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湖湘碑刻.一

刘刚 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9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

刘刚 编  

页数:

314  

前言

  中国文字的发轫时期,甲骨上所刻的文字,大多是“方”、“尖”的形状;而商周的钟鼎所铸的文字,则主要是“圆”的形状。西周晚期,铭文趋于统一成熟,其文字之俊秀,点画之圆浑,结构之严谨,体势之雍容,风貌之古朴,风格之多样,造就了中国古典书法艺术的基本格调。甲骨文和金文都有着自己的特殊风格,这对于培养碑刻艺术的独立性和多样性,起到了促进作用。这种独立性和多样性,成为碑刻艺术发展的源头。  初始碑是没有文字的,其用途有三:一是通过太阳运行的影子来观察时间;二是竖在宫庙,祭祀时用来系牲口;三是设在墓地,碑上有孔用来贯穿绳索下棺。早期的汉碑大都保留着圆孔,名日“穿”。1986年陕西凤翔秦公大墓的墓道中,发现了四座巨型墓碑,为引棺入墓之用。汉以后,人们在碑上镌刻文字,述德纪事,树碑立传,逐渐演化为比较固定的形制。  碑刻在东汉时开始兴盛,碑的形制,可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汉代的碑较为简单,碑首与碑身连为一体,下有碑座。碑首有尖首、圆首、方首。尖首如古代的玉圭,如西安碑林藏的汉《仓颉庙碑》;圆首如汉《仙人唐公房碑》,碑中有穿,仍保存着施轱辘引棺下葬之遗意。方首如汉《曹全碑》,汉代的碑首有简单的纹饰雕刻,有瑞兽、四神等。至魏晋时,碑首演变为螭龙。

内容概要

南岳摩崖石刻、永州碑刻(包括浯溪碑林),构成了湖南碑刻主体板块。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首府长沙(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的《麓山寺碑》、宋代何致摹刻的《岣嵝碑》等),山势奇丽、万木葱郁的湘南郴州(有秦观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史称“二绝碑”的《踏莎行·郴州旅台》摩崖等),湘北重镇、风光秀丽的常德(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群玉等的《桃源洞》诗碑),山势峻峭、景致如画的湘两(有《复溪州铜柱记》铜柱铭刻等)和险峰奇岩、碧水青山的张家界(有清代龙起涛《桑植凿茅岩记》碑等)等,都是历代名碑名刻集聚之地,为记载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宏伟的篇章。 《湖湘碑刻》一书,意在汇集上述碑刻的精华,弘扬兼容大气的湖湘文化,彰显独特诡异的湘楚艺术,揭示深厚的湖南历史文化积淀。

书籍目录

湖湘历代碑刻综述 一、唐以前的碑刻 二、宋元碑刻 三、明代碑刻 四、清代碑刻 五、民国碑刻碑刻作品 唐以前的碑刻 宋元碑刻 明代碑刻 清代碑刻 民国碑刻

章节摘录

  傅念山,清咸丰、同治年问湖南著名的石刻工匠。  萧振《楚三闾大夫昭灵侯庙记》碑此碑在泪罗市城西玉笥山屈子祠,与蒋防所撰《泪罗庙碑》同镌于一黑色大理石上。碑高185厘米,宽95厘米。碑文704字作楷书24行,现嵌在祠内左侧墙壁上,碑文仍清晰完整。原碑由安武军节馆驿巡官守京北府咸阳县尉萧振撰文,将士郎前守江陵府功曹参军柴圾书并篆额,建于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十月二十五日。原碑已毁,现碑为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湘阴虞绍南重书,樊尹刻。  碑文以骈文体形式,首先指出楚怀王之昏庸与奸臣勒尚之进谗排斥贤能,使屈原遭放逐,长期流浪沅、湘。继而叙述屈原忧国忧民,政治思想无法实现,无力拯国家于危亡,悲愤投江自杀。而人民对他十分同情,纷纷以划船竞渡、角黍投江等形式祭奠亡灵。但早年宏伟的祠庙久颓败,后梁开平元年,楚王马殷向朝廷请准追封屈原为昭灵侯,并重修庙宇。文中对屈原极表无限思慕之情。  刘行荣《重建忠洁清烈公庙记》碑此碑现在汨罗玉笥山屈子祠左廊壁上,字迹完整,碑文连跋共13行,高105厘米,宽70厘米,与戴嘉猷《重修泪罗庙记》共一石。碑文记述重建忠洁清烈公庙的过程,可窥知当时社会文化状况之一斑。刘行荣事迹已无可考。  该碑文最后刻有“致和元年月同治八年七月湘阴虞绍南重书  湘阴自康熙己酉(公元1669年)后,县志凡三修,此碑以字多剥蚀未著录,仅见朗川王氏《三闾大夫志》中,其文稍有修补,非古本也。己巳孟秋黄世宁跋古罗居士尹刻。”即原碑刻立于元代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已毁。现碑为同治八年即己巳年(公元1869年),由虞绍南重书,黄世崇跋,古罗居士尹刻。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湖湘碑刻.一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