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东莞九章

黄树森 广东花城
出版时间:

2008-1  

出版社:

广东花城  

作者:

黄树森  

页数:

445  

Tag标签:

无  

前言

  一  开放改革30年,全球化的浪尖风口,挤进了粗犷而蛮撞的中国身影。这个从历史久远的“天朝大国”中走过来的民族,这个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瓜分猎食中苦苦挣扎了一个多世纪的民族,却在现代化的浪潮中,用了仅仅1/4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  但我们一向乐道于经济CDP,而忽略观念GDP、文化的GDP;我们陶醉于经济魅力,而轻蔑观念魅力;我们沉醉于盛世狂欢,而忽悠于文化反思。在就经济论经济、只见经济不见其余的癫狂过后,我们才开始意识到需要用更为理性的眼光在深广的层面思考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因和动力支持。  30年的开放改革历程已经构成可供解读历史规律的“当代吏”。总结30年来的得失成败,探寻这得失背后的历史定律,当是中国融入世界后长久地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修功课。而这一课,应从“先行一步”的广东开始。十多年前,笔者在大型理论书链《叩问岭南》中说过“叩问岭南,就是叩问中国当下新文化”,这一断语,到今天也没有过时。  三十年荆棘行过。在去年出版的《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中,笔者有言,选辑这本书,揆其要者是“搅一杯智慧大餐,切一块沉疴弊积,榨几滴希望未来”,历史缅怀,经验探索,补偏救弊,观念破茧,未来谋画。我们在《广东九章》第一章“潜伏的争议结”中道出的,有着辉煌背后的困惑,也有着探索未知的冲动:  广东人确实是“奋发有为”的,广东在20世纪末打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是,“小富即安”的心理满足;习惯于坐地经商,血缘经商,疏离实业和团队的狭隘务实观念;偏好于眼前发展,鄙薄务虚和长远考虑的日常性短视思维,是否也潜伏鲁迅所担心的“懒人享福”的危机?“广东言西学最早”,广东的学术思想在19世纪曾经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是进入20世纪后,广东似乎跟不上新文化的步伐。胡适“革命策源地的广东尚且守旧如此”的感慨,并非无的放矢,一代大儒陈寅恪曾经在广东身上寄予成为全国学术中心的殷切期望,但是,这一愿景似至今仍没有实现……广东曾经得风气之先,但是,广东似乎又有点像“穿堂风”,这风最后都吹向了别的地方。难道广东文化的功效,真的像余秋雨所形容的“早茶和花市”一样,只满足日常性和李节性的消耗?  当亚当只有一个的时候,所有的夏娃都向他投以倾慕眼光;如今亚当成批拥现,夏娃的眼光就变得扑朔迷离、仿佛不定了。广东不再“一枝独秀”。我们编写《东莞九章》、《东莞新语》和《深圳九章》,延续了《广东九章》的思路立意,尝试促动自省,激发创新活力,为广东未来发展的观念求解。  本书即将付梓时,汪洋书记以“忧患意识”的文化自省、“思想解放”的人文支点、“世界眼光”的思路谋画未来,让人如沐春风,昭示着广东新一轮发展的动力潜因和精神支撑。  二  东莞,一个创造了和创造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奇迹的地方。  农耕时代的东莞,是典型的先天不足之地:东南部是大片山区,中南部多低山丘陵,东北部是容易积水的浦田区,西北部围田区地势低平、水网密布,西南部沙成田区地势低陷、时常遭受潮汐影响。明代屈大均就曾在其《广东新语》中说到东莞地之“硗确”;改革开放前夕的东莞,更因其穷得出名而催生了有名的大批集体逃港的事件。当今被誉为“中国乡镇之星”的长安镇,1978年的“长安大逃亡”群体性逃港事件,一下走掉4600人,占到当时全镇总劳力的一半,以至“青年走光,田地丢荒,干部难当,老人惊慌,长安不安”。一个镇居然可以有超过一半的青壮年劳动力舍命偷渡,到“资本主义”的香港去寻找“幸福”生活,当时东莞的情形已经可想而知了。  开放改革迅速改变了东莞。1978年8月,一家编号为“粤字001”的“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落户东莞虎门,无意间成就了中国内地“三来一补”的第一只“螃蟹”。在无资金无技术无管理经验和外销渠道的“三无”现状中,东莞抓住了机遇,“三来一补”企业一时遍地开花。“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结果,是东莞以加工贸易迅速完成了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1994年东莞市政府调整战略,“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实施产业转型,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由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的经济发展战略,使东莞得以顺利地承接了以电子产品为主的世界产业转移的第二波。进入21世纪,在加强自主创新的潮流中,东莞产业结构优化,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扩容,外商投资项目从低附加值、粗加工向高附加值、深加工升级,生产手段开始从单纯的进口组装向依靠国内人才开发设计生产转变。同时,产品结构也由以服装、纺织、玩具、塑料制品等为主逐步转向以电子通信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为主,出口结构由以纺织、服装等为主逐步转向以机电、电子产品为主,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加工、生产、出口的比例逐年提升。今天的东莞,俨然成为中国经济中产品高新技术化的一个新高地。  据说,一位研究遥感技术的外国科学家对东莞的城市化进程曾发出如是惊叹:“10多年前从卫星地图上看,广州和深圳之间是一片空白,但几年间,在这片空白处冒出了一座城市。”30年间,东莞缔造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当代“神话”,它的经济以年平均22%的增长率超常发展着,现如今,这个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已然超1O.O00美元、包括外来工在内以1000万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也已经达到2,000美元的城市,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十大最佳中国魅力城市”、“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东莞经济发展的奇迹,引来的是海内外各界的赞叹和求解的好奇。  三  东莞,一个舌起来充满了争议和悖谬的地方。  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东莞,却被众多的人们指称为“除了钱,什么部缺”的“没文化”的暴发户;东莞的经济模式,被许多人视为“浮萍”经济、“长不了”的经济;东莞的城市建设,被许多人称作“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城市又像农村,农村又像城市”、“满天星斗,不见月亮”的“怪胎”,如是等等。这面积不过2.46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在短短的30年间,历电巨变所呈现的从贫穷到富庶的巨大反差,以至于许多人相信,东莞的今日,不过是历吏的一个意外,是“文化沙漠”中天降“狗屎运”的幸运儿,是东莞偶拾历史老人掌控规律时遗漏的金锭。历史在这里的急遽变动,为我们留下了一大串貌似难解的悖论。  近些年来,东莞在文化建设方面用力很猛:玉兰大剧院的建成、“文化三城”(图书馆之城、博物馆之城、广场文化之城)的建设、“努力把东莞市建设成为文化观念先进、文化个性突出、文化设施一流、文化教育发达、文化精品纷呈、文化氛围浓烈的文化高地”政策的确立等,都使人们相信,东莞开始变得“有文化”了。但即便这样,诟病之声依然不少。在轰轰烈烈的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运动”的热闹背后,真正深层次的文化软实力依然有诸多尚待填补的空间。  然而,当我们将关注的目光沿着东莞历史塑型的轨迹前移,却发现正是这片被众多人士定论为“没有素质”的“文化沙漠”,曾经却是怎样的人才辈出、文风鼎盛。  且不用说近现代东莞,这位于广深之间的一方土地,俨然成了缔造近代历史的发动地。1839年的虎门销烟,以及此后陈连升父子与关天培及千多名清军将士的鲜血,使这里成为苦难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座标。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一长串名留史册的名字:陈伯陶、张其淦、张伯桢、张次溪、张荫麟、伦明、邓尔雅、王炳耀、王宠惠、蒋光鼐、刘纪文、容庚、容肇祖、林克明、莫伯治……  从近代再往前追溯,我们看到,东莞人文的发动,其实早在明清以来,就在整个广东、乃至全国显示了不容小觑的实力,可谓“贤良科目,代不乏人”。特别是有明一代,在朝廷做官的东莞人,更可以用“群星灿烂”来形容,如礼部左侍郎陈琏、左副都御史罗亨信、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卢祥、江西左布政使祁顺、资善大夫彭谊、经筵官刘存业、南京户部尚书王缜、户部员外郎袁昌祚、太子少保左都督陈策、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袁崇焕、刑部尚书徐兆魁、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吏陈象明、’吏兵二部尚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苏观生、兵科给事中张家玉等。难怪明代中叶的理学名臣、礼部右侍郎丘溶在为东莞县所写的《重建儒学记》一文中要感叹:  岭南人材最盛之处,前代首称曲江,在今世则皆以为无愈东莞者。盖入皇朝以来逾百年,于兹岭海人士,列官中朝,长贰台省者无几何人,而东莞者独居其多。  拨开当代东莞文化中笼罩性的功利话语,在东莞过往的历史变迁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厚重人文积淀支持着“得风气之先”的东莞。明代番禺人屈大均盛赞东莞:  广东居天下之南,而东莞为广东之东,东者日之所始,其人之文明宜居天下之先,反居天下之后,盖有所以为先也;水随日者也,日之所始,则为水之所终,水之所终,则为日之所始。东莞南当大小虎门,五岭之水所归,三江之水所汇,汪洋万里,极于沃焦。祝融之宫阙,浮沉其际。每当夜半潮鸡争鸣,有初日大径十余丈,从风涛涌出,光射扶胥,此广东人之所受以文明者也,而东莞辄先得之。(屈大均《广东文征·东莞诗集序》)  我们猛然醒悟,在当代表象和历史积淀之间,在东莞当下的“文化建设运动”与东莞代有传承的文化根脉之间,在对东莞的当代认知和历史体悟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断裂和错位?  四  回到当代东莞“文化建设”的话题上来,我们发现,在熙熙攘攘的东莞“文化新城”建设的话语中,在主流的东莞文化构建中,缺失的纬度恰恰是当代与历史传承的有效对接。因为缺失了这个纬度,当代东莞的文化构建表征出丧失其特有的文化个性和历史根性的隐忧,“气派”、“富丽堂皇”、“奢华”一类的词汇可能成为描述当代东莞文化华丽而单调的关键词。  在营销学中,有种说法叫差异化营销,它研究的是产品差异化、品牌差异化和营销差异化的问题。在以城市为核心的区域间竞争合作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区域间的差异性(个性)和互补性日显其重要性,而其中文化传承和历史根性的差异更被看作是其中最深层的区分,是区域差异化的DNA(基因)所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运动中,区域文化的个性、特别是位于深层次的人们价值观念体系恰恰是其中起根本性作用的要素。它不是什么天外飞仙、神灵怪异,它是在生命存在的世代延续中积淀发展而来的东西。  观念决定行动。戴高乐有句名言:“在亚历山大的行动里,我们能够发现亚里斯多德。同样,在拿破仑的行动里可以发现卢梭和狄德罗。”在每一种成功和辉煌背后,都在于一种观念支撑;在思维方式、思想深度、职业探索、人生理想乃至区域发展背后,观念都在发散出自己独有的“魔力”。  但作为观念存在的文化并不是路边随手可摘的小花,它隐藏在人们日常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里,隐藏在堆积如山的历史典籍中,需要耐心细致的体味比较和思量,需要如陈寅恪所言的治史需要有“发现”的精神和素养。对东莞的陌生感、尴尬感、惊异感,乃至种种争议,我们却从洪武皇帝的“海洋之梦”开始,勾连古今,贯通中外,发现了东莞文化被隐藏了的真相,这印证了30年前美国约瑟夫·斯蒂格茨概括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信息不对称。  通过对东莞历史人文的艰难爬梳,我们从看似包罗万象的东莞历史文化表象中浓缩了表现东莞历史文化精髓的两个关键词:其一为莞香,其二为袁崇焕。更确切地说,二者或可表述为莞香理念和崇焕精神。我们认为,解读东莞当代神话也好,以当代接通传统也好,莞香和袁崇焕都可以为东莞当下文化建设提供核心价值观承载物的支持。在文化研究中,理论家们将文化分解为几个层次: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处于中介层的制度文化和教育文化、处于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其核心部分是观念文化)。其中,观念文化作为核心层,统摄了其余各个层面的文化要素。将莞香和袁崇焕作为东莞文化核心理念的承载物,以此评价当前东莞的文化建设,我们隐然洞见在轰轰烈烈的文化建设表象背后,东莞缺失的正是一个有着鲜明意象和史料支撑的文化价值观。缺失了这个层面,东莞的文化个性将有可能被空泛化,文化建设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流于“千城一面”的通弊。  解读奇迹和延续奇迹,必须在历史链条和现时代的交叉中寻找答案。在东莞精彩纷呈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更为强力冲击我们神经的,则是探寻东莞更为精彩未来可能路径的冲动。开放改革至今30年,在历史进化的链条上,虽只是匆匆一瞥,但却是数以千万计民众神圣期盼、欣欣沉浸的一种新的生命的到来,其趋向快但不可逆转且呈迂回为艰难螺旋式盘升持续深化的情势。其柳暗花明英姿勃发的历程,自有其“资治通鉴”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对它的历史憬悟和挖掘,咀嚼和反刍,探讨和梳理,以显示它强大的双刃效应,是一种虔诚的心愿,也是一种庄严的历吏任务。  悖论,拥有神秘和暧昧。因此之故,解读和阐析振兴繁荣、云兴霞蔚的“东莞神话”,以及这个“神话”背后的根性原质,实在是太必要了。  一个蓄势待发的东莞新人文正在显山露水。

内容概要

  《东莞九章:现代化中的东莞现象与东莞想象》承传《广东九章经典大家为广东说了什么》的编辑思路和风格,精选了名家笔下的东莞、东莞人、东莞事,运用了经典选文,名章导读,人物介绍、背景介绍、景物介绍、图画介绍,评点提示,文本注释、全书序言、全书后记,加上中间穿插链接12种文本形式,分门别类分成九大板块。

作者简介

  黄树森,湖北武汉人。文学评论家,编审。195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理论刊物《当代文坛报》主编。现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著有《题材纵横谈》、《手记·叩问》等。其中关于题材的四个基本规律论文,获广东省首届文艺评论奖;主编大型理论书链《叩问岭南》获1996年广东省鲁迅文艺奖;理论专著《手记·叩问》获2003年广东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广东省优秀图书奖。

书籍目录

章一 名实争议的尴尬境遇东莞琐记高洪波东莞凭什么樊荣强一个没有中心的城市成了明星城市何树青附 文化东莞与山鸡论老亮附 制造业聚集典范抑或“经济沙漠”——四辩东莞现代化李春华章二 彪炳谱系的现代进程东莞十年——对我国沿海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成功典型的考察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莞城之夜陈残云广深走笔陈俊年走“资”派还在走颜长江附 石碣转型——中国IT名镇从“制造”走向“创造” 杜青耘邓顺国 吴尚清章三 硗确大地的莞香传奇广州(东莞)资福寺罗汉阁碑 苏轼却金亭碑记姚虞广东新语·莞香屈大均影梅庵忆语·莞香冒襄东莞的历史地位与海洋文明 陈摩人也说当代东莞“神话”的莞香文化基因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东莞发展与东莞观念调研组章四 闪耀国史的南蛮风骨明史·何真传明史·黎光传明史·罗亨信传明史·彭谊传明史·王缜传明史·翟溥福传明史·陈策传明史·张家玉等传附 明史列传中附见他人之东莞先贤李如月、徐亚长石门贪泉记陈琏附 贪泉屈大均岭南名臣序赞张其淦李用传陈伯陶父亲蒋光鼐在淞沪抗战中 蒋建国章五 江山所系的旷世忠魂明史·袁崇焕传袁崇焕评传(节选) 金庸崇焕精神(节选) 阎崇年跋《罗浮山外史》 吴有恒附 广东有个袁崇焕吴有恒论东莞张氏之表彰袁督师姜维堂袁崇焕杂考杨宝霖附 终结在第十七代董月玲“袁崇焕现象”的文化解析 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东莞发展与东莞观念调研组章六 秀甲岭南的人文风流(东莞)重建儒学记 丘溶《东莞诗集》序屈大均《悬榻斋集》序何乔远张其淦《东莞诗录》序 陈伯陶张伯桢传略张磊与张篁溪、张次溪父子书 齐白石记邓尔雅先生黄苗子附 邓蓉镜传记张荫麟吴晗张穆传容庚附 朱彝尊的岭南之游王利民我与容希白 商承祚老圃秋容谈黄天骥容肇祖自传容肇祖《邓白全集》序许江解读莫伯治吴焕加章七 化俗成风的文川武乡《广东新语》文选屈大均东莞米艇虎门炮台 季羡林节兵义坟和节马图 曹腾腓《花笺记》、木鱼歌与广府民俗周玉蓉水流云自还,适意偶成筑——记可园刘管平附 东莞可园主人——张敬修邓颖芝章八 八方来同的和谐追求何氏义田遗训记宋濂总有一种诗歌令人疼痛谢有顺附 铁·塑料厂郑小琼在生存中写作:“打工诗歌”的精神际遇柳冬妩故乡在东莞涓尘附 城市精神:生长在哪里? 舒琳章九 启示新篇的东莞想象丰湖书室序 方孝孺广东四小虎及广东工业化的未来封小云 樊荣强附 东莞:发起创新“转型战” 武力 庞彩霞乔中颖东莞转型:由经营“物”到经营“人” 杨兴云来自南方的新启示——东莞人的“两有” 于连胜附 东莞的三个文化梦想郭珊新城市建设:着眼未来全球竞争力的文化整合广东省政府参事室东莞发展与东莞观念调研组附 《广东九章》首发式暨研讨会发言摘要后记 一道风味醇厚的文化盛宴

章节摘录

  章一 名实争议的尴尬境遇:  人们对于东莞议论的渐多,是在东莞经济奇迹发生之后。作为广深夹缝中“凭空”生长起来的草根城市,“无根”的东莞遭遇了舆论的尴尬处境。在许多人的眼中,东莞是一个颇说不清楚的地方,它的优点、它的缺点、它的拥有、它的缺失……一切竟然有着如此不同的解读。正如《新周刊》记者何树青在他的文章中写道的,一直有两个东莞存在:作为城市的东莞和作为工厂的东莞,本地人的东莞和外来者的东莞,门童作英式绅士打扮的东莞和穿工厂制服的东莞,中央草坪长椅上闲坐的东莞和临时垃圾填埋场拾荒的东莞,可说的东莞和不可说的东莞。多层面的城市面孔,其中所折射的是活力?还是颓败?是上升的气象?还是没落的癫狂?  坊间的解读已经数不胜数,这座连文如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的高洪波都不知“东莞”之“莞”该念作“管”还是“宛”的城市,确实给世人留下了太多可以言说的话题。  沿着东莞历史变迁的脉络,我们发现里边潜藏着的更多的悖论和尴尬,譬如:  只知有虎门,不识有东莞。一位获历史学硕士学位的高材生说:来广东之前,俺们在陕西,只知道广东有个虎门,不知道还有个东莞。在各镇群雄竞起的格局中,唯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莞城被湮没于无名。  只知香港,不识莞香。香港之名妇孺皆知,人们却不知香港之名源于东莞的“莞香”。莞香,古代作为制作贡香的重要原料,敬神、进贡之精品,当时就是由今天香港九龙的香涉头,经由湾仔石排湾,以艚船运赴广州,继而由陆路北上,经南雄,越梅岭,沿赣江而至九江,再到江浙的苏、松等地乃至海外售卖。石排湾则因为集中转运香品而被称为“香港”,即运香贩香之港。对此,著名史学家罗香林与郑日娥合著的《香港旧代史》是有详确考证和论辨的。  只知林则徐,未识袁崇焕。东莞乃至广东的一些中小学生,只认识林何许人也。论及前者,“猛醒醒”,头头是道;问及后者,“朦喳喳”,目瞪口国主义教育基地”,唯袁崇焕是被遗忘最冷落的角落。林则徐贵为偶像,道出了东莞的另一种历史尴尬和文化遗憾。


编辑推荐

  《东莞九章:现代化中的东莞现象与东莞想象》是从文献入手,从事实入手,多方位、多视角的探索了广东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全书文图并茂,识见丰卓。选本运用了12种文本形式,有肯定,有怀疑,不同观点兼收并蓄,是天下人论广东的一种非常智慧、非常丰富的阅读形式。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广告

下载页面


东莞九章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