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图书网

河床

陈启文 著 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5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作者:

陈启文 著  

页数:

255  

内容概要

  这是一部着力描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开垦史和繁衍史的长篇小说,《河床(修订版)》以诗性的语言、磅礴的气势和史诗的调子渲染着河床孕育生命的神奇,看力叙写了以家族为象征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生成。江南充沛的雨水,江南水汽充盈的阳光,轮番制造着河床上具有强大母性本能的女子,一轮一轮的怀胎生育就像季风带来的暴风雨,不可遏止地泛滥与漫漶。河床也就水远处亍一种奇异的怀胎孕育中。和生命一同孕育的还有人类对别的生灵的残杀,以及原因不明的仇恨和人世间的种种复杂纠缠。但也有希望,有爱与受难、拯救与寻找,有同命运的不屈的抗争。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简明夺目而又至关重要的基本价值,河床上那些卑微的生命才会显得如此顽强。  陈启文是近年来极具探索意识的新乡土小说家之一。这部作品从构思到誓后改定历时三年,可视作他的代表作。作者对大河边的生活深有体验,也有着湖湘文化的丰厚积淀,整部小说显得特别扎实、真实。在叙事上,则可说是作者对长篇小说的一次倾尽全力的实验。《河床(修订版)》采用作者原创的冰裂纹式结构。以大河和河床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角,以第一部为重心,向四个不l司的钡4面扩展和延伸,血缘的纽带和割舍不了的亲情,既是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构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天然的结构,它于其间穿插、往复、绵延、回旋.恍如某种神秘的生命循环,又从根本上使人物气脉相通、血脉相连。使读者能够在同一时段却又能从不同的视角,来反复打量他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一个独特神奇的世界——河床。这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生命交响曲的味道,通过对多重自然历史文化层面、多重时空的穿越性叙述,突破了传统的乡土叙事模式,又包蕴了比传统乡土叙事更丰厚的内容,大气、恢弘,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现代乡土叙事的表达空间,也更接近河床上的原生态和生命买相。这也是近年来既以厚重恢弘见长又以叙事独特取胜的一部长篇小说。  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最早是以续的方式在《花城》等大型文学期刊重点推出的,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被国内外多家主要选刊、选本选载。2006年被列为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并由我社列入重点选题“花城原创丛书”出版。应该说,在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河床》的出现给文坛带来了激动和兴奋,许多严谨的评论家几乎都不吝予以高度评价:一部生命的孕育史和成长史;一部爱与受难的生命史诗;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第一部生命小说……  新世纪以来,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直接催生了文学的多元化。尤其是一些具有创新自觉的作家不断克服写作的惰性,挑战写作的难度,在长篇小说创作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原创性,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手法。当代著名作冢陈建功说,《河床》首先以叙事的成功征服了我。坦率地说,浩如烟海的当代小说中,拥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是不多见的。用寥寥数语试图概括《河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概括的艰难是因为陈启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多义性,甚至还带有突然性和诡秘性。青年评论家施战军则认为,陈启文的《河床》是从宽展度上看十分值得重视的小说,成长、死亡、屈辱、疼痛,在这里不是象征的道具也不是惊人的说辞,是迟早要被大水吞噬了的被蔑视的存在。在《河床》的独特文本价值和精神内涵得到众多评论冢高度赞许的同时,无疑也引起了部分学者的争鸣。其实,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者,都清醒地意识到《河床》还有进一步完善和上升的空间。通过作者历时一年的精心修改,这次我们郑重推出《河床》第二版(修订本),进一步强化其长篇小说的整体性,对于一些人物,在血肉上也作了进一步的丰满,使其原创性更加得以凸现。这也符合“花城原创丛书’’从一开始就已确立的精神姿态,既关注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困境,有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倾向,也注重作品的原创精神和艺术创新。而《河床》的重新修订,无疑更接近了我们对当代长篇小说的审美期待。  为了满足更多读者对《河床》的阅读,这次我们编入了著名评论家贺绍俊的序。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导读.

作者简介

  陈启文,男,生于六十年代,湖南临湘人,大学毕业。曾供职于教育、文化、出版等部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一级作家。迄今已在《十月》、《花城》,《中国作家》、《大家》,《山花》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随笔四百余万字,、王要有《仿佛有风》,《太平土》,《逆着时光的乡井》,《白得耀眼的时间》和长篇小说《季节深处》等,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一一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转载,并入选申国最佳小说、散文随笔排行榜以及各种重要选本,曾获多种文学奖、习书奖,部分作品译介到海外。

书籍目录

序 葱茏丰沛的生命小说第一部 河床第二部 闪电中的鸳鸯第三部 桃花水母第四部 象形瓦釜第五部 一条船能走多远后记再版后记

章节摘录

  第一部 河床  一  那年我三岁,这是母亲后来告诉我的。  我在那个冬天的傍晚,突然被无数的喊叫声惊醒。喊叫声是从远处、从一些我无法辨别的方向传来的。当我醒来时,我像是舒服地躺在摇篮里。我摇晃着脑袋,两只眼睛望着天空,和一群被落日染红了翅膀的白鹭。然后我就发现自己是躺在一条大河里。这不是幻觉。从那个黄昏开始我对那条大河就记得很牢了,我可以忘了我多大了,但我忘不了差点要了我的命的河。曾经多次,我都试图把自己生命的时间往前推,我不想让自己的一生留下三年的空白。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而且与我的初衷相反,它让我更加确信,我就是在这一天出生的。我降生于一条河上。  是林真老汉用他长长的竹筢把我从水里捞起来的。这个瘸腿的老汉,把我平放在河床上,手在我身上这里按一下,那里揪一下,我会发出不同的笑声,或哭声。他把我当作一件乐器了。当我呕下大量的黄水之后,他把我抛向了空中,又张开手臂把我接住,然后发出粗鲁的笑声。这个老土匪,显然是把我作为他平生最辉煌的成就展示给别人看。我不是别的,我是一条命,被他救了。而此刻,我的父亲母亲,都一动不动地跪在地上,像两尊泥俑。直到我的哭声变得畅通无阻之后,他们又开始打嗝,仿佛我的哭声在他们心中激起的回响。  从这个黄昏开始,我的崭新身份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那就是,我已经是死过一次的人了。此后差不多在一年的时间里,每天我干了些什么,都要被我父母在心里记录下来,然后去向林真老汉汇报,当然没忘了拎一只刚刚长大了的鸡,一篮鸡蛋,还有刚从地里摘回来的挂着露珠的新鲜菜蔬,去给老汉尝新。一年后的这一天,林真老汉摸着我的脑袋说,这孩子算是活过来了。  我按照母亲的吩咐,表示要为这位孤苦伶仃的老人养老送终。  我还是喜欢在冬天翻过河坝,去看那条大河。连我自己也不相信奇迹,一个三岁的小孩掉进了这样一条大河里居然还能活过来。冬天的河水,落在很深的河谷里,它流得很慢,很平静,把一条河谷拉得老长。水是浑黄色的,河床也是浑黄色的,河水涌上来,慢慢地渗人在河床里,几乎没有浪花溅起。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用寥寥数语试图概括《河床》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概括的艰难是因为陈启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多义性,甚至还带有突然性和诡秘性。顺着陈启文的文字走下去,我总是带有几分紧张几分期待,我不知道,作品即将展示出来的,是一个惨烈的场景呢,还是一个惊人的跌宕,抑或是一段绝妙的细节、一段精妙的描述?《河床》首先以叙事的成功征服了我。坦率地说,浩如烟海的当代小说中,拥有如此感染力的作品是不多见的。如此富于魅力的叙事从何而来?我以为,来自于作家难割难舍的乡土情怀,更来自作家意欲挣脱当代生活的尘埃,寻觅精神家园的努力。这是“对人类精神源头的一次回溯”,也是作家“在人到中年拥有一个被岁月层层包裹的外壳之后,对自己的精神进行的一次清洗,或许,‘心灵和血液都有默默清洗的意愿。”  ——当代著名作家 陈建功  越是风格独特的、艺术个性特别强、陌生化的特点特别突出的作品越不好把握。我觉得《河床》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它的艺术形态也好,它的生命形态也好,它包含着很多艺术情趣、艺术韵味、艺术意象的东西,当然也就把一些解读的难题留给了我们。我不是说《河床》就一定是经典,但接近经典,有向经典气质靠拢的迹象。每一次重读都有第一次读的新鲜感,不是看了一遍就不想看了的,而且每一次重读都有久别重逢的感觉,这一般就是带有经典气质的作品所有的。它放进了许多散文的抒情性的东西,写意性的东西,诗歌的意象性的东西。我觉得沈从文的贡献是创造了一个湘西的世界,陈启文则在湘北洞庭湖创造自己的一个世界。整个小说的主角就是这条河,这个河床。这是一个回到存在的现象。它在叙事上可以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灵中去,深入到每一个经络里展开。我觉得这确实是非常优秀的一部作品。  ——当代著名评论家 雷达  这是一部生命孕育史,也是“我”的成长史。如果以“一切历史都是”-5代史“为前提,这种不以对抗”集体性“为目的的个人叙述,不以批判文明萎缩为潜台词的原始崇拜,不以弑父为旨归的儿童视角的运用.也正微妙地传达了当代人的情怀。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其诗性的语言和磅礴的气势,用史诗的调子渲染着河床孕育的生命以及他们生活的哀乐。  ——当代著名评论家 王振峰  陈启文的《河床》是从宽展度上看十分值得重视的小说,成长、死亡、屈辱、疼痛,在这里不是象征的道具也不是惊人的说辞,是迟早要被大水吞噬了的被蔑视的存在,到底是谁在蔑视它们,也许就是恶魔一样的另一种”魅“,它阴沉在隐藏在恍惚的不懂得珍惜生命的人们中间,并伺机伸出早就准备好的魔爪。于此. “生”、“死”、 “爱”便自然而然地包藏在其中。  ——当代著名评论家 施战军


图书封面

广告

下载页面


河床 PDF格式下载



相关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