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
2012-1
湖南科技出版社
武雪芬,吉卯祉 主编
270
本教材共分16章。有关碳原子轨道及其杂化、化学键的基本知识和同分异构现象安排在第一章绪论中介绍;诱导效应安排在烯烃和卤代烃中,由烯烃的不对称加成引出,在卤代烃一章里进一步补充;共轭效应由二烯烃引出,在芳烃和不饱和醛酮中进一步强化。有关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安排在糖类化合物一章之前,主要是为学习单糖的结构做铺垫,因此,糖类化合物之前的各章节,基本上未涉及与立体化学有关的内容。本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复杂问题简单化”,如烷烃一章有关自由基取代反应中不同类型氢的活性次序仅从键能大小的角度给予解释,未提及自由基结构与稳定性的关系;芳烃一章对于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律,仅从静态的电子效应即表面电荷的分布特征去说明,未涉及中间体的共振结构;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的活性次序及其原因,通过经典的鉴别反应体现出来,如此安排,有别于其他教材,力图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烷烃
第三章 烯烃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第五章 脂环烃
第六章 芳烃
第七章 卤代烃
第八章 醇、酚、醚
第九章 醛、酮、醌
第十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第十一章 取代羧酸
第十二章 立体化学基础
第十三章 糖类化合物
第十四章 含氮有机化合物
第十五章 杂环化合物
第十六章 萜类和*体化合物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版权页:插图: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组成、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机化合物。迄今为止,已知的约2000万个化合物中绝大多数属于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都含有碳元素,绝大多数含有氢,有的还含有氧、硫、氮和卤素等元素,因此被定义为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机化合物这一名词在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随着科学发展的步伐,它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早在我国夏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掌握了用粮食熬制饴糖、酿酒以及制醋等技术。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知道糖、酒和醋都属于哪类化合物,更谈不上粮食转化为糖、酒和醋的反应机制,但毕竟已经接触到了与有机化学有关的内容。“有机化学”这一名词是1806年由贝采里乌斯提出的。当时是作为“无机化学”的对立物而命名的。这是因为从18世纪以来,许多有用的物质如尿素、草酸、酒石酸、乳酸和吗啡等都是从生物体内提取加工得到的。这些物质与从矿物中得到的无机盐类相比,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如对热不稳定,受热时易分解等。由于当时认识有限,以为只有来自生物体的物质才可能有这样的特性,因而许多化学家认为有机物属“有生机之物”或“有生命之物”,并只有在“生命力”的作用下才能形成。为了将其与矿物质区分开来,便把它们分别称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1828年德国化学家武勒在实验室加热无机物氰酸铵(NH40CN)时意外地合成了尿素(NH2CONH2),这对于当时的“生命力”学说无疑是一种挑战。随后化学家又陆续合成了不少有机化合物,如柯尔贝合成了醋酸,伯赛罗合成了脂肪,从此打破了只能从生物体获取有机化合物的禁锢,促进了有机化学的发展,开辟了人工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新时期。
《有机化学》编辑推荐:供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生物制药、中药资源与开发、药物分析等专业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