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

袁隆平 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9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作者:

袁隆平  

页数:

252  

内容概要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四人帮”的疯狂破坏,国家的经济秩序被彻底搅乱,人民生活非常困苦。湖南本来是一个农业大省,是历史上有名的鱼米之乡,但那时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我作为省里的主要领导人,对老百姓的“吃饭”问题非常忧虑。而且,毛主席当时的“世界革命”的思想,也促使我们了解到全世界的粮食问题的严重性。为此,我好像在困难中看到了一个亮点。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杂交水稻研究取得成功,那将是对全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毛主席对农业的高度重视,鞭策我对这一重大科研课题给予关注。早在1970年,袁隆平和他领导的科研小组,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湖南省领导机关(那时中共湖南省委尚未恢复,还是“革委会”时期)就对他们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我和袁隆平曾做过一次愉快的交谈。他的坦诚,他的质朴,他的科学思维,他的科学视野和宏观意识,都给我很深的印象。我告诉他,要将水稻雄性不育系的材料,拿到群众中去搞,并要求有关地市和部门大力支持。对于科学研究,我是个外行。但我知道,农业生产要发展,就得依靠农业科学的进步;而农业科学的进步,离开农民和土地,是不可能成功的。作为一个地方的领导人,支持和帮助他的科研项目,是我的天职。大概从那时候开始,我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友谊。此后,杂交水稻在湖南推广试验,取得了成功。湖南的粮食生产,迅速上了一个新台阶。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及时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当代神农!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

作者简介

  袁隆平(1930-),江西德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6)。育种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至湖南安江农业学校任教。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杂交水稻学》等。曾获“国家特等发明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多项大奖。
  辛业芸(1966-),女,湖南临澧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现任袁隆平院士工作秘书。承担科技部“973”计划、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等有关研究项目,获得过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著有《创造学》等,发表论著200余篇(册)。

书籍目录

序言 华国锋
第一章 家世
第二章 跟着兴趣走的学生时代
第三章 安江农校
初为人师
饿殍的震撼
来自农民的启发:“施肥不如勤换种”
决定性的思考与选择
杂交水稻选育的思路
在《科学通报》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结婚
成立杂交水稻科研小组的前前后后
第四章 三系配套协作攻关
到云南元江去寻找野生稻
常德会议成为转折
在海南三亚发现“野败”
一闯三系配套关
二闯优势组合关
三闯制种关
第五章 大推广 大增产
千军万马下海南
开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
湖南水稻大增产
发表《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
获1981年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第六章 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
成立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杂交水稻发展战略
首届杂交水稻国际学术讨论会
中国独创的“两系法”
第七章 走向世界
“杂交水稻之父”一说之缘起
第一项农业专利转让给美国及其后的中美合
国际培训班和国际学术讨论会
Science绍超级杂交稻选育理论
推广到全球20多个国家
第八章 新世纪新目标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持续发展的“中心”
学科积累与人才培养
超级杂交稻研究  
“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对“转基因”的看法
改革开放带来发展变化
关注国家和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
第九章 答问录
科研工作与成功经验
荣誉与感恩
生活态度与追求
后记

章节摘录

  我之所以选择学农,其实缘于从小产生的志趣。那是在汉口扶轮小学读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郊游,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那个园艺场办得很好,到那里一看,花好多,各式各样的,非常美,在地下像毯子一样。那个红红的桃子结得满满地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水灵灵的……当时,美国的黑白电影《摩登时代》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影片是卓别林演的。其中有一个镜头,窗子外边就是水果什么的,伸手搞来就吃;要喝牛奶,奶牛走过来,接一杯就喝,十分美好。两者的印象叠加起来,心中就特别向往那种田园之美、农艺之乐。从那时起,我就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学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愿望更加强烈,学农变成了我的人生志向。到了考大学时,父亲觉得学理工、学医对前途应该会很好,但我却想学农。母亲也不赞成我学农,她说学农很辛苦,那是要吃苦的,还说要当农民啦等等。我说我已经填报过了,还说她是城里人,不太懂农家乐,有美好的地方她没看到。我说我以后办了园艺场,种果树、种花卉,那也有田园乐!我还跟她争辩农业的重要性,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父母最终是尊重我的选择,我如愿以偿地进了私立相辉学院的农艺系。1949年11月,重庆解放。1950年,经过院系调整,私立相辉学院与四川大学的相关系科、四川省立教育学院的农科三系合并组建为西南农学院,我们这个系就改称农学系了,校址在重庆北碚。我在这里学习了四年,直至大学毕业。  说实在的,很多人对学农有想法,可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学农。我觉得既然学了,就应该学以致用,为农民、为国家做点事。1952年农学院的学生也要到农村去土改,那是真正深入到农村,住在农民家,这时才知道真正的农村是又苦又累又脏又穷的。现在可以说说我的真实想法,如果读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的不是那个园艺场,而是带我们到真正的农村,是这样又苦又脏又累又穷的地方,恐怕我就不会立志学农了。但是,既然选择学农了,我也没觉得后悔,而是坚定了学农的信心。那时候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看到农民这么苦,我就暗下决心,立志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我认为我们学农的就应该有这个义务,发展农业,帮助农民提高产量,改善他们的生活。实际上,看到农村贫穷落后的状态,反而让我找到了自己学知识的用武之地。再加上小时候亲眼目睹了中国饱受日寇的欺凌,我深深感到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后,觉得中国人民真的是站起来了,我们也要做一番事业,为中国人争一口气,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这是最大的心愿。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应该有担子。  我学的是遗传育种专业,因为我对这个专业感兴趣。在当时任课的教师中,有一位管相桓教授,这个名字挺有意思,含着管仲辅佐齐桓公的历史故事。管老师教遗传学,当时一切向苏联看齐,遗传学只能是教苏联米丘林、李森科的一套,但他崇尚孟德尔遗传学,他曾说米丘林的“环境影响”学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量变,不见质变,最后什么都没有”。  我于是利用大量课余时间去阅读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开阔视野。我在广泛的阅读中,了解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并有意识地将他们不同学术观点进行过比较。后来我开始自学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时,就去请教管老师。每次他都是非常认真细致地为我讲解,对我帮助很大。他坚持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观点,与主流不相合。也是与此有关吧,1957年他被错误地打成了“右派”,迫于压力,“文革”初期,他便自杀了。


编辑推荐

  杂交水稻之你,从湖南走向世界,关注全球粮食安全。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杂交水稻是怎样育成的 PDF格式下载



袁先生重点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以前对这方面很陌生,先生讲的深入浅出,其中也颇能感受到进行农业技术攻关的不易。


这本书可以帮我们很好的了解袁隆平。很好的书


还不错,孩子们很喜欢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