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谈北京/文化中国丛书
2010-12-01
湖南少儿
侯仁之
117
无
这本《侯仁之谈北京》由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 之所著,全书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中国首都——北京。在历史上,北京城并非 一直是我国的首都,它的城址了并非一直都在现今所在的地方。作者从商周 时代的北京城说起,讲述了北京的发展历史。《侯仁之谈北京》适合广大中国文化爱好者阅读。
侯仁之(Hou Renzhi,1911.12.6-),祖籍山东省恩县,生于河北省枣强县。1932年入燕京大学历史系,1936年获文学学位,1940年获文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49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燕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侯仁之在燕园教学六十余年。主要著作有《历史上的北京成》、《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燕园问学集》、《奋蹄集》、《侯仁之院士文集》、《晚晴集》,主编有《北京历史地图集》等。
历史上的北京城一、一个城市的诞生和成长——商周时代二、既是军事重镇、又是贸易中心——从秦、汉到隋、唐三、向全国政治中心的过渡——在辽南京和金中都四、从元大都城到明清北京城——元、明、清五、京郊水道的变迁和皇家园林的开辟六、改造北京旧城、建设人民首都卢沟桥与北京城卢沟桥与北京城一、蓟城与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二、蓟城城址的位置与燕都蓟城的兴起三、金中都是北京上升为全国政治中心的开始四、金中都城的郊区建设与卢沟桥的诞生五、从首都城市发展展望卢沟桥的未来刘伯温与北京城什刹海与北京城北海公园与北京城海淀镇与北京城一、海淀镇与北京城在地理上的相互关系,源远流长二、最初见于记载的“海店”,来源于以湖泊见称的“海淀”三、从元代的“丹棱海沜”到明代的“清华园”与“勺园”四、清代“三山五园”的建设与海淀镇的兴起五、圆明园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劫掠焚毁,导致海淀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六、民国时期海淀镇上两座大学校园的建设,是园林遗址利用的新起点七、人民首都的建立和海淀镇的新机遇,以及“中关村西区”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跋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个历史悠久的 古城。但是,在历史上,北京城并非一直都是我国的首都,它的城址也并非 一直都在现今所在的地方。北京城在历史上的变化,是十分复杂的。 如果你是一个爱听故事的人,那么历史上北京城的变迁便是一个有趣的 故事。为了要把故事原原本本讲清楚,我们需要从北京城的最初居民点讲起 ,这样就必须回到遥远的古代去。 一、一个城市的诞生和成长——商周时代 三四千年前,在现今北京城最古老的城址上,有一个不大的居民点,它 和那时散布在北京小平原上的其他一些居民点没有什么两样。在这里居住的 人主要以农牧为生,过着原始公社制的生活。他们在这里也许已经度过了很 多很多年的岁月,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这以后的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这 个普普通通的居民点,竟然迅速地成长起来。 于是,一个城市诞生了! 这是神话么?不,这是事实。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明确指出这一事实发生的准确年代,但是我们的确 知道:当北京地区由于生产的发展而开始从原始公社进入奴隶社会的时候, 这一事实就发生了。 历史的规律告诉我们:城市的诞生,正是奴隶社会发展的标志。 根据我国古代历史的记载,我们知道在这里最初兴起的奴隶国家叫做燕 ,燕的都城叫做蓟。蓟就是前面所说在北京旧址上最初诞生的那个城市。也 就是今天北京城最早的前身。 也许你要问:这个城市为什么偏偏要在这儿诞生昵?是偶然的么,还是 有一定的原因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把蓟城所在的地理位置作一番考察。 蓟城建址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平原上。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北京小平原。这 个小平原三面有丛山环绕,只有正南一面,开向平坦辽阔的华北大平原。不 过,古代有一带湖泊沼泽,分布在北京小平原的东南一带,因而成为从小平 原通向大平原的极大障碍。幸而在西南一角,因为接近太行山的东麓,地势 比较高,通行也比较方便,因此就成为当时从小平原南边通向大平原的唯一 门户。恰好这一门户就是今日卢沟桥所代表的永定河上的古代渡口。(今天 的卢沟桥最初建立于1192年,但是从古代起,这里早就是一个渡口了。) 其次,在小平原的背后,三面有丛山环抱,这些崛起于平原上的山岭, 原是南北交通上的极大障碍,幸而在丛山之中,有一些天然峡谷,形成了南 来北往的通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是西北角的南口,一是东北角的古北 口。如果横越小平原沿山再向东去,可以一直到达山海关。现在可以设想, 如果从北京小平原越过丛山进入山后地区。可以有三条最易通行的大路。 第一条:向西北通过南口,穿过一系列宽窄不等的山间盆地,可以到达 蒙古大高原。 第二条:向东北通过古北口,越过高低不等的丘陵和山地,这是通向松 辽大平原的捷径。 第三条:横越北京小平原,沿燕山南麓东去(沿山也有一些天然关口, 可以中途向北进入山地),可以直趋山海关。然后出关沿滨海低地前进,便 是辽河下游平原。(现在由天津经唐山至山海关的交通路线,那时是不能通 行的。) 这样三条大路,从北京小平原上辐射而出,形势天然。 了解以上的情况之后,也就不难看出,在古代交通上,北京小平原在南 方大平原和北方山区之间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如果那时从华北大平原北上, 无论来自哪个方向,最后都要汇集在太行山东麓一条线上。这条线以西是高 山峻岭,以东是低地沼泽,因此只好沿着这山麓一线高地北进,从古代永定 河渡口进入北京小平原。但是,一旦进入小平原之后,大路开始分歧,西北 一路出南口直上蒙古大高原,东北一路出古北口渐入山地丘陵,正东一路经 由山海关直下辽河平原。反之,如果从山后地区南下华北大平原,无论选择 哪条路线,都必先汇集在北京小平原里,然后经由古代永定河渡口,合为一 路径直南下。这样,现在由卢沟桥所代表的古代永定河渡口,就成了南来北 往的必经之地,说它是古代北京小平原的门户,原因就在这里。 ……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