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艺术与社会

鲁虹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11月1日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鲁虹  

页数:

403  

字数:

235000  

Tag标签:

无  

前言

  “深圳美术馆论坛”作为一个常设性的批评理论研讨会,于2 0 0 3年成功策划并举办了以“共生与互动”为主题的第一届研讨会,论坛邀请了老中青三代2 6位批评家,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与当代艺术2 0年来的历程,对2 0年来中国艺术批评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梳理和检讨。在这次论坛上,有几位与会批评家不约而同地关注到当代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基于此,我们将第二届论坛的主题设定为“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  今年,为进一步扩大论坛的影响,加强更大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深圳美术馆与澳门塔石艺文馆联合,共同精心策划主办“中青年批评家论坛暨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将分别在深圳、澳门两地召开),不仅邀请了来自两岸三地(中国内地、港、澳、台)的中青年艺术批评家,还邀请了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都是活跃于当今学术界且成效卓著的学者,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从更广泛的角度来反思中国当代艺术。  我们认为,这是一次极有学术意义的活动,这种研究和探讨必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与当代艺术批评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留下极有学术价值的资料,具有艺术史学的建设意义。  国际大型博物馆、美术馆都有举办常设性论坛的传统,我们愿意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如果论坛的学术成果能够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我们将感到非常荣幸。  在此,谨向各位参加论坛的批评家和为论坛成功举办付出努力的朋  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深圳美术馆馆长  王小明  澳门塔石艺文馆馆长  陈迎宪  2005年9月26日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了中国当代最为活跃的中青年艺术批评家对于当代艺术与社会关系的论文。这些论文作为第二届深圳美术馆批评家论坛“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的专题论文,代表了艺术批评界在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论文从“大众文化”、“女性主义”、“身体政治”、“公共性”、“传媒文化”等不同侧面,探讨了当代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还有一部分论文运用社会学的立场和方法,对当代艺术的个案,如新媒体艺术、新人类艺术、女性艺术、公共艺术等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本书对了解中国艺术批评界的理论动向和学科进展,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探讨艺术与社会学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和干预作用研究当代艺术和批评借鉴社会学方法的可以性重建艺术家、批评家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真实就是力量,中国艺术生态的生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之分析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1986和2004——批评的话语转化及艺术的社会学转型也谈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从“理想”的偏执到“时尚”的狂欢,从对一个个案的分析看艺术理论社会学转向的必要性社会学的批评,走向游戏的时代,“她”·“他们”·“他”,从主人公至看客,大众文化与微观政治,身体与情色:90年代以来中国实验艺术的暗流“新人类”现象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呈现。

书籍目录

王小明 陈迎宪 前言孙振华 鲁虹 学术主持的话于长江 不期而遇——社会学对于艺术的几个切入点王林 真实就是力量——关于中国美术批评的社会学转型王嘉 生产和传播:也谈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邹跃进 中国艺术生态的生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之分析(上篇:官方艺术)朱其 “鸟巢”:一个社会实验?冯博一 有限空间的无限延伸——关于“空间位移”的思考、想象与表达孙振华 1986和2004——从《画刊》的两个年份看艺术批评的话语转化及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型吕澎 叙述当代艺术二十年李公明 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追问吴鸿 从“理想”的偏执到“时尚”的狂欢——中国当代艺术嬗变的社会文化分析陈志诚 当代艺术之艺术社会学面向提议:新牺牲主义张颂仁 策展随想杨小彦 从对一个个案的分析看艺术理论社会学转向的必要性易英 社会学的批评郑也夫 走向游戏的时代查常平 当代艺术的公共性与个人性——以邓乐的《工业时代》、《天道》等为批评典范徐虹 “她”·“他们”·“他”——从肖鲁《对话》引起的思考高岭 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之我见顾丞峰 从主人公到看客——1942年以来美术作品中农民形象分析殷双喜 大众文化与微观政治——当代艺术中的社会学切入曾肃良 论“性解放”进程的变态心理及其艺术现象管郁达 身体与情色: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实验艺术中的暗流鲁虹 “新人类”现象在中国当代油画中的呈现鲁明军 功能自觉与价值阙如——当代艺术在社会学转向中的实用主义误区及其消解的可能性谭天 毛泽东思想美术——一种美术潮流的社会学命名缪鹏飞 请循其本——中国现当代艺术的思考

章节摘录

  中国艺术生态的生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之分析(上篇:官方艺术)  邹跃进  内容提要:本文是《中国艺术生态的生成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之分析》一文的上篇:官方艺术。本文认为新时期以来,官方艺术在1 9 9 2年之前的社会环境中,基本上与意识形态、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是共振共存的,但进入市经济改革的1 9 92年之后,由于在总体上意识形态的表述与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现实之间产生了矛盾和距离,使官方艺术越来越像一种仪式而在艺术创造上难有作为。本文的兴趣在于从阐释社会学的立场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社会原因,进而阐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官方艺术为何仍然存在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官方艺术 意识形态 社会现实 艺术创造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艺术生态这一版图上的三种最强势的物种,在我看来是官方艺术、学院艺术和前卫艺术,它们在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支配和占有、权力控制的范围和强度、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上,一直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中国的艺术格局既是由它们形成的,也是由它们掌控的。本文的兴趣在于讨论和分析它们所依附的社会力量及其相互关系。  必须说明的是,尽管在主要的方面,官方艺术、学院艺术和前卫艺术与艺术创作者的相应身份、生存境域、文化环境有关系,但在本文中,主要考虑的还是三种艺术方式的功能与各种思想和社会力量的需要之间的制衡关系。这也意味着,本文并不仅仅依据艺术家、批评家的说法来界定其生态性质,而是从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分析其性质的复杂性,包括其边界的含糊性。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总是处在更具影响力和决定性的一方,由于这一原因,艺术生态的生长和成形总是受着当时社会结构和变迁的影响。这一点,既可以视为一种基本假定,也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探讨这一问题的出发点。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艺术与社会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