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灰皮书,黄皮书

沈展云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沈展云  

页数:

441  

Tag标签:

无  

内容概要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出版了一大批外国政治、历史、哲学、文学著作,一律以灰色、黄色、蓝色、白色、绿色等单一色调作书衣,时人称为“灰皮书”、“黄皮书”等。“皮书”的出版,在世界出版史上堪称奇特的景观。  本书通过个案,对“皮书”出版作了大致的描述;由出版及于外国文化历史,引导读者从旁门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沈展云,1956年生于广州,现任职于某出版社。早年作诗,有散文、随笔、评论在多种报刊发表;曾为报纸开设专栏;编有《中国知识分子悲欢录》等数种。

书籍目录

小引:何谓“皮书”?关于“皮书”的集体记忆苏维埃政权的早期斗争托洛茨基“不断革命”论的虚幻赫鲁晓夫的“新纲领”斯大林女儿流亡记吉拉斯笔下的斯大林社会批评的角色另外一种声音“老大哥”和“卫星国”铁托时代的政治风云马尔库塞与波普尔论战记用什么代替恐惧?同意的革命罗易的革命往事参考书目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灰皮书,黄皮书 PDF格式下载



我老早就注意到自己读的书大多是些“口水书”,没办法,不是专业的读书人,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也只能靠拣拾别人的牙慧充实一下自己肚子里那点不多的存货。《灰皮书,黄皮书》就是这样一本书。 因为《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提到这本书,就去卓越网买了下来。 本书作者沈展云,某出版社老编辑,此书是其发表在《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上的系列文章经修改、扩充、增加后结集而成,对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皮书”的出版作了大致的、系统的回顾和梳理,为国内首次,其价值不容忽视。 不过,这本书并不是一本出版史著作,那样的话未免过于专业和枯燥,缺乏可读性,而且,鉴于“皮书”出版的特殊性,也未必能有足够的资料供作者使用,去支撑起这本400多页厚的著作。 作者明智地从历史上一些重大问题的论争和具体的历史事件入手,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在揭示真相的同时,凸显了“皮书”的价值,这样做,也极大地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比如,前南斯拉夫总统铁托,过去出于共产主义内部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在中国他被塑造成一个很有骨气的“反苏”战士,中国的坚定“盟友”,形象非常正面。然而在“铁托时代的政治风云”一文中,他被还原成一个残暴程度丝毫不亚于斯大林的独裁者,而且生活非常的奢靡无度;“‘老大哥’和‘...卫星国’”一文,回顾了50年代的“波兹南事件”(波兰)和“匈牙利事件”(正是这两起事件促使毛泽东下定决心通过“反右”斗争打击中国的知识分子);“斯大林女儿流亡记”,则对当年令世人震惊的“红色公主”叛逃事件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详尽揭示;“社会批评的角色”和“另一种声音”,是一批前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群像的集中展示,他们在逆境下的坚持和抗争令人敬佩,也令人唏嘘;“苏维埃政权的早期斗争”一文,则聚焦于这个共产主义政权对外掀起的“红色恐怖”狂潮和对内为追逐权力所进行的肮脏、卑鄙、龌鹾的斗争。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从其诞生的那一刻起它的每一寸毛孔都散发着血腥与罪恶”,社会主义的苏维埃政权又何尝不是呢?总之,读着真是触目惊心,匪夷所思,读后更是让人发出这样的追问,我们能相信什么,我们不能相信什么? 本书每一篇文章后都附有详尽的“注释”,它们和全书最后所附的《参考书目》,组成一份十分珍贵的“皮书”细目,因为如作者所言,“绝大多数‘皮书’都没有重印,有志者可以通过这份细目,按图索骥,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其实,看一看今天书店里摆着的那些畅销书,你就会知道,即便这些“皮书”得到重印,等待它们的也将只有厚厚的积灰和成群的蠹虫。 记得好像是鲁迅说过,中国的青年,有的是醒着的,有的依然还睡着。那些尘封在一个时代记忆中的“皮书”,就曾促使了相当一部分的中国青年觉醒过来,走上了寻找光明和真相的道路。过去,它们是划分两种青年的标尺,今天,对“皮书”的认知,也依然如此。 阅读更多 ›


今天收到书,不知道是贵公司问题还是运送过程出现问题,书装订一侧被损坏了。。而且书看起来不像新书。。。


怎么说呢,我是苦笑着看完整本书的。充实了很多知识。。。也许,只有被掩盖的,才是真理或者真相。


内容丰富,可以看到很多课外的知识


这本书让人了解文革中青年觉醒的一个侧面,也让人反思文化禁锢政策的必然失败。


书名很有特色,有时代感。很多史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


了解我们上一辈人为什么总会谈论一些人、一些事,并且对这些人或者事的模糊印象变得略清晰些。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