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且向花间留晚照

周悟拿 湖南少儿
出版时间:

2011-6  

出版社:

湖南少儿  

作者:

周悟拿  

页数:

214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且向花间留晚照》:她用心阅读晏殊独上高楼的惆怅,元稹曾蛀沧海的深恨,崔护物是人非的落寞。
她独到诠释苏轼词中墙里墙外的世界,辛弃疾蓦然回首的惊喜,王堆西出阳关的离愁。
她跟随李商隐的脚步,寻觅巴山以北的缥缈乡音。
她还愿意和杜甫一起煮水湖茶,回忆多年前醇厚的友谊。
她邀请你一同遥想江南的渔舟唱晚,重品隽永的水乡余韵。
每一页沉静的书页,都期待为你带来优美的阅读时光。
《且向花间留晚照》由周悟拿编著。

作者简介

周悟拿 生于1991年初春 从五岁开始写日记并一直坚持至夸
相信世界上的每一个清晨都不一样 愿把所有文字作为送给世界的礼物 期待每一次字里行间的灵犀与默契 1998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至今有文章百余篇见于各类报刊上 2005年4月与他人一起出版三人小说合集《花开的声音》 2006年成为湖南省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2008年1月提前录取刘浙江大学 2008年2月获第十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书籍目录

留得枯荷听雨声
曾经沧海难为水
当时只道是寻常
满架蔷薇一院香
却道天凉好个秋
山长水阔知何处
西出阳关无故人
何当共剪酉窗烛
江枫渔火对愁眠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人到情多情转薄
桃花依旧笑春风
愁听清猿梦里长
人生失意无南北
泪雨零铃终不怨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千里相思共明月
英雄无奈是多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
卧看牵牛织女星
只愿君心似我心
负你残春泪几行
多情却被无情恼
卷土重来未可知
梦也何曾到谢桥
体自归家我自归
莫待无花空折枝
且向花问留晚照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章节摘录

  留得枯荷听雨声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总是相信,一切植物也是有情的。  正如相信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也相信植物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人类心意相通。我从小到大一直喜爱竹。出生的地方有漫山遍野的竹子,起风的时候,就像一片翻滚着绿色波浪的海洋。也曾经傻傻想过,若真能如竹一般空心,是否就再也不会伤心。长大了一些之后,又爱上了荷。爱她出淤泥而不染,爱她莲子心的清苦回味。亭亭如荷,总有一份傲然而轻巧的坚持。  于是李商隐愿意留得一池枯荷,来代替他聆听秋天的雨声。  最初知道这首诗,是因为《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特意点出,她最爱李商隐的这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于是特意找来了原诗细细地读,一读便倾心不已。我对这首小诗的喜爱,更胜于李商隐其他众所周知的诗句,比如“心有灵犀一点通”,或者“春蚕到死丝方尽”。也许是因为这首诗里,既有“竹”,又有“荷”,一下子便集中了我最喜欢的植物。这首小诗让我感受到的意境,可以纵横时空跨越到每一个失意的小瞬间。这首诗里蕴含的哀伤,不似呼天抢地的夏日骤雨,而是已经沉淀了的秋日晚霜。  这首诗歌写成的时候,李商隐刚刚凭吊完逝世的表叔崔戎在京师的旧宅。我想,那应是一个天空如铅灰的阴郁日子,宛如他失去亲人之后的心境。所以他才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秋天的阴霾久久不肯散去,不仅萦绕在天地之间,也萦绕在他的心间。“留得枯荷听雨声”,大有“物尚在而人已逝”的凄凉。  心上秋,是为愁。心秋难遣,莫问世间。他的这首诗,从题目来看,用意在于遥寄思念给失去父亲的崔氏兄弟。而实际上,这首诗也饱含着他一再失意之后,深锁在心底的叹息。  也许,也许李商隐会在多年之后某一个夏天的午后,在邂逅的荷塘边,看到风吹动满塘碧绿的荷叶,仿佛吹起了那年陈旧的愁苦心事。他是否会记起,那一年的自己凝视着枯荷而瞬间进发出来的灵感。那时,当满池的荷叶簇拥着向他点头示意,他是否会觉得一切又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起点——他还没有成名,也没有窥见生活种种让人无奈让人绝望的真实面目,没有对这个麻木不仁的世界写出过那样悲怆的诗句,他还是信步行走在长安街道上的那个少年,年少轻狂,才华横溢,踌躇满志,看尽街花。残荷曾经盛放过,他的生命,也曾经意气风发过。只可惜,当他写下这样沉重的诗句时,意味着他当时尚且年少的身体,已装载了,与年龄不符的重压。  他的生命中,还潜藏着很多个可以赏荷的美好夏日,但他一定不会忘记,那个孤寂地面对满塘残荷的秋日吧。竹林在晚风的吹拂之下发出簌簌的叹息。满池残荷虽然都努力地挺直脊梁,却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地低垂着一张张疲惫的面孔。敏锐如李商隐,一定已经从此情此景中读出了冬天逼近的脚步。  而他人生的冬天,也要来了。  相聚总是苦短,而分离却是永恒。写这首诗之前不久,他表叔的生命之光像燃尽的蜡烛一般慢慢地熄灭。一直疼他宠他的表叔就这样去了,从此世界上又少了一个关心他支持他的人。而后,他的恩师令狐楚也溘然长逝,那时候的李商隐就像失去了最后的一根支柱,在无边无际的宦海无依无靠地飘荡。  这时候,对于一个绝望的人来说,一根稻草就是整个世界。一根救命的稻草,值得用所有代价去换取。  在政党的斗争之中,李商隐是最无所适从的一个局外人。他无法拒绝他人的欣赏,他亦从来不会去仔细揣测对方举动的背后藏有什么样的心机和阴谋。所有的诗人都有着这样的共性,那就是率性而为,直来直往。于是大多数的诗人都无法融人钩心斗角的政治环境,因而被放逐到无法翻身的荒野。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年轻的作者带给读者的不只是诗词之美本身,而且有一种写作的机灵与驾驭的智慧。  ——曹文轩(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数字与电子出版物铺天盖地的今天,一个90后孩子能沉潜于古典诗词的细读之中,并将自己的体验感悟以唯美的文字、至善的情怀生动逼真地呈现出来,殊为难得。  ——聂茂(评论家,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面对文学经典的当代危机,作者以自己对古典诗词的钟情,显现出当代文化情境中90后特有的视角。  ——谭旭东(评论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得主)


编辑推荐

  小小年纪的她,却曾经获得诸多荣誉。她15岁就成为湖南省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16岁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但令人欣喜的是,这些光环并没有让她变得浮躁功利。对荣誉淡然处之的同时,她对自己的梦想始终孜孜追寻。她的散文文笔流畅,境界优美,在自然纯美的诗化境界中构筑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了她美好善良的内心世界与对生活深情执着的人生追求。  《且向花间留晚照》主要内容为留得枯荷听雨声,曾经沧海难为水,当时只道是寻常,满架蔷薇一院香,却道天凉好个秋,山长水阔知何处,西出阳关无故人,何当共剪酉窗烛,江枫渔火对愁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且向花间留晚照 PDF格式下载



记得还在读高中的时候非常疯狂地迷恋过古典诗词。当时一方面抱着应试的目的想要把它作为诗词填空、话题作文的积累,另一方面也被那些韵律工整、意境悠远的句子所吸引、所折服。因此,常常会把一些感兴趣的诗词摘抄背诵,乃至于有一段时间的作文中通篇引用名诗名句,虽被老师批评为“华而不实”,却也常常因此拿到很高的分数。有的时候仅仅是因为喜欢其中的某一个句子而将整篇诗词找来阅读。尽管很难把整篇的意思都理解到位,但能够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美感就觉得很知足了。

最近看的这本书却把那些古典诗词从天上拉到了我的生活当中,让我感觉,原来那些古老的诗句里也隐藏着我现今的生活。从此,苏轼词中的墙里墙外,王维诗中的西出阳关,尽皆演化为我平素的心潮涌动。于是,那些熟悉的不熟悉的,知名的不知名的诗词歌赋,开始打破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的固有印象,结合作者自己的生活体验,成为我感知过去、触摸现实的一次心灵之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自从第一次读到这两句诗时便被它文字上的美感所打动,之后反复吟唱,却始终无法参透个中意味。通过作者的解读我才知道,原来这是诗人悼念亡妻所作,用以寄托思念之情。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梦幻,别处的风景便不能被称之为云雨了。如此可贵又可敬的誓言着实令人动容。用余生的孤寂去祭奠死去的爱情,这样的行为即便在今天也很难被理解。在这里,作者用了杰克和露丝的爱情做了比照。正是因为杰克给了露丝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露丝心中留下了永世珍存的美好回忆,才会使得露丝在杰克死去之后仍然能够与他在回忆里长相厮守。曾经沧海,因其是曾经而缺憾,也因其是沧海而壮美。这样一种缺憾的壮美,对我而言是一种奢望已久的幸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小学里便接触到了这首诗,当时还远远未能理解其中的意境,只是将它滚瓜烂熟的牢记,以至于现在还能够倒背如流。作者体会到此诗的深意是在中考失利后一个眼泪干涸的夜晚。诗人在摇晃不定的小舟之中咀嚼着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不公,而作者则在颠簸的火车上品尝着努力付出却求之不得的委屈。同样是失意者,一位在写诗的过程中重拾了自我,一位在品诗的旅途中坚强的上路。读到这里,我是多么羡慕他们的幸运。在我最绝望的时候,我没有找到这样一种让我坚强的力量,于是只能在整日的痛苦和整夜的失眠中,用时间这个解药将伤口慢慢抚平。跌倒了终究还是要站起来,只是站起来的姿态各有不同,而我当初选择的是最缓慢最不优雅的一种。也许,让我早点悟到这首诗,我可以更早的站立。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看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刚好坐在文中描述的那个图书馆,刚刚度过了一个极其惬意温暖的春日午后。我坐的那个大木桌正好可以看到窗外的湖光春色以及湖畔草坪的人群嬉戏。但恨故人远,此乐与谁同。作者怀着她那难遣的少女情怀,在那个无人共度的春日午后,期期艾艾地等待着一份美好。只是,这样的美好稍纵即逝,她不忍错过,便独自一人,脚步铿锵地追赶着夕阳。我很能体会作者当时的那份焦灼,换做是谁也不会想在如此美好的春光里错过应有的相守与陪伴。只是,这样一份孤独的美好,在日后的回忆中,更多的是被明亮的阳光所笼罩,仿佛没有阴影一般的美丽。这样的美好,也独有一番韵味。

不得不说,作者作为一位心思细腻的少女,在解读这些诗句的时候,更多的是揉入自己的情感,而非单纯的对那些诗词做韵律、内容方面的分析。那样的解读也是为读者所不齿的,没有人愿意用诗歌鉴赏那样古板的方法去破坏品诗读词的感觉。因此,在读到那首《钗头凤》,“错!错!错!”,“莫!莫!莫!”,我首先想起的是高中语文老师那枯燥的铭刻至今的讲解。以至于,当我在书中只看到陆游与唐婉令人错愕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我感到的是一丝清新的暖意。同样,在写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时,作者也只是描摹了那个找寻的意境,而那些生硬的字符,那些冰冷的文句,早已是无关风月了。

书中写到,“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美的诗,就是好诗。”诚然,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即便诗人是按照某个特定的想法写就,也不妨碍拥有不同人生体验的读者根据文本做另外的解读。作者在这本书中就选择了那些她认为美的诗词、她产生过共鸣的篇章做自己的解读。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敢说作者眼中的哈姆雷特就是最接近真实的,但从某些方面来讲,我认为我眼中的哈姆雷特与她眼中的哈姆雷特有很多相似之处。也许是因为我和作者本就是同龄人的缘故,也许是因为我们有过某些相似的人生体验,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是一种似曾相识的愉悦与畅快。而这不正是阅读所能带给人们的最大乐趣吗?在这里,我不要那些高深莫测的思想,我不要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我只希望找到一种悦读的感觉,一种由衷的自发的不可名状的感觉。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确信我已经得到了。

最后,我想用一句诗作结此文。这句诗寄托了我在书中寻到的一份灵魂上的投契,这份投契,我希望能够穿越书本,走入我的活生生的生活。那就是: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给即将升中学的侄女的,她很喜欢。很抒情、很古典、很优美的诗。


今日刚到手,上课时不听讲开始看。我是爱诗人,自然容易被书中的文字吸引。于是蹉跎三刻,铃声至耳,方释下书本,不觉肚中饥饿。
我终于开始看你写的书。


此书人物个性鲜明,对比强烈,语句优美,豪情带悲伤,寂寞带思念。


静下来读读古典诗词,总是生活的良药。


这本书很是有味道,很精致,价格不贵内容也不错。


看了好几遍了,现在才评论。真的很喜欢~!!


文笔细腻而有青春的青涩敏感。作者是一个内心丰富的孩子。


这本书是买给同学的,挺好的


虽说对于90后作者不可求全责备,但是,这的确是我买的六本书中唯一不满意的一本~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