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千亿个太阳

[德]鲁道夫·基彭哈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0-4-1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德]鲁道夫·基彭哈恩  

页数:

293  

字数:

198000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X射线以及地外文明的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佳作。 本书讲到:太阳的能源/恒星就像天上的核电站/脉冲星并不脉动/恒星偷窃恒星的物质/一颗白矮星的诞生/乌呼鲁的故事/武术仙座中的X射线星/恒星的结局 /旋臂是什么/恒星是如何形成的/银河系中有100万个载有生命的行星吗

作者简介

鲁道夫·基彭哈恩,德国天体物理学家,1965-1974年任哥延根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教授,后任马克斯·普朗克天体物理研究所所长。他的著作还有《等离子体物理基础》、《来自宇宙边缘的光线 》

书籍目录

关于本书中译本序前言绪论第一章 恒星的漫长生命 太阳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太阳和恒星里的核能 恒星的衰老 天狼星的伴星 御夫座的超巨星第二章 天体物理学家最有用的关系图 测量恒星的两种特性和恒星的归类 赫罗图 邻近太阳的恒星 星团——恒星的“年级” 星团的年龄第三章 恒星——天上的核电站 原子的组成部分 阿瑟·爱丁顿与恒星的能源 乔治·伽莫夫和他的“隧道效应” 恒星内部的隧道效应 碳循环 质子一质子链 重元素的诞生第四章 恒星和恒星模型 重力和气体压强 能量的产生和能量的转移 沸腾的恒星物质 计算机中的恒星 原始太阳模型 原始主序的发现 角宿一的内部 天鹅座中的红矮星 原始主序的性质第五章 太阳的演化史 从原始太阳演变到今天的太阳 太阳的重氢在何处 关于锂的问题  1955年,进军红巨星 太阳的未来 太阳的中微子 雷蒙德·戴维斯的太阳中微子实验 镓实验第六章 较大质量恒星的演化史 路易斯·亨耶和亨耶方法 一颗7个太阳质量的恒星的演化史  演化程与星团的赫罗图 脉动星 造父变星的箱式模型 热瓦金对旧概念的新研究第七章 演化后期的恒星 中微子致冷,壳层源的闪跃 红巨星中的白矮星  太阳更遥远的将来 彼得·阿皮阿努斯、路德维希·比尔曼和彗星 演化后期的恒星丢失物质 白矮星露面 仙女座星云中的哈特维希星 蟹状星云和中国一日本的超新星 物质脱离恒星后的命运第八章 脉冲星不是脉动天体 剑桥启用新型射电望远镜 乔斯琳·贝尔的回忆 脉;中星是微小天体 脉冲星看得见吗 看见了蟹状星云脉冲星  什么是脉冲星 托马斯·戈尔德解释脉冲星 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第九章 恒星窃取恒星的物质 大陵五——魔鬼之首 双星系统中的复杂作用力  大陵五和天狼星的佯谬 计算机得到的双星 第一对双星的历史——一个半相接双星系统的诞生  第二对双星的历史——一颗白矮星的诞生 1975年8月29日出现在天鹅座的新星 1934年的新星 双星系统中的核爆炸第十章 X射线星 乌呼鲁卫星的故事 武仙座X射线星 看见武仙源 X射线星是小天体 一个X射线源的演变史  脉冲从何而来 测量中子星的磁场  X射线爆发第十一章 恒星的结局 大质量恒星的铁心灾变 白矮星假想实验 中子星假想实验 黑洞第十二章 恒星是怎样诞生的 恒星现在还在诞生 计算机表演恒星的诞生 自然界中恒星的诞生 角动量和坍缩云 探查银河系的演变史 恒星的形成是什么引起的  旋臂究竟是什么 猎犬座星系中恒星的诞生第十三章 行星和它们的居民 用计算机求解行星起源问题 双星的起源 人类孤独吗  奥兹玛计划和阿雷西沃信息 生物进化的漫长岁月  银河系中散布着百万个栖息生物的行星吗 一个文明社会能生存多久附录A 恒星的视向速度附录B 宇宙中的距离是怎样测量的附录C 称恒星的质量后记译后记

章节摘录

  重力和气体压强  如果忽略快速进行的中间过程,则恒星应始终处于平衡状态。作用在内部各层上的恒星物质的重力和气体压力互相平衡。假如没有气体压强,所有的恒星物质都会向恒星中心塌缩。但如果没有重力,气体压强就可以把全部物质抛散到空间中去。因此在恒星内部必须可以进行自动调节,使得在每一处的这两种效应都互相抵消。这个平衡条件有助于我们计算出恒星内部各处的气体压强。我们已经看到,爱丁顿利用这个条件估算出了太阳中心处的压强,并由此而得出该处的温度为4000万度。为了能够成功地进行计算,人们还必须对组成恒星的气体有所了解。  组成恒星的物质并不是什么奇特而神秘的物质,它们就是我们在地球上早已熟知的物质。对于作为恒星主要组成成分的氢和氦以及其他元素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在实验室里早就进行过研究。虽然在地球上物质的密度不可能像恒星内部那样大,温度也不可能有恒星的温度那么高,但我们掌握的知识已经完全能够使我们估算出恒星内部的物质性质。有一个特别幸运的环境可帮助我们了解恒星内部的物质性质。我们生活在气体密度很小的地球上。如果将大气中的空气或其他的气体进行压缩,使其密度达到水的密度或者更高,则它们的压强的变化方式会更加复杂。气体可以变成液体或者固体,但变化以后它们的所有性质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因此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地球中心处的物质性质。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情况知道得很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原子被强烈压缩而彼此靠得很近时,它们的原予壳层会互相干扰,不同原子的壳层相互间怎样作用的细节至今还不能计算出来。  但恒星内部的情况恰好相反,那里的温度很高。虽然恒星内部物质的密度很高,但同时温度又很高,因而使得原子早就失去了它们的电子壳层。电子已不再被束缚在原子核上,即原子核和电子都可以自由地飞行。这时一个粒子占据的空间比南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氢原子占据的空间要小得多。正因如此,虽然灼热的恒星内部密度高达每立方厘米内包括100克或更多的物质,但它们仍然是稀薄气体,因此我们对太阳中心要比对地球中心了解得更清楚。即使恒星内部的密度再增大,但由于温度很高,我们仍可以很好地了解它们的气体性质。只有当恒星物质冷却下来,并使原子开始按照品格进行排列时,物质的性质才会变得复杂起来。但这只是对很少数的恒星才显得重要,主要是温度很低的白矮星。  能量的产生和能量的转移  恒星的中心区域温度很高,在那里核反应不断发生,因而产生核能。阿特金森和赫特曼斯、贝特以及冯·魏茨泽克在20世纪20~30年代曾指出恒星内部原子核是如何互相发生作用的,在此期间其他的物理学家也纷纷计算出每1克恒星物质在一定的密度和温度下能释放出多少能量。  能量是在灼热的恒星中心区域内产生的,然而它又必须以辐射方式为主穿过恒星的外壳向外逃逸。恒星物质的一个重要性质是它们对光辐射以及热辐射的透过率。尤其在恒星的最外层,那里的原子不能把电子壳层完全去除掉,于是由内部辐射来的光量子将被剩余的原子壳层所吸收,经过一定时间以后又被释放出来。这样由内向外移动的光量子是由一个原子跳到另一个原子,经过被吸收、发射、偏转以及克服了很多障碍和歧途之后,才能到达恒星的表面,并从那里最后离去。因此恒星物质的透过率对于整个恒星的结构是十分重要的。为了得知它,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但是天体物理学家很幸运,因为这些计算工作由于原子的吸收性质对其他领域也很重要,所以已经被原子物理学家完成了。  ……


编辑推荐

  本书著者鲁道夫·基彭哈恩是60年代密近双星质量转移演化理论的创始人之一,1985-1991年曾担任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曾著有《恒星的结构和演化》(1990年)。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恒星能源、结构和演化、射电脉冲星、密近双星质量转移、致密X射线星、恒星晚期演化、恒星的诞生以及地外生命与地外文明的知识。全书基本上撇开了数学公式,运用了许多生动比喻,叙述了许多著者亲身经历的故事,是一本颇有特色的科普著作。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千亿个太阳 PDF格式下载



本书通过大量观测事实和计算原理,在没有一个公式的情况下把恒星的发展过程讲的清清楚楚,看过之后,心情澎湃,激动不已。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各种恒星发展演变的赫罗图的轨迹,从红巨星到白矮星,从脉冲星到造父变星,写的太好了!


关于恒星的演化实际上已经读得很多了,不过这一本仍然因其叙述的深入浅出以及详实和深度而令我有所斩获,所有对宇宙着迷的人,都应该了解星星们的一生,或许,这种情节还得追溯到克拉克的《星》给我的震撼……


写出了恒星的历史和共性与独特之处,是天文学爱好者的盛宴。


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了,详细介绍了恒星的演变,挺喜欢的


对恒星物理学的解释很详细


从总体上探索宇宙起源、演化、未来的书不算少,但像本书一样详细讲述具体的天体知识的“物理天文学”书籍却不多,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值得购买


如果你对恒星感兴趣,这个是不错


这是我看过比较好的科普读物有深度有趣味引人入胜显示了著者专业方面博大精深的造诣同时文笔流畅隽永娓娓道来具大家风范结合天文和物理学界掌故和学术发展历程深入揭示了天体演变奥秘让平凡的我们有机会聆听深邃宇宙生生不息的壮丽乐章此曲只应天上有!!!250%推荐!!!


完全没有天文学基础知识,居然一口气看完了,很有意思


作为一个天文爱好者,最近准备从新科普一下自己,买了这个口碑不错的书,看了点,还不错,是我喜欢的文风,深入浅出,很喜欢,价格也不贵,建议想要了解天文的人,可以从这本书入门,会很有兴趣,推荐!


书本质量很好,印刷清晰


这一系列的书皆好评,当科普买来看。


第一推动这套科普书大多不错,就是定价较高。这次五折抢购还可以,先囤下。


非常经典的科普图书


内容浅显宜作天文和物理的入门,翻译没什么别扭的地方。


学习中还不错


替别人买的,反映不错。


孩子很喜欢满意


应该不错,论述详尽,文字流畅


科学家写得就是好。书本身印刷极为精美,纸张极好


想着给孩子增加点天文常识就买了这本和时间简史。希望能开拓她的视野。


表弟上初二,看了说很有趣~


最开始的时候是想看霍金的《时间简史》,但是里面提到的黑洞却关系到恒星的生命史,而这本书就是在系统介绍这部分内容,我要恶补一下了,HOHO


书老了点,不是现在流行的版本!要对天文学特别地喜欢才会喜欢这样的书!


本书让我了解到了最宏大的物体,内容既不枯燥也不乏内涵。绝对能让你大呼过瘾


做为一本天文类的书,内容和文字不会晦涩难懂,从中可以了解到很多宇宙的知识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就是纸张有一点差强人意


总的来说还不错 就是表面不太干净 里面很整洁


内容很丰富,非常喜欢,送货也很快,


十几年前看过这本书的老版,分析的角度很不错,让人对恒星有了一个系统的理解。由于老版被别人遗失,才购买了这本。内容还是原来的内容,图片明显是复印的,非常差。但现在只有这一个版本了,将就收一下。


此书算得上是一本中上层之作。


17页至24页重复印刷无法阅读,平邮为何擅自改申通,申通我这里有不到。


在图书馆借过这本书,看过之后几乎把整本书都摘抄了下来,当时简直很不得不还了,笑。所以看见这本书,立刻决定收藏一本。文章风趣幽默,条理清楚,像我这样高中物理水平的人,一路看下来十分顺畅,而且很有启发。看这本书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天文学方面的著作,丝毫不觉得自己会对这方面感兴趣,但现在,我看到任何关于天文学方面的CD、视频、书籍,都会停下来翻看。一本书让你爱上天文,这就是他的魅力。物理学到最后就是哲学,看完这本书,对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阅读关于天文和宇宙,让我感觉到心胸更加开阔,也多了一份对自然和生命的敬意。这是一种好书能带给人的启发,能让人去思考,从各个方面去解读。非常棒的科普书,看了让人感慨原来外国人是这样写科普的,什么时候中国的科普书也能这样就好了。


看过很多科普读物,国内作者很难把握科普与科研的度,很难找到适合中等知识水平以上的好书。针对这个层次读者的科普书还是国外的比较多、比较好。


的确是好书,如果说不足,就是黑白印刷导致图片不容易看清,要是彩色版就好多了


当年读高中的时候,对天文和物理有着很大的兴趣。第一推动里很多书我都很喜欢看。这本千亿个太阳是我最喜欢的一本,如果你对天文有兴趣,你不会对它失望的。虽然没能学上天文或者物理相关的专业,买本书,纪念一下曾经的梦想吧。


虽然专业不是恒星方向,但这是一本专门介绍恒星的好书,讲解也比较系统。


是老师推荐看的,没有失望.如果你是天文爱好者,这本书你一定要看.如果你是天文学专业的,这本书同样不会让你失望.


我觉得每个天文爱好者都必须看的书!无聊你是理论派,还是观测派。浅显易懂,讨论深入。国内还不曾有这样的书。当然,缺点是书比较老了。不过,书老,知识不老。里面的理论现在还是天文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推动的书不错哈。


看了大概4/5,继续阅读中。  本来是觉得没啥看的,就买了这本书,以供睡前阅读。看后,让我颇有收获。最大的收获是弄明白了什么叫“主序”——以往看了好多外国的科普篇,(大概是翻译问题)一直没搞懂。就通篇来说,对恒星的描述、演化有着十分细致且易懂的说明,读着也不生涩,好理解。还是值得推荐的。  唯一可惜的是,看到“哈雷彗星下一次将在1986年造访地球”这一句,让我石化了一会儿。希望我们引进外国好书的时候,可以多来点最新作品(虽然就知识本身而言,老作品未必过时)。这一点,Patrick Moore的《大爆炸》就显得更现代一些(同样翻译得也不错)。


很有水准的知识和写作水平。喜欢这样的科普书


书挺好的,内容很丰富,具体还没有来得及看~


总体而言内容写的不错,我喜欢这本书,如果你想了解宇宙,这本书你一定要看。


深入浅出的通俗的给大家讲述有趣的天文物理学,引人入胜,非常精彩的书,毫不枯燥,推荐!只是本版印刷纸张不太好。


先说说此书的作者,绝对是一位有着丰厚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天体物理学家,本书采用记叙口吻,结合了作者很多自身的研究经历和见闻,深入浅出,颇具趣味。再说翻译,感觉同样是不错的,没有太多的艰深晦涩,至少对于有着高中物理、化学知识储备的学生来说,我认为理解90%是没问题的了。... 阅读更多


在亚马逊买书价格比较划算。


还可以 不过书的封面被压坏了


老师推荐的,初二的孩子比较喜欢看


虽然只有初中物理基础,但还是能看懂,而且最主要是能从书里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对于性格养成也有很大帮助


经典科普书籍


最细化科技类的书


千亿个太阳


  最早看到“洛希极限”就是在这本书里,理解了洛希极限,看科幻小说《远望》三部曲,对那里面的背景的了解大有好处。


  中学时代热衷于阅读各种跟天文相关的书籍,从天体物理到霍金,那个时期湖南科技出版社这一系列的书都搬回了家,只是好奇,为什么少年对于宇宙生命等事件万物之间的玄机那么感兴趣,而如今天成年人只是关心物质享受,似乎已经忘记暑假在黎明时刻收起望远镜回家,在星空的夜晚登上山顶只是为了看日出。其实世界还很奇妙的,只是老化的心失去敏锐的感受。


  看了这本书 感觉最深的就是宇宙的深邃....千亿个太阳在百亿年的时间中不断的出生 成长 爆发 和 凋零 . 那是一种远比我们所能理解与想象的极限还要广大无数倍的生命.同时也感叹于人的伟大,如此渺小的我们是如此痴迷的研究着如此庞大与如此深邃的问题...


我也是在初中时候买了一堆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书~~也看的好开心。不过,幸好我还在这个探知的路上继续努力走下去~~~


我也是啊,可能现在的人都太烦躁,连静下心来看看天的时间都没有了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