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

陈锐 著 湖南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1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作者:

陈锐 著  

页数:

222  

前言

让孩子真正快乐起来 现代教育学家总是苦口婆心劝我们善待儿童、尊重儿童,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发挥儿童的创造力,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快乐。但大人真的这么做的时候却普遍抓瞎,一是不知从何下手,二是发现“尊重”儿童后,他们非但不投桃报李,加倍听话,反而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没几天便有上房揭瓦的趋势,于是赶紧又把《三字经》《弟子规》拿出来逼孩子就范,觉得还是传统方法靠得住。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放弃自由的理由可以列出一堆,比如升学压力大、社会环境不允许等,好像咱们的儿童天生不值得尊重,不配获得自由。重新翻看卢梭、蒙台梭利、福禄培尔、杜威等近代儿童教育先贤的原著,或许可以发现一些新线索。最明显的是,原著的写作风格与我们通过教科书了解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原著的批判色彩强烈,一开始都是直接点出成人在教育上的种种错误,言辞辛辣,状似“愤青”,毫不掩饰思想家个人的率性和锋芒,其后提出的独到教育技术,亦因此显得饶有趣味不再令人觉得枯燥。而我们的资料一般很少提及教育家对成人的批判,只侧重于具体教育方法的讲述,忽略了原著最宝贵的个性元素。这种忽略与淡化削弱了思想的力量,严谨有余却不能感同身受,导致我们对于现代教育观念往往流于纸上谈兵、叶公好龙,真正身体力行的却不多见。 《欣赏说NO的孩子》提到,教育的本质不是大人对小孩的单向灌输,而是双方真实性情相互碰撞的结果。所以自由教育的前提在于,不是小孩而是大人首先需要改变。倘若我们专制顽固、紧张胆怯的脾性得不到改变,小孩自然感受不到自由和爱的气息,回馈的信息必定走样,自由教育在家庭中也就难以为继。因此,家庭内部应该采取怎样的一种互动方式才有利于大人和小孩的共同成长,便成为本书关注的重点,现介绍如下。 后弗洛伊德主义的学者坚信,小孩天生与父母的情感、身体乃至神经系统融为一体,他们紧密相连,相互依恋。因此小孩大部分的问题,源自与父母问题的纠缠,形成“融合”或“分裂”两种人格形态,阻断了独立、自由个性的生长。 “融合”意即无法与父母的思想情绪分开,缺乏自我独立的判断,以父母的情绪取代自己的理智,缺少私人的隐秘空间,具体表现为容忍父母翻开自己的日记,习惯父母深入干涉自己的感情生活等。虽然生活中的事情皆由长辈做主,可图一时的省心,代价却是自我感的丧失,一旦遭受挫折,就无法独立应对,甚至不知痛苦来自何方。本书探讨了因讨好而融合、因假象而融合、因恐惧而融合、因有利可图而融合四种现象。 “分裂”是指小孩极想摆脱父母的强势控制,或是想躲避家庭中的严酷气氛而生出漠然疏离之情,但孩子与父母的天然依恋是斩不断的,所谓“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其便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常听大人指责现在的青少年情感淡漠、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但这个自私的自我却不是真实的自我,只是处于叛逆期的少年为了防御外界侵扰的坚硬外壳。少年没有独立谋生的能力,缺乏应对现实困难的资本和技巧,除了用“自私”的盔甲把真实的自我包裹起来,没有别的更好办法。严重的则导致多重人格障碍。最终的解决办法是及时渡过这段尴尬的自我不确定时期,完成世界观的整合统一。分裂不仅仅局限于小孩,成年人如果缺乏应付现实困难的能力,整个社会也会变得冷漠疏离。本书记录了因融合而分裂、因逃离而分裂、因结盟而分裂、因反抗而分裂四类情况。 父母与小孩如何小心避开融合、分裂的互动陷阱,由密不可分逐渐过渡到独立分离,依靠的是精微的调控,谨慎的选择,需要借助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现代“三论”的原理和方法。“三论”自20世纪40年代末广泛应用于科技工程领域后,60年代又被英国人类学家格里高利引入家庭教育及家庭治疗之中,并在后继者的努力下,把家庭教育的研究视域扩大到家族的范围。 控制论的核心操作是负反馈,类似于我们的中庸之道,操作原理很简单,就是车子开快了要注意减速,车速慢了要知道加油。按照负反馈原则,教育方法有很多种,包括鼓励、信任、宽容、唠叨、惩罚等,但任何方法都不可过头,要懂得适可而止。比如父母平时不唠叨,小孩不满意;唠叨多了,小孩也不满意;唠叨不得要领,小孩还是不满意。但等到小孩事事满意,父母又不满意了。所以,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一种方法倾力过多,要适时酌情往反方向回调,于是掌握火候、知进知退便是最重要的负反馈控制技巧。 然而最令人头痛的是,什么叫适可而止?什么叫酌情而定?即使是超级计算机也难以给出明确的指令,唯有靠“直觉”的把握,“心”的修为。因此,父母教育技巧的炉火纯青,有待于直觉的训练、实践的积累、人格的完整和修身的境界。最完善的修身境界就是身心的自由,有自由的父母然后才有自由的小孩,最重要我们不要忘了,父母也曾经是小孩。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小孩学会与父母分离,各自独立。当小孩不再把父母的过错当做自己的过错,不再自动放弃获得幸福的权利,用父母的过错惩罚自己,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迎来长大成人的时刻。 本书大量借鉴了国外家庭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成就,通过李孟潮、傅文青、李子勋、赵旭东、曾奇峰等诸多国内学者的译介和推广,作者有幸管窥其中精髓,他们是系统家庭治疗的先行者,在此表示真挚感谢,并致以最深的敬意。 最后要强调的是,书中介绍的某些教育措施,因为涉及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家长实施过程中若有心理工作者的实践指导,必能发挥更好的效果。本书内容权作抛砖引玉,养育的最终成效仍然依赖天下父母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内容概要

  当我们唠叨的时候,小孩理屈词穷,往往会梗着脖子坚持自己的观点,然而聪明的家长会看到转机:当小孩恼羞成怒,说明他已经受到了触动,整个系统出现了改变的可能。  “建设性的唠叨”是对具体不良行为、不良习惯的矫正,目的是更好地使用我们的力量;“指责性的唠叨”则除了人格的贬损,或对人生的晦暗叹气,没有实质意义的改变。  正反馈过度的时候,就像汽车已经开得很快了,司机还要猛踩油门,此时系统需要加入负反馈,即司机轻踏刹车,施加反向推动力。因此小孩过分听话,是一种正反馈过度现象,难免会在一定时候出现精神危机,而青少年的反叛,家庭中的争吵,便成为对家庭有益的负反馈调节。  “分离”就是离开父母庇护或走出父母阴影,独立应对多面人生,知人知己、知进知退,于狂狷之间做艰巨地平衡。  明智的父母或领导都知道“防微杜渐”的道理,一些看似极微小的事情,却有可能造成整体的分崩离析。但即便如此戒慎,也没有人能够操控全部的结果。  家庭治疗学家鲍斯泽门伊·纳吉(Boszormenyi-Nagy)认为,不还清感情的债,就别想获得真正的爱。  网络成瘾学生,往往生活单调、兴趣缺乏、性格依附,他们的父母或者具有相同的特点,或者很少花时间教育陪伴小孩,使得小孩的情绪一直停留在幼儿的依恋水平,上了大学后,则成为各种隐患的牺牲品。  节俭、谨慎等美德,其实与经济条件关系不大。教育调控不当,欠富裕人家的小孩也会浪费奢侈,反之,有钱人家的小孩一样可以规矩朴实。

作者简介

  陈锐,中南大学德育及心理咨询教师。不惑之年从事解惑之业,在小孩面前以师长自居,这得色的资本来自于。我比他们更懂得如何度过一个扬长避短的人生。让小孩发挥天赋赢得尊重,就是成书的目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认识你的孩子
 进入小孩的精神世界
 1.快乐源于创造
 2.“眼尖”的小孩受重用
 3.感官教育的先驱
 像“疯子”一样带孩子
 1.建立与小孩的精神链接
 2.有情感共鸣就是“好妈妈”
 3.激活小孩的生命系统
 小结:认识你的孩子,就是认识你自己
 附录:测一测您是左脑发达还是右脑发达,或者左右平衡
第二章 整体观中的家教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家教误区
 1.家教重视糊涂始 Ol
 2.重视家庭。释放小孩
 教育成功的标准谁说了算?
 1.古龙的6+1种武器
 2.活着就有机会
 3.成功家教要放到国际上检验
 “自然无为”不是撒手不管
 1.顺其自然,但不听天由命
 2.致命的唠叨
 3.养育小孩是漫长的未知旅程
 4.克服面对真相的无力感
 5.敢于面对真相的母亲
 顺其自然的勇气来自想象力
 1.提取爱的记忆
 2.改变创伤记忆
 “自然无为”的领悟方式
 一、锻炼右脑的传统方式
 1.坐禅
 2.下围棋有益于活化右脑
 二、锻炼右脑的简化方法
 1.想象音乐旋律的画面
 2.用电影导演的方式看小说
 3.随性涂鸦
 4.沉浸在感觉中
 5?感动的时候,一定要哭出来
 6.像孩子一样做白日梦
 小结:大道至简
第三章 在“无为”中“控制”
 生机盎然的家庭生态系统
 1.什么是“控制”
 2.赖在电视机前的小孩
 3.在大自然中领悟控制要诀
 家庭教育中的控制论
 1.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
 2.养育小孩的预期目标
 3.善用小孩的愤怒
 控制错误的艺术
 1.守愿唠叨
 2.慎用指责
 家庭中的“信息战”
 一、信息的输入和输出要用行为来表达
 1.寂静的家庭暗藏危机
 2.急缺唠叨的小孩
 二、“控制”小孩的核心技术
 1.中医“六淫”的启发——正反馈
 2.车速太快要记得减速——负反馈
 小结:特技赛车手的“无为”境界
第四章 父母在舞会上看着我们
 “心中的妈妈”调控小孩的一生
 1.世上只有妈妈好
 2.舞会上的众生相
 学会与小孩分离——最有效的教育调控方式
 1.爱的代价
 2.理智与情感的永恒难题
 依恋的调控失误一——融合
 1.与母亲同住的数学天才
 2.吵闹冤家的悲喜剧
 3.惹祸的小孩最“听话”
 依恋的调控失误二——分裂
 ……
第五章 家庭的秘密
第六章 分离——家庭星座各归其位
第七章 忠于父母的小孩——融合
第八章 分裂也是一种依恋
第九章 拨开分离教育的迷雾
第十章 分离的学习过程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小结:家庭氛围助长融合之风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深深地保持着与过去的链接,许多成年人常常会在梦中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即算如今的景观已经全然改变,可梦中旧物仍是那么清晰鲜活,不过,每个人从融合到分离的转化过程不尽相同,与门风、家风有关。有些家庭的家风更加具有融合倾向。比如,在比较传统的地方,平时一家老幼必须一起吃饭、对过节团聚特别看重;如果成年子女不与父母住在一起,邻居会议论子女不孝或家庭不和,等等。推而广之,中国人之间的交往总是更趋向融合,比如吃饭不习惯AA制,喜欢抢着付账;抢到付账的那位则是公私不分,常常用公款请私人;许多人严重热爱攀比,在攀比中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正如项羽名言:“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耳,谁知之者!”意思是说,富贵不回故乡,就像穿了锦绣衣裳在黑夜中行走,别人谁知道呢?这段话成为攀比文化的经典注脚。总的说来,由于文化的原因,我们分化的平均水平可能更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链接常常牵扯不清、一团乱麻,常听人说,他们熟人间的交际应酬特别多,一个月的工资要拿出许多来为他人的婚丧嫁娶做人情,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与此同时,理性的是非判断则越来越难,人格间本应清晰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混乱。以至于贪官纷纷在狱中写书,声称自己是好人,而好人却常怀疑自己的坚持到底值不值得。独立人格的培养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


编辑推荐

《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编推推荐:回到童年,找到和孩子相处的秘密!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如何让说NO的孩子说YES PDF格式下载



这是一本谈家长如何教育小孩的书,也是一本谈家长如何自我完善的书。

“分离”是人在成长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即小孩慢慢意识到独立自我的存在,这是培养小孩独立人格最关键的开端。“分离”掌控不好则会产生“融合”和“分裂”两种状态,小孩的诸多问题也由此产生:“融合”人格的典型表现是缺少主见、没有自我;而“分裂”人格的小孩常常漠然疏离,渐渐形成偏执、绝对的性格。
书中详细介绍了形成“融合”或“分裂”的各种原因和表现。在介绍各种控制分离进程的手段中,提到了一个我们没意识到的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唠叨”。

同时,这本书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因为人们终其一生都在潜意识中重复着父母的表情、动作、思考和习惯,因此要教育好小孩,家长首先需要自我完善。那么父母如何做?书中提到了一些方法,例如怎样培养直觉,怎样深入地了解自己从而建立强大的内心机制。
这时候,实现了自我超越的父母才可能更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精准地调控孩子的“分离”过程,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信的人。

这是一本理论性比较强、信息量很大、很有诚意的书,里面的案例分析真实可信,给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值得慢慢去读。


非常值得购买的一本书,推荐非常有理论性!读后非常受益匪浅。


现在把感情婚姻不能持久不能稳定的主儿,称为“爱无能”,本书认为,爱无能与父母有关,“三岁看老”的说法不是伪科学。


孩子或父母某些奇怪的情感和行为,都可以在此书中找到解释。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