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真善之间

启 良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8-1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启 良  

页数:

307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西方人求真,中国人求善。两种追求导致两种文化传统。二者比较究竟孰优孰劣?近百年来一直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为何这一话题会有如此的理论魅力?是学术本身的重要?还是现实的刺激?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本书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它紧扣着现代中国思想与文化启蒙这一主题,既关乎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亦关联着对西方文化的评价和取舍,或者说紧连着现代中国的命运问题。  本书在系统研究中西方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全方位的结构性比较。其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成果是:思想优先,不拘泥于纯学术的究问;紧扣现代中国文化之走向这一主题,带有强烈的启蒙色彩;发作者自己之所想,而非人云亦云;形式活泼,语言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等。

书籍目录

问题深入之必要人类文化: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一元轴心时代与文化民族性的产生中西神话与英雄崇拜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真善美问题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政教合一与政教分离贵族社会与平民社会所有制同人的自由问题民本主义与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形态的资本主义中西启蒙思想之异同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后记

章节摘录

  问:您将人类文化的发展史概括为一个从一元到多元再到一元的过程,上面我们已经谈到,由原始的一元过渡到多元,转折点是文明社会的出现。那么请问,从多元到现代的一元又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答:文明的扩展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最初,文明的亮点是散落在世界各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大文明区(加上玛雅文化为六大文明区)。当然在我看来,看作三大文明区,或许更恰当些。因为在古代世界,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同古代希腊,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相互影响的程度比较深。如果从大的方面看,古代世界实质上主要是三个“世界”,即地中海世界、中国和印度。北非、西亚、欧洲(甚至包括伊斯兰教兴起之前的阿拉伯),都可看作地中海世界。中国古代亦有“天下”的概念。《大学》里面有“治国平天下”的说法,明确地把“国”与“天下”区别开来。“国”是诸侯国,“天下”是统归周天子的全部版图。而且在古人的观念中,“天下”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政治的和文化的概念。从文化的层面说,“天下”即中国文化所能被及和化成的地方。  但不管怎么说,地中海世界也好,中国的“天下”也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真正的世界及其观念是近代才有的,是哥伦布航海之后的事情。地理大发现的真正意义是将世界几大洲真正的联为一体。自此之后,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人类文化亦由此而由多元向着新的一元的道路发展。  问:从地理大发现到今日, 已经有了五百年的历史。在这五百年里,西方文化一直主导着人类文化的航向。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是否可以说明,新的一元化的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  答:这既可说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也是20世纪之前学术思想界的共识。我们知道,黑格尔考察人类历史,基本上就是这样一种思路。在他看来,人类历史如同天上的太阳,从东方漫游到西方,这一过程同时也是人类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换句话说,在黑格尔看来,东方各族的文明尽管古老,但都不是成熟的,只是到了日耳曼民族兴起之后,才有了成熟的历史形态。这一观点系统地表述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马克思虽然不像黑格尔那样贬低东方,但却同样认为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必将扩张到世界各地,而各民族也只有接纳西方文明才是其前途所在,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作过讨论,兹不赘。不过有一点需要指出,以19世纪末为界,前后的情况是大不一样的。在此之前,西方人对他们的文化及其向外传播的能力是充满自信的,而其他民族对此亦没有多少怀疑。尽管在俄罗斯、日本和中国等地有过文化讨论,但基本趋势都是按照西方模式而从事本民族经济与政治之建设的。可是到了20世纪,由于西方自身的文化危机和东方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怀疑和诘难。但不管怎么说,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模式仍是主领世界大潮的。我们今日的“与世界接轨”,大体上也主要是与西方世界接轨。我想这一点,应该是没有异议的。至于在一元化趋势之下,如何看待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之关系,我想把此话题留待以后再谈。因为只有在将中西两种文化作细致的比较之后,此话题才可能谈得透彻。  轴心时代与文化民族性的产生  问:我们前面谈了人类早期文化由一元向多元的过渡,只是就其大体情况而言,并未作具体的描述和分析。而我觉得,此话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今日谈中西文化比较,许多人只停留于现象的描述,而没有作深入的学理追问。比如说,西方人的思维主要是天人二分,中国人则为天人合一。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此差异又是怎样形成的?又比如,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差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按照您的理解,差异之形成在由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期。那么问题是,在这一过渡期,各民族文化之差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答:人类历史距今已有几百万年。这几百万年,一般将之分为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两大阶段。文明社会只有万余年的历史,绝大部分时间人类是生活在原始时代。这样一种时间比例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它告诉我们,文明社会还是多么年轻,多么稚嫩;另一方面,此种时间比例同时也应是我们的历史观。许多历史的与文化的现象,只有将其放在这一时间观中予以考察,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时间问题,同样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西方人有一句谚语,叫做“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道理,文明社会也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演化的结果。也就是说,在由原始时代到文明时代,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一过渡期,从西方的历史看,大致相当于从克里特文明到希罗多德时代;从印度的历史看,为哈拉巴文明到佛教的产生;从中国的历史看,为五帝时代到周代初年。可是,我们原来研究历史,大多将这一过渡期的意义忽视了。说文明,几乎都是从最早的文明时期说起。  问:您这样看待人类早期的历史,是不是受雅斯贝尔“轴心时代”理论的影响?  答:雅斯贝尔关于“轴心时代”的理论于我看待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的确很有帮助,但是,在雅斯贝尔之前,就已经有学者十分重视这一过渡期了。18世纪初,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就把人类历史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其中英雄时代便是这一过渡期。比维科稍晚的法国哲学家孔德把人类历史分为神学时代、形而上学时代、实证时代三个阶段。其中的“神学时代”大抵相当于维科所说的神的时代与英雄时代。19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把一部人类史分为巫术时代、宗教时代和科学时代三个阶段。所谓“巫术时代”,也就是孔德所说的“神学时代”。这一时代的上限虽是模糊的,但下限却是明确的,即体系化的宗教的产生。应该说,雅斯贝尔“轴心时代”之理论的提出,很大程度上是得惠于这些思想资源的。  问:听了您的这番话,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对人类历史的分期,除马克思是从经济形态着眼之外,其余的思想家几乎都是从观念形态着眼的,以人类心智发展的阶段性作为历史分期的依据。您刚才讲到的维科、孔德、弗雷泽是如此,黑格尔其实也是这样的。他把人类历史比作东升西落的太阳,分为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耳曼世界四个阶段,同样是以人类心智的发展情况作为分期之依据的。因为在他看来,人类历史便是自由精神进展的过程。  答:您有非常好的学术敏感,每每能够看到问题的实质。情况的确如您所言,绝大多数的思想家都是十分重视观念历史的。以往,我们都是将此类历史观统称为“唯心史观”而予以拒斥,实则是过于偏颇和偏激的,没有仔细想想,为什么那些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大多都是唯心史观者?有没有它的合理性?正因为不作这样的思考,所以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才没有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过渡期。  文化分三个层面,即器物、制度和观念。我们原来教科书之错误就在于,只看到器物和制度两个层面的发展和变革,而极大地忽视了观念文化的重要性。事实上,人类历史的进展,最具有实际意义的乃是观念的变革。尽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细究起来是一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关系,但有一点却是明确的,即人是有意志和思想的,一切历史活动均出于观念的指导。这一基本事实就决定了观念的重要性无可置疑。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是文化的动物。  文化本身束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人类为了解决自身的问题。  文化分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又大体上对应人类所面对的三个问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人的最高价值是“自由”二字。  社会发展是结构性的,如果制度和观念两个层面的文化没唷相应的变化,物质文明即使发展了,也只能是畸形的社会。


编辑推荐

  中西文化比较,学者一家之言,独立思考风范,启蒙义不容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真善之间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