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这些年
2011-10
花城
陈一枪//秦川
222
无
本书着重记述了跨入20世纪清末新政后,至1916年护国战争取得成功的生猛历史,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客观地展现了辛亥革命那些年新旧势力的利益角逐,各派观点的碰撞变迁,武斗悲壮,文斗激烈,其中又展现着新旧势力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全书力求以客观的角度,真实纪录从清末新政至护国战争这段跌宕的历史,勾勒出大时代的国家记忆,以及展现清政府、立宪派、革命党之间盘根错节的权力角逐。
陈一枪:资深图书策划人、编辑、网络写手,《信息时报》专栏作家,文风大胆泼辣,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作品散见于《新周刊》、《羊城晚报》等报刊,已出版的图书有《青海行知书》等。
秦川:资深图书编辑、写手,文字散见于各大报刊。
第一章 革命前夜,山雨欲来
第二章 武昌起义第一枪
第三章 袁世凯之纵横捭阖
第四章 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五章 唐氏内阁
第六章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
第七章 二次革命
第八章 袁世凯称帝
第九章 护国战争
督办政务处的设立,稍稍消除了地方督抚大臣的疑虑。没过几天,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率先上奏,提出了自己关于新政改革的具体建议。既然已经有人做了出头鸟,其他人也就不能再沉默下去,闽浙总督许应骥、浙江巡抚余联沅、两广总督陶模等各省督抚都相继上奏,勉强发表一下意见。 但有两个人并不急于表态,他们是地方督抚中声望最高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两人作为督抚中仅有的两位“参预”政务大臣,朝廷之重和声望之隆并非浪得虚名的,又怎么能人云亦云,只求苟安? 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江、鄂两地联衔会奏。主稿者张之洞审时度势,一方面派耳目窥测上面的意思,一方面与各省督抚互通声气,力求不偏不倚,免得伤了和气。在此基础上,张之洞再“荟萃众说,断以己意,日撰一条,月余始就”。 这样又折腾了近三个月,两人才于7月中下旬上奏,这就是著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这个折子包括三折一片,第一折关于“兴学育才”,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四项措施;第二折关于“整顿中法”,提出了政治改革的12条建议;第三折关于军事和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从而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最后一附片主张“专筹巨款”,以解决举办新政的经费问题。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众多敷衍塞责的上奏中,刘坤一和张之洞精心策划的奏折就像一泓清泉,让身处浊流有水喝不得的朝廷大为欣慰,慈禧太后亲自发布懿旨,责令“即当按照所陈,随时设法摘要举办”。 ……
革命军起矣,民国由之立矣,但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 ——孙中山 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凭借。 ——梁启超 若说孙中山失败了,他是失败在一面是个政治思想家,而同时又是实际革命的领导者,终不免因为领导实际革命之需要,而损害及其思想与理论之纯洁与超越性。又失败在他的党徒只知追随孙中山革命与组党,没有能进一步来了解孙中山的政治理想。 ——钱穆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有几个关键点,有几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关头。第一个是“启废禅让”,第二个是“西周封建”,第三个是“秦灭六国”,第四个就是“辛亥革命”,这样几个事件把中国分成几个段落。 ——易中天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自此以后,这个生生不息的最古老的国家,便由“帝制”转入“民治”的新时代了。 ——唐德刚
《辛亥革命这些年》是为了民主的理想,还是因为权力的角逐,将各种势力的斗争彻底说清楚。
无