秘现雪域
野猪领地遇反击
瀑布峡谷藏奇迹
水汽通道创世奇
附录
青春将永放光芒 纪念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30周年(节选) 刘东生
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大事记
1973—1992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主要路
线图
人名索引
后记
插图:峡谷中曾经的小路只有香客和猎户们能够识别。大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使原有的庙宇、小路、桥梁毁于一旦,后来直白村这个地方就成了无人区。1974年我们在这段峡谷的整个行程,要不断地爬悬崖、过急流、钻树丛,走得十分艰难。我们从直白出发,刚过中午就被一道直插江底的悬崖挡住了去路。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依次攀上崖壁,徒手抠紧岩石的缝隙,小心翼翼地倒换着手脚。脚下的浪花扑打在崖壁上和脚面上,只要一失神,就会命丧江中。所有人员大约用了1小时才安全通过。3天以后,我们又遇一道难以攀爬的绝壁。这次先由一名身手矫健的民工带上捆行李的绳子先爬上~段10米多高的崖头,再把下面的人拽上来。从这个崖头,顺着崖边的陡峭山路爬上100多米高的崖顶。崖顶上密不透风的森林灌木丛覆盖了谷坡,有两名民工在前面轮番用两把砍刀砍出一条通道,我弯着身子才能钻过去。在这道绝壁的顶上,我们几乎是匍匐地走了两天,每天不过10公里。最难忘的是徒步涉过急流。盛夏期间,来自南迦巴瓦峰的冰Jff融水,使各条支流的流量暴涨,在急陡的山谷中形成一连串的急流跌水和瀑布。就在我们越过江边陡崖的第三天,又有一条我从来没见识过的汹涌急流挡住了去路。这条急流的坡度过大,没法互相挽着手顺河组成人排,只能孤军作战。
这里和读者见面的《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一1992)》是《20世纪中国口述科学史》丛书的选题之一。但在2006年8月份拟定选题时,原本准备先做《孙鸿烈访谈录》的,但是在采访孙院士的过程中,他对自己谈得不多,却总是在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群体活动和贡献。他说,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在地球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揭开这个谜是中国科学家的使命。1973年,青藏科学考察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青藏高原开始了。队伍规模从那时的70多人发展到今天已有数千人参与。时间跨度长达30余年,至今仍在继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锻炼了一批人才,而当年参加考察的老队员现在大都已年逾古稀,有些人已经辞世了。他说,青藏科学考察口述史内容将会是很丰富的!2007年6月,编委会决定接受孙鸿烈先生的建议,提前安排青藏科学考察这个专题。
30年来这壮丽的画面,这激动人心的情节,让我们重新放映一遍吧!让它给广大读者和科考队员们以交流心声的机会。对我们来说,那是永远不会再回来的心声,而对于读者们来说,那是永放光芒的青藏高原的青春。 ——刘东生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青藏高原科考访谈录(1973-1992)》:追问6千万年沧海变高原的演化历史,考察240万平方公里地域的独特资源,忆述献身科考事业艰苦卓绝的无悔人生,伟矣,世界屋脊!壮哉,“青藏效应”!
前辈们献身科考事业艰苦卓绝的无悔人生让人感慨万千,详实的资料更具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